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大禮議”事件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意義?

明朝“大禮議”事件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意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大禮議”事件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大禮議,是明朝嘉靖年間因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的生父稱號問題而引起的一場禮法鬥爭(實際上是政治鬥爭),事件發生在嘉靖皇帝即明世宗登基不久的時候。

在當時,嘉靖皇帝與楊廷和、毛澄爲首的明武宗時期的舊臣們之間展開了激烈討論,羣臣認爲嘉靖皇帝在明武宗手上接過明武宗的帝位,就應該將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當作自己的父親,所以要求嘉靖皇帝承認自己是已經過繼給明孝宗做兒子了,要求他認孝宗爲過繼後自己的父親。

明朝“大禮議”事件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意義?

但是嘉靖皇帝卻只將孝宗認作自己的伯父,於是便造成了以誰爲世宗皇考,也就是在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對世宗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鬥爭。

大禮議中所產生的帝系傳承問題,本質上是反映着在明朝中期的時候,皇帝的權力(皇權)與大臣權力(閣權)的暗自較量。整個大禮議事件從開始到結束經歷了三年的時間(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最終以嘉靖皇帝用施加強權壓迫的方式取得勝利而結束。

大禮議從表面上看是一場政治鬥爭,或禮儀之爭,實際上是對武宗遺詔的法律詮釋過程。世宗和張璁贏得大禮議的勝利是明代法律的勝利,並因此捍衛了明朝法律的尊嚴並維護了明朝的政治秩序。本文將從幾個角度來說明爲什麼嘉靖皇帝爲何能通過大禮議奪取權力。一、大禮議事件的實質

大禮議事件並不是一場普通的禮法衝突,它實際上是一場皇權與閣權之間明爭暗鬥的政治之爭,也就是以楊廷和爲首的舊政治勢力與新登基的嘉靖皇帝之間的較量。

明武宗突然去世後,明朝的各方勢力都開始有所動作,穩定的政治環境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大禮議事件的發生和持續時間之久,原因就是因爲登上皇位的嘉靖皇帝並沒有擁有全部的皇權,很多權力仍然掌握在權臣手中。

明朝“大禮議”事件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意義? 第2張

也就是說,大禮議事件是明朝中央政權由明武宗過渡給嘉靖皇帝的必要道路,同時也是明代恢復良好政治環境的必要途徑。

在大禮議事件中嘉靖皇帝獲得了接二連三的勝利,而以楊廷和爲首的老勢力則一步步的失敗,本質上這就是嘉靖皇帝的皇權在慢慢地掌握,同時在大禮議事件中明代的政治秩序在慢慢地恢復,政治環境也在逐步迴歸正常。

大禮議這個爭論跟明代其他時候發生的廷臣集議實際上是不同的。如果只從禮法上找文章作爲論證的依據,然後對大禮議進行簡單的禮法說明,是不能夠真的看到大禮議事件後的本質特徵以及包括它在明代政治歷途中所產生的特有作用與影響。二、嘉靖皇帝在大禮議事件中爲奪取權力所使用的手段重用張璁等一系列大臣,培養自己的政治力量

嘉靖初年,在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剛剛登上皇位後。

內閣的首輔大臣楊廷和便夥同朝廷上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上奏想讓嘉靖皇帝改口稱他的伯父(也就是明武宗之父)明孝宗做父親,以及改口稱他的伯母(也就是明武宗的母親慈壽皇太后)做母親,同時要求嘉靖皇帝將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改口叫做叔父,親生母親改口叫做叔母。

對於這個有些不合乎禮孝之法並且有點難爲人情的提議,嘉靖皇帝認爲如果這麼做的話是對親情的背叛,是對自古以來孝文化的偏離,並且他覺得這個提議也非常違背常理,於是便斷然拒絕,同時以自己退皇帝位來表達自己對這個提議的極其不滿,同時表達自己拒絕意思的堅定。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一日,當時已被錄爲進士但是沒有直接當官的張璁寫了一篇奏文給嘉靖皇帝表示自己不同的看法:

明朝“大禮議”事件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意義? 第3張

我知道了現在朝廷上議論說皇上入嗣接替武宗做了皇上,應該把孝宗皇帝當作自己的父親,改口稱興獻王做自己的叔父,稱興獻王妃做自己的叔母的事情,這未免和漢定陶王、宋濮王的事一樣過於拘泥固執,謂爲人後者爲之子,不得復顧其私親之說耳。

大禮議前期的經筵,很多時候都與世宗追尊生父名號的論爭相關聯,君臣之間的關係因此變得緊張,但隨着楊廷和等閣臣的離職及楊延和的相護者遭到打壓之後,大禮議後期友好的君臣關係逐步建立起來。費宏、楊一清等武宗舊臣受到世宗的重用、優待

而大禮議後期得到世宗重用和賞識的自然還有張璁、桂尊、席書、方獻夫、霍留、黃綰等議禮新貴,這些嘉靖皇帝重用的大臣同時也是大禮議事件中嘉靖皇帝可以快速收回中央權力的有力推動者。

在對大禮議事件的評價中,學界大多對明代的嘉靖政治持否定和消極態度。

傳統觀點認爲,以非常方式即位的明世宗因大禮議而排斥楊廷和等老臣,是嘉靖政治的不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