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國爲什麼逢戰必屠殺?秦人爲何如此殘暴?

秦國爲什麼逢戰必屠殺?秦人爲何如此殘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時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先秦時期的華夏,一切都和謎一樣,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有戰士人頭築起的血腥京觀、有爲知己者死的士。當世界還是茹毛飲血時,華夏已誕生了野蠻的、燦爛的、可敬的文明。然而當年這一切慢慢被時間掩埋,我們今天就通過相對保存完整的華夏地理,去看一段先秦華夏的智慧。

爲殺戮而生的秦人

打開山西地圖,在現在的高平,可以發現很多名字很有意思的村莊,箭頭村、圍城村、王降村……這些非常具有戰爭特色的名稱,無不在訴說着這裏有一段過往。是的,現在的高平,在戰國時叫“長平”,這個名字就像華夏曆史上一塊流血的疤。戰國時,秦人白起打贏了長平之戰,並坑殺了四十萬降卒。

秦國爲什麼逢戰必屠殺?秦人爲何如此殘暴?

但這只是秦人衆多流血盛宴中的一場,從史書中,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到:公元前331年,秦人斬魏軍八萬人,公元前318年,斬韓、魏、趙、燕、齊聯軍八萬兩千人,公元307年,斬韓軍六萬人,公元前273年,秦人斬首魏趙聯軍十五萬人,公元前264年,斬首韓人五萬……

秦國爲什麼逢戰必屠殺?秦人爲何如此殘暴? 第2張

秦人爲何如此殘暴?

秦人的統一,不是建立在文治武功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將中原各國人口消耗殆盡的基礎之上的。中國歷史上以殺戮來達到征服目的的只有三次,一次是秦,一次是蒙古人還有一次是清朝對準噶爾人的鎮壓。在大部分時候,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和利益的再分配,並不以殺戮爲目的。

而秦人之所以殘暴,和中國首次進入帝國模式有關,秦統一前,除了飽有見識的士,每一個國家的基層人民都有其各自的歸屬感,哪怕戰敗被俘,楚國人依舊認爲自己是楚國人,即時暫時的投降也只是爲了逃回楚國,然後繼續拿起武器和敵國作戰,真正真心實意投降敵國的人非常非常少。反而在秦國統一後,人們認可了統一的好處,並認可了華夏一家,因此秦之後的戰爭,人們隨時做好了歸順勝利者的準備,此時殺戮成爲了輔助手段,人心成爲重點。

戰爭機器如何煉成

在上一篇,《從蠻夷到關中,秦人崛起的戰略密碼》我們說到統一關中的秦人實力尚弱,甚至在關中東北角唯一的缺口都被魏人利用,導致秦人丟失了小半個關中(魏國河西之地)和東部要塞函谷關。而弱小的秦是怎麼成爲戰國後期那臺戰爭機器的呢?

答案就是變法,這是一場中國最偉大的變法之一。公元356年和公元350年,商鞅秦孝公的支持下連續兩次進行變法,徹底將弱秦打造成了一個專門爲戰爭服務的機器。商鞅的變法涉及領域之廣,變法力度之深和變法時間之緊,註定這場變法血腥而又激進,今天我們只講最重要的四點。

一、中央集權,

商鞅之前的華夏,由於管理半徑原因,普遍採取分封制,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了諸侯,諸侯又將有限的地盤繼續分封給下級封君,國家不直接插手下屬各封地管理。而商鞅設定了中國沿用數千年的郡縣制,由中央派遣流官直接管理,並在民間實行戶籍制、五保制,強化對人民的監督和管理。中央集權後的秦在同樣的人口和土地情況下可以募集更多的戰兵和糧草。用現代的話來說中央集權就是“不讓中間商賺差價”,在這裏商鞅得罪了秦國所有的“中間商”(老貴族封君)

二、戰略資源控制

限制人民流動,通過土地固定每一個人民,所有農民只要活着一天,唯一的工作就是生產,所得除了滿足自己所需,其餘全部通過政府渠道流通到軍方。這裏商鞅舉國之力打造了一個戰爭財政系統。不要小看這個財政系統,比如今天的朝鮮,國小民寡,而通過舉國財政的傾斜,也打造了一個美帝不敢小覷的政治勢力

