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劉備入川后,是如何解決財政問題的?

劉備入川后,是如何解決財政問題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並發動戰爭。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亦入蜀助戰,但劉備軍隊在雒城時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

劉備大軍進入成都的那一刻,卻是一片混亂不堪的景象。

本來城裏的人已放下了武器,下面要乾的就是做好接收工作,軍隊、府庫、官衙、房產、檔案,這些都是重要部門或物資,所謂百廢待興,一切從頭開始。

但是,劉備發現正需要大家各司其職做好這些工作的時候,大部分人卻找不到了,上街一看,氣壞了,原來不少人一進城就急着跑到府庫去搶那裏的財物,結果亂了套。

劉備很生氣,但左右提醒他,這怪不得大家,因爲這是他自己曾下過的一道命令。劉備怎會下這種奇怪的命令呢?據《零陵先賢傳》記載,在圍攻成都時,劉備與衆人約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庫裏面的東西都歸大家,他自己不要(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

劉備鼓勵大家好好攻城,只要成都攻克,所有東西該拿就拿,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有了這樣的命令,誰還關心正事?

劉備入川后,是如何解決財政問題的?

有時候真懷疑這條記載有誤,以劉邦那樣的匪氣和流氓習性,攻破咸陽之際尚知道約法三章,以不失民心,劉備向來以仁義自許,怎麼可能下達這麼缺心眼兒的命令?

但仔細一想也並非不可能。我們都知道,劉備的性格特點是有韌勁,能忍耐,喜怒不形於色,十分成熟和沉穩。但這樣性格的人往往也容易有輕浮和任性的一面,因爲性格中的忍耐意味着剋制和壓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比如喝多了,或者特別高興、特別憤怒的時候,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言行發生。

看劉備的一生,這種狀況出現得還真不少。成都近在眼前,夢想即將實現,爲了確保走好這最後的一步,某次喝完酒後劉備一興奮,順口下達了那樣的命令,不是不可能。

劉備雖然出身小商販之家,但他公認的長處是豪爽。豪爽之人,視錢財如糞土,有福共享,有難同當,是他們吸引衆人拼死追隨的地方。

對於這樣的命令,諸葛亮也不好阻攔,因爲反對它不僅有損劉備的威望,也是和大多數人過不去,未來事業的路還很長,益州的情況也很複雜,還需要大家團結一心,所以恐怕想了想也就算了。

只是,這造成了剛入成都時的短暫混亂。

據《零陵先賢傳》記載,將士們都放下武器,奔向各個官府倉庫,自行拿取那裏的財物(士衆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

好在搶佔的是官府財物,而不是老百姓,這總算讓劉備手下的這支隊伍與真正的土匪保持了距離

稍稍安定下來後,劉備在成都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據《華陽國志》記載,當時蜀中十分富有,劉備命令置酒大會,犒勞三軍將士。劉備下令,拿城中百姓的金銀頒賜給將士,把穀物布帛還給百姓(先主克蜀,蜀中豐富盛樂,置酒大會,饗食三軍,取蜀城中民金銀頒賜將士,還其谷帛)。

這條記載很奇怪,從老百姓那裏把金銀弄來賞賜給將士,難道連老百姓也搶了嗎?又把穀物布帛還給百姓,這把人弄糊塗了,到底是搶還是給呢?

對照一下《三國志》,這個問題就明白了,《三國志》記載,劉備置酒大饗將士,取蜀城中的金銀分賜給將士,把穀物布帛還給老百姓(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

在原文中,《華陽國志》是“取蜀城中民金銀”,《三國志》是“取蜀城中金銀”,《三國志》少了一個關鍵的“民”字,這一少就好理解了,劉備頒賜給將士的是官府裏的金銀,而非老百姓的。

與之前《零陵先賢傳》的記載相對照,可見劉備入城後,不僅將士們自行拿取了原劉璋官府中的財物,劉備也拿了一部分,並把它們分賞給了有功將士。

爲什麼又還其谷帛呢?之前提到,成都城破之時,糧草尚夠吃一年,大概劉璋爲保城,實行了“戰時經濟政策”,把城裏老百姓家的穀物、布帛這些重要物資都集中起來,由官府統一調配,劉備進城後,把這些東西分別還給了百姓。

用城裏官家的金銀賞賜將士,把本屬於老百姓的穀物布帛還給大家,這符合當時的情況,也符合劉備既豪爽仁義又不侵害百姓的一貫性格,在對史料的分析上,關鍵要看有沒有那個“民”字。

但是並非所有的歷史學家都這樣理解,元人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時說道:“凡是城裏所有公家、私人的金銀,都全部拿來分別賞賜給將士,至於穀物布帛,則各自歸還其原來的主人(凡城中公私所有金銀,悉取以分賜將士,至於谷帛,則各還其主也)。”按照胡三省的理解,劉備不是一般的差勁了,簡直就有點混賬了。

公家的金銀好辦,都在金庫銀庫裏,有封條有登記,用多少拿多少。老百姓家裏的金銀呢?挨家挨戶去徵、去搶嗎?

