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田蚡(—公元前130年5月7日),西漢時期長陵人,西漢初年外戚、宰相,孝景王皇后同母弟。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田蚡不算忠臣也不算奸臣,只能算是個自私的人,投機取巧,只爲自己的利益做事,並且田蚡本身對社稷沒有什麼幫助。

忠臣和姦臣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國家和歷史的影響力,從這點判斷的話,田蚡對國家和產生的影響,不是因爲他本身的能力,而是藉助王太后的關係網產生的增值效益。

就比如田蚡本身並沒有什麼能力,所以纔要廣招門客爲自己出主意,用來得到執政者,也就是漢景帝,漢武帝,以及王皇后的認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而王太后藉助田蚡的門客出主意爲自己攬權。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說白了,就是田蚡是王太后的政治顯像和幫手,所有通過王皇后實現的政治改動,都是藉助於田蚡,田蚡就是一個王皇后信任的工具人,就算沒有田蚡還有田蚡的弟弟田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兄弟倆換誰都一樣,誰幹活,誰就得到最大的利益。

只不過田蚡相對於弟弟田勝更加的有野心,而弟弟田勝對於做官根本不感興趣,所以才由田蚡來當這個工具人。

田蚡是漢武帝的舅舅,王太后的弟弟,田蚡出身在長陵,是王太后的母親再嫁所生,田蚡從小愛好文辭,喜歡儒學,可能是自己弟弟怎麼看都順眼,王太后認爲田蚡有才能,多次向皇帝推薦田蚡做官。

漢景帝時期,竇太后和劉啓當政,那時候王娡的孃家還沒有顯赫起來,田蚡只是個郎官並沒有得到重用。

田蚡這個人在歷史上並沒有什麼建樹,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除了口才好,愛文詞,之外田蚡還有一個巨大的優點就是個精於人情世故,很懂得什麼時候應該蟄伏,什麼時候應該展示。

漢景帝初期,當時竇太后執政,竇嬰又立下了戰功,一時間竇嬰在長安非常顯赫,而田蚡那時候還只是個入門級的郎官,在權勢面前田蚡地下了頭,在竇嬰面前伏低做小,逢迎討好,擺着晚輩的姿態。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第2張

若是說這是對上官的禮遇,也是太過了,所有的討好都是有目的的,田蚡的討好,也是爲了藉助竇嬰的勢力和關係網,爲自己鞏固在在朝中的地位和結交權貴。

田蚡這麼做就是一個很好的開頭,爲自己後來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正所謂進廟先拜神,田蚡討好的竇嬰,就等於討好了竇嬰背後的竇太后,漢朝實質上的一把手。

從這點來看,田蚡是個聰明人,很懂得順勢而爲,就憑藉着田蚡優秀的情商,即使沒有什麼能力,也還是在漢朝的急流涌動中存活了很久。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啓去世,漢武帝劉徹繼位,封竇太后爲太皇太后,王皇后爲皇太后,輔助新登基的漢武帝處理國家大事。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第3張

漢武帝剛剛上位,頭頂上就有兩座大山,因爲漢朝以仁孝治天下,再加上竇太后輔助漢景帝的資深工作經歷,竇太后的地位就更高一些。

王太后的地位名義上略低一些,但是王皇后畢竟是皇帝的親媽啊,從親疏上來講,王皇后與漢武帝更加親密,所以憑藉這個優勢,王太后始終在漢朝的政治中心佔有一席之地。

在漢武帝初期,劉徹因爲初涉朝政,還沒有完全地掌握朝政,所以很多事情都由都要經過竇太后的認可才能定奪。

所以竇太后具有皇帝的實權,相當於一個公司集團的最大股東,雖然不會親自處理政事,但是具有一票否決權,而王太后有孝順的義務壓着,也只有一個建議權,相當於董事會成員,而漢武帝只有執行和建議的權利,相當於現代的CEO,也就是首席執行官。

在這個龐大機構的運行下,漢武帝想要兩座大山幫助自己執政,需要將公司集團裏最大的肥肉獻出來,以幫助自己順利的掌權。所以經過權衡,漢武帝封竇嬰爲丞相,田蚡爲太尉。

竇嬰和田蚡共同執掌漢朝的軍政大權。

漢武帝搞定了兩座大山之後,就開始了漫漫的爲帝生涯,卻沒想到,漢武帝從政生涯的第一個障礙,就是自己的奶奶和母親,漢武帝想要完全的掌權,就需要將這兩個女人手中的權利完全卸掉。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第4張

