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晁錯爲什麼被殺?涉及到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晁錯爲什麼被殺?涉及到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晁錯是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在漢景帝二年上疏《削藩策》,漢景帝最終決定削藩,結果卻因此引發“七國之亂”,後在袁盎的獻策下,晁錯被腰斬。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關於晁錯被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晁錯列傳》中寫道,“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司馬遷之所以說晁錯因“欲報私仇”而死,其實不僅指晁錯與袁盎的私怨,其實還涉及到了文景時期,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晁錯爲什麼被殺?涉及到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文景時期打壓功勳集團,文官與功勳集團關係極差

西漢初期,西漢開國功臣不僅獲得了高爵厚祿,而且不少人都得以進入朝廷擔任要職,以至於不論是中央朝廷的高級官員,還是地方諸侯的重要官員,幾乎皆被功勳集團牢牢把控。直到漢文帝時期,這一情形纔開始扭轉,而這還要從“諸呂之亂”說起。

漢高後呂雉掌權時期,呂氏族人藉機掌控軍政大權,一時間風光無兩。呂雉去世以後,周勃陳平等人發動“諸呂之亂”,將呂氏集團徹底誅除,又廢了呂后所立的西漢後少帝劉弘,轉而迎立代王劉恆爲帝,即漢文帝。

劉恆當時遠在代國,根本無法得知長安城中“諸呂之亂”的真相,以至於在得知大臣要迎立自己時,竟然不敢前往,雖然最終在中尉宋昌等人建議下決定入京,但一路走來卻也是步步爲營、極爲謹慎,甚至先後派舅舅薄昭和宋昌前往長安探查情況。

晁錯爲什麼被殺?涉及到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第2張

雖然後來劉恆入京一路順利,但在進入皇宮之前,不僅派劉興居徹底清理了宮掖,又派心腹宋昌、張武掌控了皇宮護衛,這才稍感安心。更爲要命的是,漢文帝爲了這個皇位,甚至不得不殺死了自己與呂氏所生的四個兒子,這才安了陳平、周勃等人之心。

雖然漢文帝劉恆因“諸呂之亂”而坐上皇位,但也正因這次長安之亂,讓劉恆對周勃、陳平等功勳集團極爲忌憚,這也是周勃、陳平等人此後並未獲得重用的重要原因。也正因如此,即位後的漢文帝開始有意打壓功勳集團,轉而大肆分封其他異姓王和侯爵,並重用寒門士子,用以平衡朝中勢力。

正是在此大背景下,賈誼等一衆寒門人才被大力提拔,到了漢文帝二年(前178年),更是在賈誼的建議下,下令讓列侯全部離開長安,返回自己的封邑,並藉機罷免了周勃的丞相之位。賈誼這個提議,固然正中文帝下懷,卻也導致自己與功勳集團矛盾激化。

漢文帝四年(前176年),就在漢文帝準備進一步重用賈誼,提拔其擔任公卿之侄時,雙方矛盾徹底爆發,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等人聯手逼宮,最終導致賈誼被貶長沙,直到三年之後,隨着灌嬰去世,周勃不問政事之後,才得以返回長安。

晁錯爲什麼被殺?涉及到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第3張

正如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孝景本紀》中所說,“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在漢文帝的持續打壓下,漢初功勳集團權勢急劇萎縮,雖然仍享受高爵厚祿,但已經很難像漢初那樣左右朝政。

晁錯與功勳集團關係極差,“七國之亂”時朝廷無將可用

晁錯出生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年少時師從張恢學習法家思想,文帝時因才能擔任太常掌故,後奉命跟隨伏生接受儒家思想,學成歸來後先後擔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博士、太子家令等職,因能言善辯,善於分析問題,而深得太子劉啓的喜愛和信任。

漢景帝即位之後,晁錯迅速被任命爲內史,仍然深受重用,經常單獨覲見漢景帝,共同商議國家大事,而漢景帝對其也是言聽計從,寵信程度甚至超過了九卿。如此情形,再度引發了文官集團與功勳集團的矛盾,司馬遷便在《史記·晁錯列傳》中記載道,“袁盎諸功大臣多不好(晁)錯”。

時任丞相的申屠嘉對於晁錯便極爲不滿,申屠嘉自高祖時期便已經投身軍旅,從武卒做起的他雖然在漢初未獲封爵,但在漢文帝時卻得以獲封故安侯,並先後出任御史大夫和丞相,因而其與功勳一系關係極爲緊密。後來,申屠嘉掌握了晁錯鑿穿太上皇廟壖垣的罪證,但在上奏景帝后,卻因晁錯提前做了準備,反而被迫認罪,結果回府後便氣急攻心而死。

申屠嘉死後,晁錯卻得以被提拔爲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顯赫,這直接引發了功勳集團的強烈不滿。

晁錯爲什麼被殺?涉及到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第4張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鑑於地方諸侯王與朝廷離心離德,且多有不法之事,於是晁錯上疏《削藩策》,建議削減諸侯王封地、收回旁郡,並表示不論削藩與否,諸侯王都必然謀反,如果等到將來諸侯王做大,那麼麻煩將更大,於是漢景帝同意削藩。

