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軍在邯鄲之戰中大敗,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

秦軍在邯鄲之戰中大敗,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亦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有多種說法,而戰國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邯鄲之戰中秦國爲什麼會失敗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秦國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率領大軍直撲邯鄲,打算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秦王眼前的紅人、丞相范雎在聽了趙國使者蘇代的勸告後,害怕白起功勞勝過自己,就勸說秦王撤兵;之後趙國食言,不願意割地,秦王再次組織大軍伐趙,趙國在楚國、魏國的幫助下,擊敗了秦軍。

秦軍在邯鄲之戰中大敗,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

蘇代的巧言遊說,秦王決意罷兵,錯過了最佳時機。

白起親率大軍圍攻邯鄲,以白起的聲威和能力,攻下邯鄲只是時間問題。趙國也看到了這一點,就派遊說見長的蘇代到秦國去,說服秦相范雎。蘇代對范雎說:倘若白起滅了趙國,必定位居三公,到時候你怎麼辦?不如勸說秦王罷兵,趙國願意割地求和。范雎想起和白起的仇恨,秦王的擔憂,就答應去勸說秦王。

秦王也有罷兵的想法。一是不願看到白起功高震主,二是長平之戰秦國損失嚴重,三是接受割地是當時的通行做法,基於以上三個原因,秦王就下令白起退兵。

秦王的這一道命令,使得滅趙延遲了30多年,錯失了最佳時機。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盡失,國無戰心,其他諸侯攝於秦國的淫威,不敢輕易出手幫忙,這正是秦軍一鼓作氣的最佳時機,可惜白白浪費了。等趙國緩過氣來,諸侯看到了秦國的真面目後,畏懼之心大減,再想滅趙就難了。

秦軍在邯鄲之戰中大敗,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 第2張

趙國衆志成城,廉頗堅守城池,魏楚前來幫助。

白起退兵後,趙國就不想割地給秦國了,秦王大怒,派遣大軍再次伐趙。經過上一次的圍攻,趙國已經看清了秦國的虛實,沒有之前那麼恐懼了,遂衆志成城開始反擊秦軍。比方說,平原君趙勝,之前還偷稅漏稅,這次捐了很多錢財勞軍,類似的平民、貴族還有很多。

堅守邯鄲的廉頗這次充分發揮他的特長,將邯鄲城防護的固若金湯,還時不時地在夜間派兵襲擊秦營,秦軍損失也不小,爲此還換了一次大將(臨陣換將,兵家大忌)。

秦趙對峙期間,趙國也沒閒着,向其他諸侯請救。楚國在毛遂的堅持下,派兵援助邯鄲;魏國魏無忌偷得兵符,率領10萬大軍兵臨邯鄲城下,秦軍在內外夾攻下,大敗,被迫撤離。

綜上述所,秦軍在邯鄲之戰中大敗,主要原因是錯失了一次良機,之後趙國同仇敵愾、衆志成城,積極聯合魏楚,才取得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