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有哪些與王圭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有哪些與王圭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成都華陽人,北宋宰相、文學家。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慶曆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授揚州通判,入直集賢院,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開封知府等。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冊封郇國公。宋哲宗即位後,改封岐國公,病逝於任上,時年六十七,獲贈太師,諡號“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製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封,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如今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有哪些與王圭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軼事典故

才思敏捷

王珪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有一年中秋,宋仁宗召他到宮中飲酒、賞月、賦詩。宋仁宗和他一起談詩論文,並將自己寫的詩給他看。王珪極盡逢迎之能事,“嘆仰聖學高妙”,起身拜賀,令仁宗非常高興,一直談論到深夜。仁宗還讓身邊的宮嬪拿出她們的領巾、裙帶或團扇、手帕等物向王珪求詩,並拿出自己的御筆供王珪使用。王珪不假思索,提筆就寫,並能根據宮嬪的不同特點題詩,構思遣句,皆有新意。得詩的宮嬪個個高興,把所得之詩呈仁宗過目。仁宗大爲讚歎,並對宮嬪說,你們要給他潤筆費。於是宮嬪們又紛紛取下自己的首飾,放到王珪的袖中。此事一時傳爲佳話,王珪也因此更受皇帝喜歡。

三旨相公

王珪雖身爲宰相,擔負着管理國家的重大責任,但他從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唯皇帝旨意是從。他上殿奏事,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只是說去“取聖旨”,皇帝表態之後,他也不問正確與否,只是恭恭敬敬回答說:“領聖旨。”退朝之後,見到部下,便說“已得聖旨”。“取聖旨”“領聖旨”“已得聖旨”幾乎成了他辦事的固定程序。時間久了,人們便給他起了一個“三旨相公”的綽號。相公,是古時對宰相的稱呼,人們平時就對王珪只知奉承諂媚、不關心國事的做法多有指責,所以,“三旨相公”綽號一出來便很快傳開了,成了他毫無作爲和沒有建樹的標誌。

有哪些與王圭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第2張

四相簪花

慶曆五年(1045年),韓琦知揚州時,官署後花園中有一種叫“金帶圍”的芍藥,有四盆,每盆都開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紅色,一圈金黃蕊圍在中間,因此被稱爲金纏腰,又叫金帶圍。此花不僅花色美麗、奇特,而且傳說此花一開,城中就要出宰相。當時,同在大理寺供職的王珪、王安石正好在揚州,韓琦便邀他們一同觀賞。因爲花開四朵,所以韓琦便又邀請州黔轄諸司使前來,但他正好身體不適,就臨時請路過揚州也在大理寺供職的陳昇之參加。飲酒賞花之際,韓琦剪下這四朵金纏腰,在每人頭上插了一朵。說來也奇,此後的三十年中,參加賞花的四個人竟都先後做了宰相。沈括將此事記載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後來,“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還曾以主題繪製了一幅《四相簪花圖》條軸和一幅《金帶圍圖》扇面。

人物評價

宋神宗趙頊:王珪誥有體,他學士不逮遠矣。

北宋官員王琪:騏驥方生,已有千里之志,但蘭筋未就耳。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真學士也。

北宋官員李清臣:① 然太師陪輔十有五年,其贊策納議爲最多,及先皇帝厭萬幾,託國事寶慈宮,建立皇太子以定大統,未幾,今聖踐祚,太皇太后同聽斷,所以安慰人心,肅寧宮禁,流澤兆庶,懷服戎貊,至於天下卒無事,原其功德,實自寶慈宮開佐聖孫,爲宗廟計,而太師一時元臣,與其列請命福寧閣以及雙日朝,延和謀謨,陟降癯瘁,滋力克終大事,有勳烈焉。②公平居言色安,徐猝應事物,初若不用意,而敏捷精盡,雖素慮者,無以加也。③尤明典章、善諭事,其語潔齊易聽,故多施行。④公泛通六經,深於詩書,善史學,其爲文豪贍有氣,閎侈瑰麗,而不失義正,自成一家,掌文誥二十年,每一篇出,四方傳誦之。⑤公自奉甚約而厚於昆弟,然於親屬終不敢私援薦。(《王太師珪神道碑》)

有哪些與王圭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第3張

脫脫《宋史》:①珪以文學進,流輩鹹共推許。其文閎侈瑰麗,自成一家,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詞林稱之。然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無所建明,率道諛將順。當時目爲"三旨相公",以其上殿進呈,雲"取聖旨";上可否訖,雲"領聖旨";退諭稟事者,雲"已得聖旨"也。②及安石去位,充、珪實代之,天下喁喁,思有所休息。充力不逮心,同僚左掣右伺,至鞅鞅以死,傷哉,其不足與有行也。珪容身固位,於勢何所重輕,而陰忌正人,以濟其患失之謀,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清代學者畢沅:硅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無所建明,時號“三旨宰相”,以其上殿進呈雲“取聖旨”,上可否訖雲“領聖旨”,既退諭稟事者雲“已得聖旨”故也。又與蔡確比以沮司馬光,而興西師之役爲清議所抑。(《續資治通鑑》)

《四庫全書總目》:①其文章氣象宏達,詞筆典贍,足繼二宋後塵。至其詩以富麗爲主,掞藻敷華,細潤熨貼。 ②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顯,不出國門而參預大政,詞人榮遇,蓋罕其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