此後,漢景帝借各地諸侯不法之事,先後下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由於漢景帝與吳王劉濞本就有殺子之仇,如今又因削藩得罪大量諸侯王,吳王劉濞於是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爲名起兵反叛,史稱“七國之亂”。

漢高祖劉邦曾與開國功臣訂立“白馬之盟”,其中一條便是“國以永存,施及苗裔”,無論是諸侯王的食邑,還是開國功臣的封地,都是得到高祖皇帝首肯的,如今的削藩雖然只涉及諸侯王,可誰知道將來會不會針對他們功勳集團,更何況一旦削藩成功,文官集團必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這對功勳集團同樣極爲不利。

因此,功勳集團對於削藩本就持反對態度,因此在“七國之亂”爆發之後,這些功勳集團將領反而持一種看熱鬧的態度,以至於朝廷一時間竟然無將可用。

功勳集團利用叛亂逼宮,景帝無奈只得處死晁錯

外有諸侯王叛亂,內有功勳集團反對,一時間朝廷陷入了困局之中。如此情形下,漢景帝與晁錯商議出兵平叛之事,晁錯無奈之下,只得建議皇帝御駕親征,自己則留下鎮守後方,確保前線供給。

晁錯爲什麼被殺?涉及到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第5張

與此同時,爲了確保平叛成功,在皇帝御駕親征的情況下,就必須保證朝廷的穩定。因此,晁錯便決定在皇帝出征之前,先行剷除掉朝廷內部的反對勢力,而袁盎便是首要目標。

袁盎雖不是功勳集團,但卻與申屠嘉關係密切,且對削藩事宜極度反對,因此與晁錯關係極爲緊張,兩人甚至鬧到了無法同處一室的地步。更何況,袁盎曾經擔任過吳相,期間收取了吳王劉濞不少錢財,晁錯正好藉此將其除掉。

爲此,晁錯與丞史(即御史大夫的助力官)商議,丞史卻表示,吳王劉濞策劃謀反已經幾十年,朝中收取其賄賂的又何止袁盎一人,如果吳王不反,你殺袁盎尚可震懾那些官員;如今吳王已反,你再誅殺袁盎,豈不是將那些大臣全部推向了吳王一方?

袁盎得知晁錯準備誅殺自己的消息後大吃一驚,連忙跑去與同樣擔任過吳相的竇嬰商議。竇嬰乃是太后竇漪房的侄子,妥妥的外戚,且早在晁錯上《削藩策》時便曾當面反對,“七國之亂”後景帝曾意圖讓其領兵平叛,但竇嬰卻一直以患病爲藉口推辭,以至於漢景帝憤然道,“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

聽了袁盎的話,竇嬰連忙帶着他入宮拜見漢景帝,當時晁錯恰好也在場。袁盎見了皇帝,先是表示吳王叛亂必敗,以表明自己是站在朝廷一邊的,漢景帝便向其問策,袁盎便讓皇帝屏退旁人,待晁錯離開後,袁盎這才說道,“吳楚之所以叛亂,就是晁錯建議削藩,只要皇上斬殺了晁錯,赦免了吳楚七國諸侯王的罪行,並恢復他們的封地,叛亂自會消除”。

晁錯爲什麼被殺?涉及到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第6張

其實漢景帝、袁盎他們都很清楚,吳王劉濞等諸侯王打着“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不過是個謀反的藉口罷了,就算誅殺了晁錯,他們豈會罷兵。因此,袁盎和竇嬰等人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迫使漢景帝在他們與晁錯等文官智囊之間做出選擇,這實際上又是一次逼宮行爲。

袁盎的建議的確讓漢景帝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他選擇妥協誅殺晁錯,那麼功勳集團勢必會領命出兵平叛,但如此一來功勳集團勢力必然再度高漲;可如果繼續重用晁錯等人,那麼自己也只能像晁錯建議的那樣,被迫御駕親征。

漢景帝最終還是被迫向現實妥協,感嘆道,“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見此情形,袁盎、竇嬰這才鬆了口氣,之後袁盎便以太常身份出使吳國,竇嬰也領受了大將軍職位,決定領兵出征,而絳侯周勃之子周亞夫也隨之被起用。

然而,漢景帝雖然選擇了妥協,但卻仍然難以下令誅除晁錯,因而一連拖了十多天。眼看皇帝難以最終下定決心,丞相陶青(開國功臣、開封侯陶舍之子)、中尉陳嘉、廷尉張鷗(開國功臣、安丘侯張說之子)等人便聯名上書,彈劾晁錯,建議將其滿門抄斬。眼看功勳集團步步緊逼,漢景帝只得批准了這道奏章。

晁錯爲什麼被殺?涉及到文官智囊與武將功勳之間的矛盾 第7張

最終,在漢景帝的示意下,中尉陳嘉前往晁錯家中,下詔騙其上朝議事,等車馬經過長安東市時,陳嘉下令停車,向晁錯宣讀詔書,然後將其腰斬。

當然,漢景帝雖然迫於形勢誅殺了晁錯,但對於在關鍵時刻逼宮的袁盎等功勳集團,卻也是恨之入骨。因此,袁盎出使吳國返回後,再也沒有獲得重用;竇嬰雖然領兵參與平叛立功,但也就此與丞相之位無緣;周亞夫雖然最終因功得以擔任丞相,但最終的下場卻同樣極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