有人認爲,這與穀物布帛一樣,不是劉備下令徵搶的,是劉璋原來命人從百姓那裏集中起來的。這種說法的可能性較小,一來缺乏史料支持,二來劉璋沒必要那麼做,圍城守城,糧食、布帛是命根子,金銀再多也沒用,要集合城中官民的士氣,到人家家裏拿金子銀子,既沒有那樣的道理,更沒有這樣的必要。

劉備這次大賞羣下,出手極爲闊綽。

劉備入川后,是如何解決財政問題的? 第2張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的賞賜按功勞大小分成不同等級,享受到最高一檔的有4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和關羽,賞賜的標準是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錢5000萬,錦緞1000匹。

這是一大筆財富,用鉅款來形容都嫌不夠。兩漢法定貨幣是所謂的“錢”,也就是那種銅鑄的“孔方兄”,所謂多少錢就是多少枚銅錢,曹操的父親曹嵩曾花1億錢買了個太尉當,就是用了1億枚銅錢。

在漢代,黃金是比較珍貴的,也可作爲貨幣流通,秦漢初年1斤黃金值1.5萬錢左右,王莽時期1斤黃金約值1萬錢,以後金價雖有起伏,但大體保持在1萬錢至1.5萬錢之間的水平。500斤黃金相當於500至700萬錢。

至於銀的價格,目前國際市場上約是黃金的五十分之一的水平,但中國古代普遍缺銀,漢代金銀比價約爲5倍,即5斤銀相當於1斤黃金,1000斤白銀,相當於200斤黃金,摺合200至300萬錢。

劉備賞賜給諸葛亮等4個人的東西,不算錦緞大約摺合6000萬錢左右。6000萬錢,從購買力的角度,合現在大約多少錢呢?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桓帝時1石米的價格是50錢。《漢書》中明確,漢代1石爲4鈞,30斤爲1鈞,1石即120斤。根據對漢代出土的各種“權”也就是秤砣進行的考證,漢代的1斤相當於如今的半斤,1石即相當於現在的60斤。

現在1斤米約2.5元人民幣,按照平價理論推算,漢末的50錢相當於如今15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漢末每錢與現在人民幣之間的“匯率”約爲1比3。6000萬錢,相當於如今1.8億元人民幣。

諸葛亮等人轉眼成爲“億萬富翁”,其他衆人受到的賞賜雖然沒這麼多,想來也不會很低。

從劉備制定的賞賜標準看,他沒有按照職務高低、資歷大小或跟隨自己的時間長短來排定,在享受最高標準的4個人裏,法正雖不是舊部,但他是謀取益州的功臣,不用多說;諸葛亮的職務雖然不是最高,但他和張飛、趙雲一道出了大力,也不用說;關羽沒來益州,但他鎮守荊州有功,也應該。

如果張鬆還活着,受到最高標準賞賜的將不是4個人,而是5個。

下面趙雲、黃忠、魏延、孟達以及所有爲平定益州出過力的人,也都會按照一定標準領到賞賜。

富貴來得有點突然,跟隨劉備一路披荊斬棘的將士們個個興高采烈,可有人還嫌不過癮,提出了宏偉的想法。

據裴松之《雲別傳》記載,有人跑到劉備那裏提出建議,說成都城裏還有不少官家的房產地產,城外還有許多公家的園地桑田等,不如把這些也分賜給諸將(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分了錢不說,還要分房地產,看來富貴如毒藥,可以讓一個人的胃口變得越來越大。一般來說這種建議都會受到大夥兒的歡迎,劉備也沒有馬上拒絕。

趙雲聽到了表示反對:“霍去病當初說匈奴未滅、無用家爲,現在的國賊何止是匈奴,還沒有到求安穩享樂的時候。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鄉,再談享受才合適(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士民初罹兵革,遭受戰亂之痛,田宅都應歸還其主人,令其安居復業,然後制定差役、賦稅政策,這樣才能讓大家安心。”

劉備入川后,是如何解決財政問題的? 第3張

革命尚未成功,先別談論享受。哪天事業告成,一個個榮歸故里,到那時再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不遲,現在還遠不是時候。劉備有時會衝動,但他絕對不傻,他當然採納了趙雲的建議,只是趙雲做了回惡人。

