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水灌晉陽”指的是什麼事件?是怎麼讓趙氏家族崛起的?

“水灌晉陽”指的是什麼事件?是怎麼讓趙氏家族崛起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水灌晉陽”指的是什麼事件?是怎麼讓趙氏家族崛起的?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人名曰豫讓,其主君智伯被趙襄子所殺,首級都被砍了下來當做尿壺(溺器)。爲了替智伯復仇,他便僞裝成殘疾人,來到趙襄子的宮中成爲一名廁所清潔工,準備在趙襄子如廁時將其刺殺。結果一天趙襄子上廁所前突然第六感迸發,感覺有人要行刺自己,於是豫讓的圖謀便敗露了。趙襄子感念他忠心可嘉,便放了他。

獲釋以後,豫讓仍然心存復仇。他下定決心毀容(史稱“漆身吞炭”),改姓易名,埋伏在趙襄子平時出行的必經之橋下準備行刺。不料這回趙襄子的馬又開了第六感,豫讓再一次被擒獲。趙襄子慨嘆豫讓的忠心之誠,於是讓人把自己的衣服拿來給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大呼“我在泉下可以報答智伯了”,隨後自刎而死。

這個故事,爲我們提供了兩句膾炙人口的名句:一是“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二是“衆人遇我,我故衆人報之;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但是在這個小故事背後,還有一樁更大的故事,以及一個不爲人察覺的現象。

“水灌晉陽”指的是什麼事件?是怎麼讓趙氏家族崛起的?

更大的故事,是指三家分晉。按中學歷史和《資治通鑑》的說法,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戰國史的開端。這個事情本身就蹊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爲什麼會被分裂呢?再往深了說,爲什麼是韓、趙、魏這三家繼承了晉的遺產呢?

晉國在晉文公去世後,其政局便陷入了不穩定的狀態。經過長期的政治鬥爭,逐漸形成了韓、趙、魏、智、範和中行六大氏族控制朝政的局面;當然六個家族共治的局面也是註定不可能長久的,於是就有了兼併。而最先開始兼併的,就是智氏。

當豫讓第二次行刺被發現時,趙襄子就曾詰問他:“你曾經也給範氏和中行氏效力過,他們都是被智氏滅掉的,當時怎麼沒看你爲他們找智伯復仇呢?”這句話被豫讓以“衆人遇我,我故衆人報之;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迴應了過去。而實際上,豫讓沒有當面揭穿的是,雖然兼併範和中行的提議是智伯發起的,韓、趙、魏三家也並沒少喝湯。

彼時的晉國六大家族裏,智氏實力最爲強大,而其新任掌門人智瑤(即智伯,伯是其爵位)又是個超級鷹派人物。因此在他繼位後,就立刻聯合韓、趙、魏三家,發動了兼併範和中行的戰爭。這一事件令當時的晉國國君晉出公極爲憤怒,祕密聯合齊國和魯國,準備引友邦以攘內亂。不想事情暴露,晉出公外逃齊國,在路上暴卒。

此時的智伯已經達到了他的人生頂點:在晉國中央,他重新立了國君,成爲定策之臣;在地方,他又向韓、趙、魏分別索要了“萬戶之邑”。韓和魏都給他了,而趙襄子堅決不給,於是戰爭在趙襄子當時的據點晉陽(今太原)爆發,史稱“晉陽之戰”。

趙襄子就是頭鐵,因此智瑤就聯合了韓和魏一起進攻晉陽。此戰打得艱苦卓絕,晉陽城內已經到了“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的地步;城外的智瑤也感到難以支撐,於是他創造性地使用了一種新的戰法:放水。

所謂放水,就是築造堤壩,蓄引汾河水倒灌晉陽。這一戰術在今天已經不新鮮了,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還屬首創。而作爲一座山西城市,晉陽從古至今都不以水資源豐沛著稱,因此在當時對水患的防治準備自然也談不上有多充足,史稱“城不浸者三版”。

當時的一版就是兩尺,三版就是六尺,也就是說晉陽的城頭也就露出水面不到兩米了。智瑤的這一頓操作,一下把晉陽變成了東方威尼斯。

看着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智瑤非常高興,對和他同乘一輛車(其實是給他當司機和保鏢)的韓、魏兩家主君,魏桓子和韓康子說了一句註定會讓他後悔的話:“我今天才知道放水也可以讓人亡國啊!”