三、軍功授爵

無軍功不授爵,將整個社會階層的調整與軍功絕對掛鉤,並設定二十個爵級,根據軍功依次積累。前面的舉措都爲了將國民打造成一臺巨大機器的若干零件,而唯一的社會活力的來源有且只有軍功。

四、接納流民

秦國相對關東勢力發展晚,人口少,土地面積充足,而關東則人多地少,秦人通過變法鼓勵六國向秦移民,而爲保障軍隊的絕對忠誠,這些移民只能成爲農民,三代以後方可服兵役。戰兵依舊由老秦人擔任,這裏商鞅深諳後世“人口紅利”之道。

秦國爲什麼逢戰必屠殺?秦人爲何如此殘暴? 第3張

商鞅變法,豎木爲信

這一系列的舉措讓一個生活在秦國的人,不管他是何等職業,都會被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納入國家軍事體系中,要不上戰場,要不做後勤。這個國家沒有鐘鳴鼎食,沒有風花雪月更沒有詩韻悠揚。這就是法家,爲戰爭和集權而生的法家,法家爲秦國打造了一套能夠產生足夠軍人和糧食的戰爭機器。

維繫這個體系的有且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擴張,不斷的擴張,所以這也是“六王畢、四海一”之後秦國飛速奔潰的原因,因爲擴張停下來了,但這臺國家機器因爲慣性無法徹底剎車。當統一後,遷六國貴族入咸陽,秦人才從這些失敗者口中知道了關東的世界原來如此精彩,他們生活了幾百年的秦國竟只是個機器,因此秦人也不滿了,這又進一步推動了秦國的滅亡。

戰國無序時代的序幕

經過厚積薄發的秦人,終於開始磨刀霍霍向關東,這一次,他們的目標是關中被魏國佔據的河西之地(前文有提到)。在此之前針對河西秦國已經發起過四次大規模作戰了,而這次的時機也最佳。

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慘敗齊國,由於孫臏的計策,魏國主將龐涓兵敗自殺。魏文公之後的幾代魏國國君失去了先輩的銳智,也喪失了魏國堅定向西的擴張戰略,轉而陷入與東部的各種無意義的局部戰爭中。馬陵之敗讓整個魏國喪失了幾乎整個東部軍團。

就在魏國東線失利的關鍵點上,秦孝公以商鞅爲帥,開始了針對河西之地的軍事行動。而鎮守河西的魏軍主帥是公子卬,早期商鞅在魏國時曾與其交好,於是商鞅寫信予公子卬,回顧過往交情並希望促成二人見面並締結盟約。當公子卬按春秋之時的君子之禮欣然前往會盟地點時,商鞅暗藏伏兵盡出,扣留了公子卬,並迅速揮兵東進擊潰了魏軍。

秦國爲什麼逢戰必屠殺?秦人爲何如此殘暴? 第4張

第五次河西之戰秦軍路線圖

這場戰爭讓魏國失去了河西所有的領土,更重要的是秦人奪回了函谷關,關中一統,自此秦人向東只剩坦途。失去河西的魏國,其首都安邑就在黃河以東,與秦國邊境只隔了一條黃河,魏惠王不得不遷都大梁(現開封),遠遠避開了秦國。魏國的遷都標誌着河西之地的徹底丟失,秦人可以從容的用商鞅之法,慢慢消化河西之地,讓河西成爲國家機器的又一臺發動機。

秦國收復河西之地的這場戰鬥宣示了秦國這臺戰爭機器殺戮和掠奪的本質。他們蔑視春秋時期的各項君子協定,他們踐踏禮儀,因爲只有殺戮和掠奪帶來的補給才能源源不斷的支撐國家機器不斷運行。而禮義,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在國家機器的飛速運轉下,秦人開啓了戰國的無序時代,一個禮義崩壞的時代徹底開始了。

變法圖強的秦國,奪下河西之地後,依靠法家快速的消化着奪下的地盤,汲取着土地的每一寸營養補給到國家機器中。此時的秦人應該繼續東擴,去不斷獲取土地,獲取功勳。但是此時的秦國君臣陷入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朝爭中,秦人對於未來的戰略路線有了兩個極端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