本來以爲自己的從政之路會一帆風順,沒想到自己最大的靠山會變成自己的攔路虎。

彆着急,好戲纔剛剛開始。

田蚡因爲王太后的關係,一躍成爲太尉,可謂是一步登天,可以說田家的榮耀都在此時了,爲了維持自己的利益,田蚡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廣招門客。

這也是歷來權貴名臣的一貫做法,已經成爲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養門客,其實是一種各取所需的關係。門客通過主君獲得生存報酬,也趁機會藉助主君獲取做官升職的機會。主君通過養門客,爲自己招來更多的智慧和耳目,來做出正確的判斷,對於沒有能力的田蚡來講,門客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因爲有門客,田蚡可以找人幫自己出主意做事,來穩定自己的官位,同時也爲王太后出謀劃策,做一些王太后不方便做的事。

上面說了,王太后和田蚡的關係,是姐弟,也是利益共同體,同時也是上下的關係,田蚡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應對,所以需要藉助門客的能力爲自己交差,擺平上頭的三個老闆。

在田蚡的心裏,三位老闆哪個都不能得罪,得罪了哪一個都要掉腦袋,所以只能小心地經營着。

在竇太后還在的時候,田蚡事事都看過竇嬰的行動,在判斷自己的行動,因爲從另外一個角度,竇嬰其實和自己是一樣的處境,竇嬰一樣的是外戚,同時頭頂也有三座大山。

不同的是,竇嬰人家做官多年,文武雙全,在政績和軍功上面都有所建樹,而自己,除了口才和社交能力,沒有一點能和竇嬰比。

所以在竇嬰只是儒學治國的時候,田蚡也追隨着竇嬰的腳步也支持儒學治國,本來以爲有竇嬰一起支持儒學治國,是不會出什麼問題的,沒想到缺惹來竇太后勃然大怒。

竇太后爲什麼會如此震怒呢?

因爲有個不識相的趙綰,將竇太后與漢武帝政見不和的分歧,從暗處翻到了檯面上來,竟然直接對漢武帝說,您應該獨立掌政,不應該再將政務過問竇太后了。

趙綰說的這句話不知道怎麼回事傳到了竇太后耳中,竇太后聽到一個臣子竟敢質疑掌政人,當然勃然大怒,竇太后是經歷過景帝從一個稚嫩少年,成長到一代明君的,她非常清楚漢武帝的心思,也清楚當前的局勢。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第5張

這種事一般都是在暗中較量的,還沒有哪個不怕死的敢直接講出來了,趙綰這句話正是觸及了竇太后和漢武帝那根敏感的紅線。

於是竇太后一氣之下,將趙綰以及推崇儒學的竇嬰,田蚡,王臧等人全部都罷免了。竇嬰被罷免了,手裏還有用軍功掙下的爵位,而田蚡也只有依靠王太后外戚的身份得來的武安侯之位。

但是不同的是,田蚡雖然失去了太尉之位,依然受到了王太后的庇護,經過王太后的周旋,田蚡依然可以參與議論朝政;而竇嬰是竇太后的內侄,竇嬰曾經因爲阻止景帝立樑王爲皇太弟而被竇太后記恨,雖然後面竇嬰和竇太后的關係有所緩和,但是破碎的關係依然留有裂痕。

竇太后遵崇黃老之學,講究無爲而治,而漢武帝推崇儒學治國,想要大破大立,進行改革,兩人的政治觀念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而竇嬰坐上丞相的位置是因爲竇太后的關係。

