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淝水之戰中,東晉爲什麼能戰勝北方勢力?

淝水之戰中,東晉爲什麼能戰勝北方勢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淝水之戰,是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之間發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的一場戰爭。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實則僅二十多萬)的前秦軍。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來征戰,惹人關注的從來都是奇謀猛將,殊不知任何一場戰爭從決定開戰就一定是始於地理,所有的戰略戰術都將圍繞地理這個人力難以征服的因素展開。淝水之戰,是中國進入南北對峙階段後,南方勢力的最具戰略意義的一場勝利之一,今天我們來以東晉和當年的東吳做對比,看局勢幾乎相同的兩者,東晉憑什麼能戰勝北方勢力。

兩晉司馬氏,頗有意思的是,他們在滅吳之戰拆解了南方勢力的整個長江防線,爲北攻南提供指導戰略,卻又在淝水擊潰前秦,爲南守北提供了指導戰略。一攻一守都出自司馬氏,歷史往往就這麼巧合。

歷史是個循環

公元279年,晉國採用五縱一橫六路出擊的方式,由西及東的拆解了孫吳的長江防線,彼時志得意滿的司馬氏全然沒想到,一百年後歷史將會重演。但可悲的是屈居東南的勢力成了自己。

前秦國主苻堅正像一個飢餓的洪荒巨獸,準備用百年前司馬氏滅吳的戰略,來進攻東晉,這個華夏衣冠唯一的港灣。

大戰之前必有局部戰爭,公元378年,局部戰爭已經打響,此時的前秦在長江上游已經拿下漢中和四川,將戰線推到荊州西部。而東晉則趁前秦統一北方之際奪取了長江中游以北的南陽、襄陽,長江下游以北的兩淮地區。

而苻堅既然想要採取東晉滅吳的戰術,那麼在局部戰爭的目的則是拔除東晉的部分戰略點,儘可能讓秦晉局勢和當年晉吳局勢相當。

在局部戰場上苻堅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在荊州,苻堅攻克了南陽和襄陽,打通了漢江通往長江的通道。然而在兩淮地區,前秦卻是先勝後敗只獲得了彭城(現徐州)。

淝水之戰中,東晉爲什麼能戰勝北方勢力?

此時看過前文的朋友,應該發現了此時的東晉和東吳在地理上驚人的相似。唯一的區別就是此時的東晉北部邊界相比東吳向北推進了一兩百里,到達了淮河沿岸。誰曾想這區區一兩百里的,卻造就了淝水奇蹟,拯救了東晉。

投鞭斷流,大戰開

公元383年,苻堅開啓了大規模的伐晉,其作戰方略參考了東晉滅吳之戰,苻堅定下三縱一橫的戰略,三縱由東向西分別是:

一、從河北出發,過彭城沿泗水達廣陵(現揚州,當時東晉在兩淮的軍事、經濟中心)

二、苻堅率領八十萬主力軍,從項城(現河南南部)進攻壽陽(現安徽壽縣),再順巢淝水道而下到達東晉江北重鎮歷陽(現安徽和縣),再從當塗附近過江。

三、從襄陽集結,進攻江陵。

而“一橫”則照搬了王濬樓船下江南,從四川出發沿長江東來。

而東晉也分成兩個戰區進行防禦,西部戰區由桓衝指揮,東部戰區由謝安指揮,可是令人揪心的是,此時東晉朝廷還在激烈的內鬥中,這直接導致壓力更大的東路僅有八萬人,尚不如西路十萬軍隊。

淝水之戰中,東晉爲什麼能戰勝北方勢力? 第2張

志得意滿的苻堅認爲此戰必勝,留下了“投鞭斷流”的豪言。但是我卻看到了另一幕,苻堅的前鋒大軍從項城出發時,涼州兵尚在咸陽附近集結,這八十萬大軍的陣線竟拉出足有八百餘里。

