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局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局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秦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也是十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公元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東晉太元八年),前秦軍隊在苻堅的統率下,於“淝水之戰”中大敗。

隨後的第二年,先有鮮卑慕容氏諸將叛亂,後有羌族姚萇反秦自立,前秦政權逐步分崩離析。

“淝水之戰”結束僅兩年後,率領前秦統一了整個北方,建立了被譽爲“五胡之最”龐大帝國的苻堅,也被叛將姚萇殺害。

前秦政權雖然在苻堅死後,還堅持了近十年才徹底滅亡,但自叛亂四起後,就已經不再是北方的主宰。

想當初,苻堅舉兵百萬南征東晉時,是多麼的意氣風發。

“淝水之戰”雖敗,但前秦實際損失的也就是前部二、三十萬軍隊,大部分軍事實力還存在,可爲何短短兩年內,局勢就崩壞如此?苻堅又爲何掌控不了局勢?

下面,就此問題略作分析。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局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一:前秦是多民族政權,主體民族人數不佔優,內部隱患多

前秦的衰落當然是始於苻堅,如果苻堅是個暴君還說得過去,可他在歷史上是有名的仁義之君,卻因“淝水之戰”此一戰之敗導致北方烽煙四起,實在是很悲催。

前秦在“淝水之戰”後的分崩離析,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在前秦這個多民族政權裏,主體民族鎮不住場子了。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權,在統一整個北方的過程中,融合了當時在北方的所有民族,包括漢族、羌族、鮮卑等。

而在前秦這個大家庭裏,氐族作爲主體執政民族,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前秦是典型的以武力強行糅合各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

這也是“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各政權的常態,誰的武力強大,誰就能主導一時。

主體民族人口數量少,文化沒有向心力的政權,只能依靠武力強橫。

但這樣的政權,各民族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往往不是那麼強,稍有挫折,就很容易出現叛亂。

前秦的迅速潰亂始於“淝水之戰”,但因卻是在戰前就種下了。

苻堅在歷史上以仁義聞名,他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對投降的各民族的貴族,往往寬大處理,甚至還允許他們繼續統兵。

比如後來背叛苻堅的鮮卑慕容垂,羌族姚萇等,都是亡國貴族中的代表人物,他們都保留有一定的本族武裝,也都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

這些人就是前秦政權中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等待機會,等待苻堅犯錯。

而在“淝水之戰”前,苻堅偏偏就幹了兩件讓這些不穩定分子彈冠相慶的錯誤抉擇。

二:遷移氐族人口戍邊,導致核心地區的絕對支持者減少

公元380年(前秦建元十六年,東晉太元五年),苻堅強行遷移十五萬戶氐族人口到邊鎮戍邊,《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中記載:

堅以諸氐種類繁滋,秋,七月,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氐十五萬戶,使諸宗親各領之,散居方鎮,如古諸侯。

前秦的政治、軍事中心是在關中,正常情況下,關中才是前秦需要重點防禦的地區,在關中集中更多的本族人口和士兵,纔是正解。

苻堅在氐族人口本就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把這些前秦政權的絕對支持者遷移出去,使得在關中,氐族人口及軍隊數量減少了一大半。

這就是後來出現叛亂時,在關中的苻堅鎮不住場子的主因,他的絕對支持者,都被他打發到外邊去了,手頭上可用的軍隊數量嚴重不足。

在當時,看出苻堅此舉隱患的人不少,可他們的勸諫,苻堅統統不聽,比如,《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中記載: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局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第2張

堅送丕至灞上,諸氐別其父兄,皆慟哭,哀感路人。趙整因侍宴,援琴而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舅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當語誰!”

漢族大臣趙整就明明白白告訴了苻堅,把氐族人口都遷移到外邊,卻把鮮卑人都留在覈心地區,他們要是反叛怎麼辦?

苻堅對趙整以歌勸諫的態度是:“笑而不納。”

“淝水之戰”後,鮮卑慕容氏幾乎是羣起反叛,苻堅爲自己的大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三:苻堅派遣氐族大將呂光領兵數萬遠征西域

“淝水之戰”的前一年,即公元382年(前秦建元十八年,東晉太元七年),苻堅決定派遣呂光率兵經略西域,《晉書·苻堅載記》中記載:

堅於是以驍騎呂光爲持節、都督西討諸軍事,與陵江將軍姜飛、輕騎將軍彭晃等配兵七萬,以討定西域。

關於這次出兵,《資治通鑑》中記載的是“兵十萬,鐵騎五千”。

不管是七萬或是十萬,苻堅反正是派出數萬大軍去了西域,領兵大將呂光是氐族人,他帶走的士兵中,氐族士兵想必不少。

當時,也有不少大臣勸諫,但苻堅認爲西域很容易拿下,爲“垂芳千載”堅持出兵,《晉書·苻堅載記》中記載:

苻融以虛秏中國,投兵萬里之外,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可耕,固諫以爲不可。堅曰:“二漢力不能制匈奴,猶出師西域。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雖勞師遠役,可傳檄而定,化被崑山,垂芳千載,不亦美哉!”朝臣又屢諫,皆不納。

公元383年正月,也就是“淝水之戰”的當年,呂光正式率兵出發,如此,苻堅手中的核心軍事力量,又減少了一批。

苻堅是想仿效兩漢在西域建立都護府,但兩漢是在內部政治穩定的情況下,才經略西域,前秦的內部隱患顯然比兩漢嚴重。

“淝水之戰”後,北方大亂,被苻堅派到西域的這支由氐族將領統率的軍隊,卻無法及時趕回來助陣。

“淝水之戰”前,苻堅兩次分兵及人口出外,造成了關中核心地區絕對支持人口、軍隊數量的下降。

這是前秦在“淝水之戰”後叛亂四起時,無法快速聚集精銳,快速鎮壓叛亂的主要原因,皇帝苻堅都只能困居長安,無法掌控局勢。

最先的叛亂人士,如慕容垂等,大概也是看出了這一點。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局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第3張

前秦是多民族政權,主體執政民族在數量上本就不佔優勢,統一北方並執政就已經很勉強了,最需要的其實是修煉內功。

就好像後來的北魏政權,在執政的鮮卑拓跋氏的強力推行和主導下,主動擁抱漢文化,把自己給漢化了,和漢民族融合在一起。

於是,其絕對支持者在數量上佔據了優勢,北魏之後直至唐朝,朝代雖然換了不少,可執政的主體卻一直都是融合後造就的關隴貴族集團。

融合後的關隴貴族不但在隋朝時,真正統一了中國,還將其主導的政權延續了幾百年。

而此前的前秦苻堅在內功未成時,卻還在四處征討,沒有對內部隱患進行整理和清除,直接讓自己鑄造出來的龐大帝國由盛而衰。

根據《晉書·苻堅載記》中的記載,早在“淝水之戰”之前八年,苻堅最信任的漢族大臣王猛,在臨死前,就提醒過苻堅:

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爲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爲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苻堅要是稍微重視下王猛的遺言,就不會有後來的“淝水之戰”,及戰後前秦局勢的迅速崩壞了。

苻堅到底還是剛愎自用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