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歐陽修盜甥事件是真的嗎?最後仁宗是怎麼處理的?

歐陽修盜甥事件是真的嗎?最後仁宗是怎麼處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文壇大家的歐陽修,受盡天下士子的崇拜,但他的一生卻被桃色緋聞纏身,那麼歐陽修盜甥事件是真的嗎?最後仁宗是怎麼處理的呢?

醉翁太守

慶曆五年的八月,遠在河北都運使兼按察使任上進行巡視的歐陽修接到了皇帝的詔令。旨意就是讓歐陽修去滁州當太守。接到詔令的歐陽修,急急忙忙的奔赴回京,辭別謝恩,然後又一路趕往滁州,從八月接到詔令,到歐陽修到達滁州的時候,已經是十月份的時候了,位於長江邊上的滁州,當時已經是一片深秋衰敗之象,滿目悲愴。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歐陽修來到了滁州,不知道他的內心是不是會更加的落寞和失意。

盜甥始末

話說回來了,這歐陽修爲何會稀裏糊塗的被貶到滁州去了,爲啥會讓人潑髒水呢?《宋史》記載:於是邪黨益忌修,因其孤甥張氏獄傅致以罪,左遷知制誥、知滁州。宋史記載過於簡單,一筆帶過而已,大意是說“邪黨”討厭歐陽修,偏偏又因爲他的“孤甥”張氏被抓進了大牢,歐陽修就被貶黜了。

歐陽修盜甥事件是真的嗎?最後仁宗是怎麼處理的?

宋史的記載實在是讓人頭大,這“孤甥”是指歐陽修的外甥還是外甥女,既然是張氏,那就是外甥女了,外甥女犯罪抓起了,舅舅就要被貶黜。總之,《宋史》交代的很模糊,也可能是修史的人爲了保護歐陽修的名譽和尊嚴,才故意如此掩蓋,畢竟歐陽修在後世文人的心中地位是很高,這也是爲尊者諱的一種寫法吧。

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歐陽修的這個外甥女,和他沒有血緣關係。歐陽修有個妹妹,嫁給了一個叫張龜年的人,但張龜年死的早,歐陽修的妹妹沒有生育子女,而張龜年卻留下了一個女兒,這女兒是張龜年的前妻所生,也就是說歐陽修的妹妹是張龜年續娶的,做了張龜年七歲女兒的後媽。

這張龜年死的早,剩下孤兒寡母的,着實不太方便,歐陽修看着可憐,就把他們母女倆接到了自己身邊,由他一手撫養長大。張氏長大以後,歐陽修把他嫁給了自己的族侄歐陽晟。

歐陽晟是州府裏邊的司戶,負責掌管戶籍財稅和倉庫出納的一個小官,官職不大,差不多是個從八品,爲人本分,日子過得不錯。但是偏偏這位張氏是個不本分的主,她萬不該和歐陽晟的僕人偷奸,不知道到底是多麼的飢渴,非要如此不顧廉恥和僕人偷情。

這種事情當然是瞞不住的,開封府自然是要抓人的了,這一下張氏就被抓到了開封府的大牢裏邊,事情就鬧大了。此時的開封府知府並不是那位包黑子,而是一個叫楊日嚴的人,事情就是這麼巧,這位楊知府跟歐陽修有仇。原來楊日嚴曾被歐陽修彈劾過,歐陽修彈劾楊日嚴“貪恣”,就是貪婪放縱,可能也不是很大的問題,但在歐陽修的眼中,這不是什麼好事,就要彈劾一下,結果風水輪流轉,今日就要栽倒在這楊知府的手裏了。

楊日嚴一聽張氏跟歐陽修有關係,頓時來了勁,高興的不得了,總算是找到機會可以報復一下了,順便出一出心中的惡氣。

執法者心中有偏私,那自然就會有人倒黴,這楊知府對張氏大刑伺候,經不住大刑伺候的張氏心想這歐陽修是個大官,面子又大,抱上這顆大樹興許別人就不敢對她怎麼樣了,然後就主動承認自己未出嫁前和歐陽修有那啥了。