百萬大軍的致命缺陷

苻堅有足夠的理由驕傲,因爲此時雙方在軍事層面的差距遠大於當年晉吳差距。但是他的大軍在此次征途中有兩個致命缺陷。

其一、協調能力

晉滅吳僅出動了二十萬大軍,六路大軍同進同退配合得異常恰當,早早在江北大勝的王渾爲防孤軍深入,硬是等王濬水軍到達纔開始渡江,這就是晉國當年出色協調力的明證。

而此時的前秦剛剛統一,軍隊人數雖衆,但是其中夾雜了中原各地的大量降軍,將領間彼此缺乏協同能力,將兵間也缺乏配合的默契,更重要的是本來應該作爲四路指揮官的苻堅決心親征,自領一路,這意味着此時沒有人再有資格能擔任四路軍的司令來協調了,而晉滅吳之戰五縱一橫戰略是有一個總司令賈充來協調的。

此時看起來氣吞萬里的前秦四路大軍,其實變成了只有苻堅一路,其他路都在觀望,四路伐晉的戰略已經失控。

雖然四路部隊陷入協調混亂,但是坐擁八十萬大軍的苻堅路依然具備獨自攻下東晉的可能,這時苻堅撞上了第二個缺陷——兩淮泥潭

八月,恰逢豐水期,河澤密佈的兩淮道路泥濘不堪,苻堅的八十萬大軍行進異常緩慢,在泥濘的道路和小股晉軍不斷的騷擾下,苻堅部隊苦不堪言,士氣大跌,而這一切並沒有被目空一切的苻堅大帝看在眼裏。

淝水相遇,奇蹟誕生

在此時不得不提一個人——朱序,朱序是東晉降將,苻堅爲展現“千金買馬骨”的胸懷,待其甚厚,但是朱序一直心向東晉。前秦大部正在兩淮泥潭裏跋涉時,苻堅遣朱序去勸降謝安,而見到謝安後朱序倒頭便拜,並告知前秦軍號百萬,但戰線過長,應當趁其全軍未齊之時,速敗其前軍,奪其膽氣,可勝也。

淝水之戰中,東晉爲什麼能戰勝北方勢力? 第3張

謝安聞之大喜,果斷調整戰略,由戰略騷擾轉爲全面決戰,幾次來往後,秦晉雙方在淝水對峙,謝安遣使告知苻堅,希望秦軍稍退,容晉軍過河佈陣決戰。

早已被晉軍襲擾得煩不勝煩的苻堅聞聽謝安要決戰,而且是背水結陣,不禁大喜過望,令全軍後退。然而讓苻堅沒有想到的是他這八十萬大軍連如此基礎的戰術動作都完成不了,在秦軍後退正無序慌亂時,朱序躍起大喊:“秦軍敗了”,隨後一人逃、百人逃、萬人逃,潰敗像多骨諾牌一般彌散到了全軍,引起大潰敗。晉軍趁機掩殺,直殺得秦軍,屍塞淝水,謝安完成了一場不可能的勝利,中國戰爭史上又多了一個奇蹟。

淝水之戰中,東晉爲什麼能戰勝北方勢力? 第4張

謝安,文人亦能騎射

淝水奇蹟背後的原因

淝水奇蹟背後,讓人們意識到了,晉滅吳之戰的勝利並不是必然的,也是有先決條件的。其一、獲得四川,取得順江而下的戰略靈活性;其二、在兩淮地區獲得儘量多的立足點,儘可能將南方勢力的防線壓到長江,削弱其戰略縱深的同時,避免南征從中原出發的跋涉之苦;其三、多條戰線的協同作戰能力。

在這三點中,前秦僅做到了第一點,這導致了前秦軍隊陷入了淮河流域的泥潭中,被南方防守反擊。在後世幾場重要的南征軍事行動中,這三點依然有效,如南朝歸於北朝始於北朝統一,具備聯合軍事行動能力後;蒙古滅南宋同樣採取了四到五路相互協同。而做不到這三點的依舊無法取得南征勝利,如金與南宋的一系列南征作戰,甚至利用在這一系列戰爭南宋已提煉出“守江必守淮”的軍事準則。只能說歷史會重複因爲有其必然性,歷史不會重複,因爲有其偶然

東晉用淝水之戰爲此後千年的南方勢力提供了守禦戰略,接下來防禦成功的東晉開啓了北伐,而這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北伐,卻用實事證明了南伐北的困難,這一系列經驗也在南宋成爲議和派的核心論點,下一期,我們一起從東晉的北伐,論南伐北的困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