劉備是政治家,不是經濟學家,他不懂得保持收入平衡才能穩定經濟的道理,花錢過於大手大腳,結果馬上就遇到了麻煩。

《零陵先賢傳》記載,劉備進入成都不久,就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劉備搞政治行,打仗也還行,但抓經濟是外行,他問諸葛亮該怎麼辦,諸葛亮趁機向他推薦了劉巴。

諸葛亮對劉巴一向器重,認爲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諸葛亮刻意保護下,並經劉備專門下達不許侵害的命令,劉巴總算躲過了一劫。但是,到了劉備手下劉巴並不開心,大家知道這個人脾氣有點怪,而劉備又不待見這個人,加之其一向清高孤傲,尤其看不起帶兵打仗的人,所以平時大家對他也不太禮貌。

《零陵先賢傳》記載,有一次劉巴跟張飛在一起,整個過程中劉巴一直保持沉默,不搭理張飛,張飛特別生氣。這件事讓諸葛亮知道後,諸葛亮專門找劉巴談心。

諸葛亮對劉巴說:“張飛雖是武人,但他一向敬慕先生。主公現在聚合文武精英,共謀大業,先生雖然天性清高,但也應稍稍注意一下自己的態度(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劉巴雖然知道諸葛亮的好意,但他一貫耿介,不肯屈服:“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怎能與一介武夫交談呢(如何與兵子共語乎)?”

劉備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一直對劉巴隱忍,但劉巴的這個態度讓劉備越來越不舒服。劉備生氣地對諸葛亮說:“我欲平定天下,但這小子是專門來搗亂的。他心裏的真實想法還是想去北方投奔曹操,不過是借道這裏罷了,哪裏是幫我成就事業啊!”

不搭理人,是態度問題,在劉備眼裏,這又升級成了政治立場問題,要被劉備這麼定了性,劉巴就危險了。

諸葛亮趕緊替劉巴解釋:“要論運籌於帷幄之中,我遠遠比不上劉巴!如果論提棰擂鼓、集會軍門、召集百姓這些事,那就另當別論了。”

幹事情需要人才,幹大事需要頂尖人才,在諸葛亮眼裏,無論戰略還是智慧,劉巴都是最頂尖的人才,是現在正需要的人。只要他有本事,就別介意那些瑣事,對劉巴這樣的人,該尊重的還是要尊重,該忍耐的還是要忍耐。

劉備見諸葛亮如此堅持,也不好再說什麼。

劉備曾經對人說:“劉巴這個人,確實才智絕倫,不過也只有遇到我才能用他,如果不是我,他難以獲得任用(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

忍這種臭脾氣,也就是我了,劉備此話像是自我表揚,也像是自我解嘲。

在諸葛亮的一再推薦下,劉備請劉巴過來商量如何破解當前遇到的經濟難題。這是劉巴的長項,加上他來益州多時,對於本地情況比較瞭解,劉備提出的難題在他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事,劉巴說:“容易!”

劉備入川后,是如何解決財政問題的? 第4張

劉備問具體該怎麼做,劉巴建議平諸物賈。

簡單地說,物賈即物價,平諸物賈就是平抑物價。當時益州經濟受到的是暫時性破壞,物價飛漲,百姓怨氣很大,要收回人心,就先要平抑物價。

劉備當然認爲正確,但這是目標,不是措施,劉備要的是如何做。

劉巴提出的具體措施也很簡單,鑄造新的貨幣,一枚新貨幣等值百錢,然後以行政手段強制推行。

通貨膨脹意味着貨幣貶值,一種解決辦法是增加供應量以平抑物價,使商品價格迴歸理性。另一個辦法是默認貶值,不增加供應量,而增加貨幣投放量,建立新的物價秩序。

前一種辦法解決問題比較徹底,但需要時間;後一種辦法解決問題比較快速,但治不了根本。在當前局面下,突出的問題是錢不夠用,那就乾脆發行新錢,解決軍用不足難題當立竿見影,劉巴的經濟學是後一種模式。

劉備採納了劉巴的建議,下令由官府專斷髮行大面值貨幣,增加貨幣供應量。

據南宋洪遵所著《泉志》考證,劉備下令鑄造的這種新錢又稱蜀錢,形制有三種:一是四銖重量、面值100錢;二是八銖重量、面值150錢;三是五銖重量、面值100錢。

據《南史》記載,爲推行貨幣新政,劉備下令收集舊錢和銅鑄造新錢,他自己身體力行,把帳子上的銅鉤都捐了出去。

貨幣貶值的直接後果是現有財富的縮水,受衝擊最大的是現有財富的擁有者,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財富掠奪,但由於有強力的軍政手段作後盾,這一措施收效最快也最明顯。

據《零陵先賢傳》記載,新措施推行後,也就短短几個月時間,財政困難的局面便被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