如今竇嬰支持儒學,竇嬰推薦的趙綰又支持儒學反對竇太后參與政事,在竇太后的眼裏,竇嬰就是和趙綰是一個立場,早就不跟自己一條心了,只想要忠於漢武帝。

竇太后多次提拔竇嬰,卻提拔出來一個反對自己的人,這口氣如何能忍,於是就將“白眼狼”竇嬰罷免。

所以竇嬰和田蚡的地位從這一刻發生逆轉。

竇太后歷經三朝已經年邁,不久就撒手人寰。這時王太后代替了竇太后的地位,重新提拔田蚡爲丞相,田蚡因此一躍龍門,從此顯赫。

田蚡上位之後,就大肆提拔自己的門客,甚至不顧漢武帝的意願,漢武帝漸漸對田蚡不滿,田蚡卻因爲日子過的太得意沒有注意漢武帝的態度。

後來,田蚡甚至向漢武帝提出,想要官署辦公的地盤給自己擴充家宅,漢武帝一聽忍不住譏諷道他,田蚡才罷休。

而竇嬰卻因爲被貶官從此門庭冷落,嚐盡了人情冷暖。竇嬰不僅懷念曾經做官的日子,想盡辦法想要重新做官,但是漢武帝卻沒有再任用竇嬰。

漢武帝其實這時候也已經知道竇嬰的能力了,知道竇嬰能力有限,腦子還不清楚,所以就沒有再任用竇嬰,畢竟這時竇嬰連竇太后的維護都沒有了。

從此竇嬰開始自怨自艾,而田蚡走上了人生巔峯。而兩人的糾葛纔剛剛開始。

竇嬰從被貶官之後,一直鬱鬱寡歡,想要重新做官,只是苦於沒有門路,從前討好竇嬰的高官賢達幾乎全都不再登門。

就在這時竇嬰認識了灌夫,灌夫與竇嬰都是被貶官的落魄之人,兩人難免惺惺相惜。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第6張

這裏我們需要介紹一下灌夫,因爲灌夫是竇嬰和田蚡糾葛的關鍵人物,是兩人的導火索。

灌夫是因爲軍功被封爲中郎將的,後來因爲犯錯被貶官,後來又一路做到代國國相,後來又因爲犯錯被貶官,幾次起起落落。

灌夫雖然有能力,但是沒有辦法約束自己,所以遭到了漢武帝的厭棄,再也沒有得到任用。

雖然灌夫後來無官無職,但是卻在爲官的時候累積了不少財富,灌夫的家族還在穎川一帶橫行霸道,壟斷土地,魚肉鄉里,灌夫明知道此事卻不加以阻止。

這樣看來,灌夫實在算不上是一個好人,不過是憑藉依時的軍功,僥倖登位而已,若是被有心人翻出來,灌夫現在無權無職,怕是沒有辦法用官抵過了。

雖然灌夫有種種過錯,卻是一位擅長交際的人,提出幫助竇嬰結交權貴,再次爲官。

不久,灌夫就和田蚡府上做客,田蚡聽說灌夫最近和竇嬰交好,想起曾經自己在竇嬰手下受過的氣,就想着找回來,故意跟灌夫說,想要拜訪竇嬰。

灌夫沒有多想,只以爲田蚡是好意,就替竇嬰答應下來。

於是田蚡在赴宴那日,故意姍姍來遲,還在宴席上傲慢地對待竇嬰,宴席過後,田蚡派自己的管家籍福告訴竇嬰,自己喜歡他手裏的某個地方的土地,希望能得到。

田蚡知道竇嬰現在想要再次做官,需要貴人扶助,所以才答應赴約,又讓竇嬰獻土地給自己,其實就是給竇嬰拋出一個橄欖枝。

如果竇嬰識趣,就會乖乖地獻出土地,但是竇嬰卻很生氣,認爲田蚡是仗勢欺人。灌夫更是因此在田蚡的管家籍福面前大罵田蚡。

搞得田蚡不知所措,田蚡是個人精啊,知道竇嬰腦子不清楚,雖然生氣,但是也沒有多記恨他,相反比較記恨灌夫,因爲灌夫是個中間人沒錯,但是田蚡向竇嬰索要土地,這件事跟灌夫沒有關係,灌夫作爲旁觀者不應該因爲竇嬰,罵田蚡怎麼怎麼樣的。

田蚡簡直莫名其妙,我招你惹你了,田蚡這個人是很小心眼的,於是很記恨灌夫,並找機會報復灌夫。

後來田蚡將灌夫家族橫行霸道,魚肉鄉里的事情告到了漢武帝面前,灌夫爲了保護自己,反擊田蚡,也將田蚡收斂土地,私下和淮南王來往的事情告發。

漢武帝其實不願理會這樣的牛皮官司,一來這點過錯,沒有確鑿的證據,不能將田蚡怎麼樣,二來灌夫的父親已經在戰爭中死去,灌夫僅存,漢武帝實在不忍心,將灌夫治罪。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第7張