王銍的《默記》記載:張懼罪,且圖自解免,其語皆引公未嫁時事,詞多醜異。“詞多醜異”,不知道這個張氏是咋想出來的,這腦洞有點大。

歐陽修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當他見到這麼大個鍋掉到自己身上,歐陽修簡直是目瞪口呆,欲言又止,止言又欲。這種比買彩票還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就讓自己遇上了,自己這是造的啥孽啊。

事件處理

事情就鬧大了,在士人的眼中,文壇領袖的歐陽修會有如此緋聞,朝野內外一羣吃瓜羣衆,頓時炸開了鍋,分分鐘鍾衝上熱搜榜,這比頭條新聞還刺激。真應了那句話:沒有緋聞的名人,那算不得名人。

有個叫錢明逸的諫官,上書彈劾歐陽修,這種亂倫罪在古代可不是小事情。宰相賈昌朝派了兩個人,一個是太常博士蘇安世,一個是三司戶部判官王昭明(內侍),兩人負責督查此案。

歐陽修盜甥事件是真的嗎?最後仁宗是怎麼處理的? 第2張

兩人的安排顯然是賈昌朝故意的,他分明知道歐陽修曾經奚落過王昭明,看不起宦官,賈昌朝顯然是要故意把歐陽修往死裏整,政敵的手段確實狠,又狠毒又下流。

但是賈昌朝低估了王昭明的智商,王昭明雖是內侍,但他卻能分得清好壞,他一眼就看出了宰相的心思。他告訴蘇安世:“我天天跟隨在官家身旁,經常聽到官家三天兩頭的提起歐陽修,而宰相賈昌朝欲置歐陽修於死地,我二人怎能被宰相所利用,做他害人的刀呢?日後官家算賬,豈能放過你我二人。”

聽了王昭明的話語,蘇安世也覺得此事不簡單,因此非常的害怕。二人商量來商量去,決定在案情的調查報告中,故意隱去張氏和歐陽修有染的事情,只說是歐陽修私自挪用了張家的資產去給自己購買田地。

這王昭明不愧是天天待在皇帝身邊的人,他能夠看透仁宗的心思,仁宗根本就沒有想把歐陽修怎麼地,王昭明顯然把握住了皇帝的內心真實想法,纔會覺得皇帝日後會算賬。

也就是王昭明和蘇安世揣着明白裝糊塗,稀裏糊塗的給歐陽修扣了另外一頂帽子,私自挪用他人財產總比亂倫要好一些吧。所以仁宗爲了平息怨氣,把歐陽修貶到了滁州。

另有他因

其實仁宗貶歐陽修或許還有另外一層深意,自慶曆新政以來,新政黨和保守派展開了明爭暗鬥的較量,性格複雜的仁宗總是不能明確的選擇哪一方,公然支持哪一方,所以總是感覺在權衡利弊,平衡朝堂。

老謀深算的夏竦找了個婢女模仿了石介的字體,僞造了一份密信報告了仁宗,心深似海的仁宗皇帝看了這份信既沒有公然表態,也沒有暗地裏叫人去調查,仁宗就這樣稀裏糊塗的,不聞不問。

皇帝沒怎麼着,但是范仲淹和富弼兩人卻內心不安,紛紛上書請求巡視邊防。這樣即保全了皇帝的面子,也不至於引起皇帝的疑心,後來二人接連出京,慶曆新政就這要無聲無息的悄然流產了。

新政黨和保守黨較量的過程中,歐陽修的《朋黨論》則惹惱了很多人,朝政的決策總會存在不同意見,但是歐陽修卻將這些不同意見之人全部劃分爲小人,自然引起許多人的不滿,又加之歐陽修的性格剛強,文章寫得好,罵人也罵的妙,所以時光流逝,仇怨就越積越深。

歐陽修的《朋黨論》固然是在表達君子黨做事心底無私,問心無愧,但這也就間接的承認了有朋黨的存在了,這纔是皇帝關心的敏感詞彙。也難怪後世評價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