首頁 > 人類文史 > 吳國在柏舉之戰,以3萬大軍打敗楚國20萬大軍靠的是什麼?

吳國在柏舉之戰,以3萬大軍打敗楚國20萬大軍靠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柏舉之戰,吳國以3萬大軍打敗楚國20萬大軍,是如何做到的?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在柏舉之戰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此戰是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例。換而言之,正是因爲戰術上的成功,促使吳國得以以少勝多,擊敗強大的楚國。

一、柏舉之戰的背景和起因

吳國是春秋時期長江流域下游的的一個國家,吳君壽夢繼位後開始崛起。在春秋時期,晉國爲與楚國爭霸,採取聯吳制楚之策,派楚國叛臣屈巫帶一隊戰車來到吳國,教吳人乘車、御射、列陣,吳軍由此學會車戰。

吳國與晉國交好後,自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壽夢便自號吳王,與楚國爭奪江淮地區的霸主地位。公元前584年(周簡王二年),吳國水陸大軍齊出,一舉攻下楚國淮河重鎮州來(今安徽省鳳臺縣)。此後近60年間,雙方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十次戰爭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

吳國在柏舉之戰,以3萬大軍打敗楚國20萬大軍靠的是什麼?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吳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闔閭繼位後,任用楚國亡臣伍子胥、伯嚭爲謀士、齊國人孫武爲將軍,傳授兵法,操練隊伍,使吳國出現國富兵強的勢頭。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吳國在快速崛起之後,自然要和楚國進行一場決戰。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在當時的江淮地區,楚國和吳國之間,也不可避免地爭出個高下。

在柏舉之戰前,吳王闔閭採納了伍子胥的建議,將吳軍分爲三支,輪番襲擾楚軍。當吳軍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即派大軍迎擊。等到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時,吳軍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擾楚國達6年之久,吳軍先後襲擊楚國的夷(今安徽省渦陽縣附近)、潛(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北)等地,這讓楚國的整體實力受到了明顯的損耗,尤其是楚國將士的士氣,更是因此受到挫折。而這,無疑爲吳國贏得柏舉之戰的勝利,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蔡國國君蔡昭侯、唐國國君唐成公背叛楚國,與晉、吳結盟。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春,應蔡國之請,晉、齊、魯 、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18個諸侯國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會盟,共謀伐楚。對此,楚國於同年秋髮兵圍攻蔡國,從而做出了迴應。吳國君臣認爲傾全力攻楚的良機已至,決定以救蔡爲名,對楚國實施打擊。從這一角度來看,吳國興兵攻打楚國,可謂師出有名,並且獲得了晉國、蔡國等諸侯國的支持。衆所周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對於柏舉之戰的走向,自然也會起到影響。

二、柏舉之戰的經過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冬,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爲大將,闔閭的胞弟夫概爲先鋒,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坐戰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趨蔡境。在柏舉之戰中,吳國雖然只有3萬大軍。但是,這些將士經過了孫武的長期訓練,加上之前和楚國大軍多次作戰,所以可以稱之爲精銳的士卒了。

吳國在柏舉之戰,以3萬大軍打敗楚國20萬大軍靠的是什麼? 第2張

彼時,楚國因爲畏懼吳國大軍,所以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於是,蔡國和唐國選擇派兵支持吳國,從而共同攻打楚國本土。在此基礎上,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爲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達成對楚國的戰略奇襲。

在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也曾率軍深入楚國境內,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略奇襲。而早在白起之前,孫武針對楚國地域遼闊,但是防守空虛的特點,選擇了類似的戰術,並率先取得了成功。當吳軍突然出現在漢水東岸時,楚昭王慌了手腳,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傾全國兵力,趕至漢水西岸,與吳軍對峙。

吳國在柏舉之戰,以3萬大軍打敗楚國20萬大軍靠的是什麼? 第3張

吳國君臣見楚軍主動出擊,遂採取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後撤。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很可能是學習了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退避三舍的策略。在吳國大軍後撤之後,楚國令尹子常無奈,只得重整部隊,在柏舉(今湖北麻城,一說湖北漢川)列陣,準備再戰。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18日,吳軍停止後退,在柏舉與楚軍對陣。在楚國大軍立足未穩之際,吳王闔閭的胞弟夫概率領自己的5千前鋒部隊,直闖楚營。果然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吳王闔閭見夫概部突擊得手,乘機以主力投入戰鬥,楚軍很快便土崩瓦解。多位將領戰死,楚國令尹子常棄軍逃往鄭國。

正所謂擒賊先擒王,楚軍失去主帥後,慘敗潰逃。此後,吳軍又連續五戰擊敗楚軍,一路向楚國都城郢都撲去。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對,帶領親信逃走。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楚昭王堅守城池,吳國大軍或許會因爲補給困難等原因,從而無法攻佔楚國都城。但是,楚昭王西逃的消息傳到軍前,楚軍立即渙散,子期率部分精兵趕去保護楚王,子西則率殘兵西逃。在此背景下,吳軍於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29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柏舉之戰遂以吳軍的勝利而告結束。

吳國在柏舉之戰,以3萬大軍打敗楚國20萬大軍靠的是什麼? 第4張

三、柏舉之戰的結果和影響

最後,吳軍攻佔郢都後,自然進行了一番搶掠和破壞。而這,促使楚國多年經營的都城,可謂毀於一旦。不過,吳國的這一行爲,也引起了楚國上下的同仇敵愾。其中,申包胥於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春天到秦國求救。秦哀公命大將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戰車聯同殘餘楚軍南下幫助楚復國,敗吳軍於沂,楚將子西也率兵于軍祥擊敗吳軍,秦國和楚國聯軍也滅亡了吳的屬國唐國。

此時,越國也在威脅吳國後方。吳王闔閭被迫於同年九月撤離楚地,引兵東歸。而這,意味着吳國攻佔的楚國疆域,也基本上得而復失了。不過,因爲都城被攻佔,加上20萬大軍被殲滅衆多。所以,楚國雖然復國,卻也是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基於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柏舉之戰,吳國以3萬大軍擊敗楚國20萬大軍,這無疑給長期稱霸的楚國帶來空前的創傷,從而使吳國聲威大振,爲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