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魏徵還曾經在朝堂上“舌戰羣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魏徵還曾經在朝堂上“舌戰羣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後便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唐太宗剛登基的時候,魏徵爲什麼要在朝堂上“舌戰羣儒”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衆所周知,“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評價最高的治世。而“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原因除了“千古帝範”唐太宗之外,還有就是“第一諍臣”魏徵了。可以說“貞觀之治”是唐太宗與魏徵爲代表的一批曠世名臣共同開創的。

魏徵還曾經在朝堂上“舌戰羣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不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徵在貞觀時期的最大貢獻是勸諫。但魏徵在“貞觀之治”中起的作用要比這個大得多,他實際上是“貞觀之治”治國總路線的制定者。而且爲了這個,魏徵還曾經在朝堂上“舌戰羣儒”,以一敵多。

在雄才大略與“玄武門之變”的影響下,唐太宗立志要做彪炳史冊的好皇帝。但做好皇帝光有志向是不夠的,還需要真正的治國措施。因爲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鑑,所以剛剛登基的唐太宗便召集羣臣一起商議治國總路線的問題。

在朝堂會議上,羣臣分成了兩派。一派以宰相封德彝爲代表,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大興武力,征討四方;另一派以魏徵爲代表,主張以道德教化治國,休養生息,恢復民力。兩派觀點針鋒相對,在朝堂上展開了大辯論。

魏徵還曾經在朝堂上“舌戰羣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第2張

南北朝後期,關隴貴族集團成爲主導天下的政治勢力,北周、隋、唐三個朝代的皇帝都是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而關隴貴族集團的特點就是崇尚武力,習慣以嚴刑峻法治國。所以封德彝的主張當時得到了大多數朝臣的支持。

孤軍奮戰且官位不高的魏徵毫不退縮,與以封德彝爲代表的一批朝廷勳貴重臣展開了辯論。而幸運的是,“千古帝範”唐太宗支持了魏徵的主張,所以這場圍繞貞觀時期治國總路線的大辯論以魏徵的勝利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