但是雙方都不依不饒,眼看着事情越演越烈,在這樣下去怕是會兩敗俱傷,於是經過雙方的中間人調解,二人達成和解,不再死咬着對方不放。

後來,田蚡要娶燕王的女兒,王太后非常高興,命令王公大臣都要去,灌夫雖然不願,但還是被竇嬰拉去了。

不料灌夫醉酒,在酒宴上大罵田蚡,田蚡被破壞了婚禮,惱羞成怒,於是要狀告灌夫,不敬太后之罪,因爲宴席是王太后下令舉辦的。

不敬皇族,按照漢朝的法律是要處死的。

田蚡寸步不讓,還趁機揭發灌夫之前橫行霸道,魚肉鄉里的事,竇嬰爲了救灌夫,在朝堂上和田蚡爭辯起來,說灌夫無罪,還揭發了田蚡私下和淮南王來往之事。

本來這事不幹竇嬰多大的事,就算竇嬰維護灌夫,田蚡也沒有因此仇視竇嬰,可是竇嬰揭發田蚡,這就觸及了田蚡的底線,田蚡於是記恨了竇嬰。

經查實,灌夫確有其罪,這樣一來,竇嬰爲灌夫辯解的話就被判成了欺君之罪。

田蚡趁機狀告竇嬰欺君,請求漢武帝判處竇嬰死罪,將竇嬰收監。

其實竇嬰手裏有一個先皇漢景帝留下的聖旨,相當於影視劇中的免死金牌,因爲景帝看穿竇嬰的性格,將來一定會把自己招來禍端,因爲竇太后的緣故,憐憫竇嬰,就給了竇嬰一個免罪的聖旨。

於是,被收監在獄中的竇嬰馬上讓自己的侄子,將救命的聖旨找出來,交給漢武帝救自己。

聖旨交到漢武帝手中,不知怎麼的,竇嬰有救命聖旨的消息,傳了出去,還傳到了田蚡的耳中,田蚡不願寬恕竇嬰,於是找人,將竇嬰的救命聖旨的備份燒掉了。

田蚡爲什麼要燒掉竇嬰的聖旨備份呢?

因爲田蚡就是要置竇嬰於死地。

按照規矩,由宮中發出的聖旨,一向準備兩份,一份發出去,一份留在宮中記檔,一來明晰記錄,二來避免僞造,如果聖旨只有一份,就會有僞造的嫌疑。

漢武帝見到竇嬰的先皇聖旨很意外,就派人去查,經查實,竇嬰的救命聖旨的備份沒有了,早就被田蚡燒掉了。

於是,田蚡再次狀告竇嬰僞造聖旨,應該判處死罪。

田蚡是奸臣還是忠臣?他和竇嬰有何恩怨? 第8張

其實無論是灌夫在王太后督辦的婚宴上醉酒罵田蚡,還是竇嬰救灌夫捏造事實,僞造聖旨,就算是真的,對漢武帝來講都是小事,真正要命的是,竇嬰已經沒有竇太后的庇護了,竇嬰本人又不是朝廷要員。

漢武帝如果維護了竇嬰,就是與自己的舅舅和母親對立,這時漢武帝還沒有完全的掌握朝政,爲了維護一個失勢的人,而得罪自己的母親,讓自家後院起火,朝廷動盪不安,這實在是不明智的。

而竇嬰的聖旨又只生了一份,證據確鑿,如果不殺竇嬰,如何向田蚡,以及王太后交代,於是出於權衡,漢武帝將灌夫滅族,竇嬰處死。

沒想到,過了一年田蚡過世了。

原來灌夫和竇嬰死後,田蚡就夜不能寐,每每入睡都能夢見灌夫和竇嬰的魂魄來找自己索命,田蚡還找來巫師爲自己算卦,巫師說,田蚡身邊正是竇嬰和灌夫的魂魄,田蚡知道了更加睡不着覺了,不久之後,田蚡就驚懼而亡。

其實田蚡死得很蹊蹺,怎麼就那麼巧,在竇嬰和灌夫死後一年就死了呢?

於是後世有人猜測,田蚡有可能死在了漢武帝的手上。

其實仔細一想很有可能,因爲漢武帝早已不滿田蚡已久,田蚡因爲小事逼迫漢武帝殺了灌夫和竇嬰,其實這件事做的很過分,竇嬰與漢武帝雖然並沒有那麼親近,畢竟也是竇太后的內侄,田蚡簡直囂張至極。

如果田蚡活在世上,幫助王太后左右朝政,漢武帝何時才能夠完全掌握朝政,所以說,漢武帝如果使了什麼手段殺田蚡,也算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