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真宗打贏了對遼戰爭,爲什麼還要簽訂“檀淵之盟”?

宋真宗打贏了對遼戰爭,爲什麼還要簽訂“檀淵之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朋友都奇怪既然宋真宗打贏了對遼戰爭,爲什麼還要簽訂“檀淵之盟”?其實這背後是有深層的原因的,並不都是宋真宗懦弱的鍋。

委曲求全,換來和平

剛開始雙方發生衝突的時候,遼國經常派一些騎兵小股部隊冒犯北宋邊境,但是並不繼續深入作戰。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他們有很強的目的性,就是爲了引蛇出洞。他們的這個計謀當時並沒有得到重視,他們趁着這樣的機會進行了大量的偵查行動。

隨着時機不斷成熟,遼軍對宋朝躍躍欲試,因爲是遊牧民族,他們的生活物資經常得不到穩定供應。再加上生活區域氣候條件惡劣,並不適宜生產生活,所以他們漸漸把目光放在了宋朝。隨着深秋來臨,遊牧民族的物資儲備減少,爲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們只能以戰養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遼軍大舉進軍。雖然來勢洶洶,但是他們的意圖早已經被朝廷察覺到,所以提前就做好了準備。

宋真宗打贏了對遼戰爭,爲什麼還要簽訂“檀淵之盟”?

當時檀州城的防禦能力雖然已經得到了強化,但真宗還是不放心。畢竟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很強,他們還提前進行了大量的偵察行動。

所以並不能小看他們。爲了穩定軍心提高戰鬥力,真宗親自坐鎮軍營。在他的領導下,宋軍抵擋住了遼軍的多次進攻,因爲是攻城戰,遼軍消耗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清楚這次進攻是不可能獲勝了。

爲了減少損失,他們派出使者向北宋求和。這就是檀淵之盟的背景條件,當初宋軍是勝利的一方,按理來說在制定盟約的時候應該是請示的一方,但是在最後公開的盟約中,北宋竟然是朝貢的一方。

生活在長期安定環境中的對於戰爭並不是特別擅長,他也不喜歡這樣的場面,爲了解決後顧之憂,他在勝利的情況下主動放下姿態向遼軍承諾每年上供大量物資。這是盟約簽訂的主要條件,對於宋朝來說,當時經濟發展正盛,一點上供並算不上什麼。

國家的長遠和平比起來,他更願意花錢解決問題。對於當時已經被遼軍攻佔的幽州真宗閉口不提。他知道那些領土是肯定要不回來的,他也沒有打算要。爲了國家的和平,他願意主動向遼國低頭,用金錢換取國內和平,這不失爲一個好辦法。

戰略預期,遼軍再次南犯

當初求和是遼軍主動提出來的,按照當時勝王敗寇的規矩來看,就算是賠款也應該是遼國而不是北宋。但是在檀淵之盟中每年需要向對方上貢布匹、白銀的卻是北宋。之所以答應這樣荒唐的條件,真宗有他自己的考慮。

這並不是因爲他糊塗了,而是他料到遼軍這次進攻沒有獲勝,如果不給對方一點好處的話很有可能還會再次招來禍端。作爲一個在和平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皇帝,他對這來之不易的和平非常向往,並不想過打打殺殺的生活。

同時,這也是爲了穩定國內的經濟發展。戰爭對於金錢的消耗並不少,同時還會阻礙到經濟的發展。如果他們繼續和遼軍打下去的話,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國內經濟的發展,還會讓經濟發展速度滯緩。一旦經濟衰落,那麼在敵人南犯的時候就更沒有抵抗之力了。

另外,在長時間的相處過程中,他對遊牧民族也非常瞭解,不達到目標,對方是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當時的北宋雖然經濟發達,但是朝廷內部也有不小的問題,真宗心裏清楚,一旦大面積開戰,不論最後是誰獲勝,北宋受到的損失都不會少。

與其在條約中讓敵人付出更多,不如給一些好處。他認爲遼軍進犯邊境明顯就是因爲生活物資嚴重不足迫於無奈的做法,如果生活富足的話對方就不會入侵了。如果對方沒有通過這次冒犯邊境得到一定多個好處,那麼他們將來還是會繼續冒犯邊境。

他並不想一直在這件事情上浪費太多的時間,所以爲了減少後顧之憂,真宗答應每年給他們上供大量的物資。這並不是因爲北宋怕他們,而是從多方面考慮的結果。相比於每年向遼國進攻的那些白銀,每年依靠經濟往來收穫的白銀更多。

宋真宗打贏了對遼戰爭,爲什麼還要簽訂“檀淵之盟”? 第2張

如果不給對方點好處,遼軍勢必會再次來犯,一起糾纏不清,不如一次性解決好這個問題。所以當初在和談的時候真宗首先就提出了給對方一些好處,這樣就可以讓對方暫時放棄進攻北宋的念頭。

爲了達目的進行適當的取捨,這時皇帝在面臨選擇時的利弊權衡。相比於一直和遼軍糾纏不清,不如先暫時穩定住他們,這樣可以有幾年的緩衝期用來積蓄實力。到那時候就算是遼軍再次來犯也有實力進行反擊。

擔心叛亂,穩定內部

當初遼軍在攻打北宋邊境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優勢,當初選擇求和也是他們先提出來的,但是在談判中真宗卻甘願每年向對方上供。之所以沒有選擇和遼軍繼續硬碰硬,也有一部分因素是因爲皇帝軟弱,不好戰,所以才甘願爲了和平環境付出一定的代價。

如果換作是前幾任皇帝的話,說不定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了。當時在皇帝的影響下,朝廷內部的主和派官員也有很多,他們大都不喜戰,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也更加傾向於委曲求全。

即便是當初遼軍沒有求和,他們堅持不了時間也會主動和談的,所以當初檀淵之盟的制定相當於是順水推舟。

再有就是當時位於北方邊境地區的人們,在經歷過長時間的戰亂之後,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情緒,並不希望再次經歷戰爭。如果這個時候再次發動戰爭,皇帝擔心北方的人民出現叛亂。所以選擇求和也是爲了鞏固內部統治。

當時國內大部分地區在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時期經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而北方地區在經歷過長時間的戰亂之後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緩慢,恢復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每年上貢的這些白銀對他們來說只是一星半點,並不值得一提。如果能夠以此爲代價換來北方邊境長久的和平,也不失爲一種辦法。

對於遼國,北宋心裏清楚,他們並不是真的爲了爭奪領土,而是爲了物資。所以爲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消耗,北宋並沒有選擇和他們繼續打下去。相比於國內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北方地區的恢復,每年付出一小部分資金也是一種解決辦法。

所以當初選擇在檀淵之盟中向遼軍進攻白銀並不是因爲北宋軟弱,而是廚餘多方面因素做出的決定。不論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當初簽訂這個條約的初衷都還是好的,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