這是智瑤的一句無心之語,卻讓韓、魏陷入了極端恐懼之中。因爲他們兩家的都城安邑、平陽都在河邊,今天智瑤能水灌晉陽,明天就能水灌安邑、平陽。

智瑤的近臣絺疵覺察出不對,立刻向智瑤進言,稱韓、魏必反。結果智瑤完全沒當回事,第二天甚至還把這個事當成笑話說給了魏桓子和韓康子。

到了這個地步,智瑤失敗的結局基本上也就註定了。

此時晉陽城內的忍耐也到了極限。趙襄子派人連夜出城與韓、魏取得聯繫,以脣亡齒寒的故事勸誡魏桓子和韓康子;而魏桓子和韓康子在剛剛親眼目睹過智瑤的狂妄和愚蠢後也下定決心不再站隊智瑤,三家同盟就此達成。

當夜,晉陽城內的敢死隊縋城而出,潛入智家軍隊的上游,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放水反淹智氏;在洪水中自亂陣腳的智氏軍隊還沒反應過來,就又受到了其兩翼的韓、魏軍隊夾擊。而晉陽城內的趙軍主力也乘勢殺出,三家合攻智氏。智氏一敗塗地,智瑤也在亂軍之中被砍下首級。

此戰之後,三家一鼓作氣,繼續對智氏揮動屠刀,史稱“盡滅智氏之族”。從此以後,智氏就基本在中國大地上絕跡,再也沒能在歷史中留下太深的痕跡。所謂不爲人察覺的現象,也正是如此。

(此後的智氏族人大多是智瑤的同族智果的後人,此君在智瑤父親生前力勸其不可立智瑤爲儲君,並在勸阻失敗後改姓爲輔,大約在戰國後期才又重新改爲智氏。)

晉陽之戰後不久,韓、趙、魏就被周天子冊立爲諸侯;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瓜分了晉國剩下的所有土地,並且廢晉國君爲庶人。他們此後的發展,也和後來的歐洲局勢相似:韓和魏在支棱起來一小段時間後就迅速衰亡,反而是趙國逐漸崛起,成爲了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大國,但也最終沒能抵擋得住強秦的鐵騎,成爲了時代的眼淚。

“水灌晉陽”指的是什麼事件?是怎麼讓趙氏家族崛起的? 第2張

趙國雖亡,趙氏仍在。此後的趙氏族人在中國歷史上依然非常活躍,出了不少名人,比如趙破奴(西漢抗擊匈奴名將)、趙雲、趙孟頫等,以及建立兩宋三百年基業的趙宋皇室。

比較黑色幽默的是,1300多年後,趙氏族人的優秀代表趙匡胤,在他們祖先曾戰鬥過的地方,用當年智瑤的方法再次水灌太原——只是這一次,他的下場也只比智瑤好一點:除了自己沒被殺掉外,太原城沒破,還在丟了一大堆裝備物資後狼狽地逃竄回了開封。

更加黑色幽默的是,當宋太宗趙光義終於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拿下太原時,他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毀掉這座已經屹立了千年的古城——而全然不顧這裏是趙氏的龍興之地。

而最諷刺的是,當北宋行將滅亡的時候,卻又是太原爲這個腐朽到極點的趙家王朝續上了最後一口氣:作爲開封北部最重要的屏障之一,太原從宋金戰爭一開始就是金軍的重點攻略對象。而在堅守了八個多月後,這座已經又一次“易子而食”的城市終於沒有了當年趙襄子的好運氣,被金軍攻陷,守將王稟及下屬官員幾乎全部殉國,僅剩的百姓皆慘遭屠城。

時至今日,你在太原的地圖上,已經找不到當年趙襄子、智瑤,或是趙匡胤、王稟等人的痕跡,在太原的街頭巷尾也無法尋覓劉琨(西晉名將,在五胡亂華時期爲晉朝困守晉陽近十年)、高歡家族(東魏和北齊的實際統治者,其政治中心即爲晉陽)的身影,趙氏後人也能和智氏兒女把酒言歡。只有那條奔流不盡的汾河水,依然默默地承載並記錄着在它身邊這座古城所發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