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朱棣藩王身份起兵,能夠擊敗朝廷精銳登上皇位,但是整體謀略上他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1402年6月,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親自前往明孝陵將好消息告訴父親朱元璋。隨後,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稱帝,成爲明朝第3位皇帝,史稱明成祖。

他的麾下有神祕“外援軍”,即朵顏三衛,朱棣在攻克大寧時如願掌握這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在靖難之役中發揮重要作用。

明史》記載,“自是衝鋒陷陣皆三衛兵。”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今天,結合史料還原朱棣與朵顏三衛的“恩怨情仇”,分析朱棣的重大失誤爲明朝留下永遠的禍患。

太祖智謀分朵顏、朱棣誆騙佔大寧

追根溯源,朵顏三衛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後裔,常年生活在大興安嶺附近,主要以部落的形式聚居。

1387年,即洪武20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馮勝傅友德藍玉率領軍隊北伐,明軍此戰包圍納哈楚的軍隊,納哈楚選擇向朱元璋投降。

由於納哈楚歸降明朝,導致朵顏三衛的領地直接暴露在明朝軍隊面前,隨時可能遭遇明太祖的“收拾”。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2張

1388年,朱元璋再次派藍玉率軍北伐,在捕魚兒海戰役中,明軍大獲全勝,徹底摧毀北元官僚體系和軍事力量。

隨着明軍取得一系列北伐勝利,朵顏三衛被明朝軍隊徹底封鎖,在孤立無援的狀態下,朵顏三衛選擇歸順明朝。

1389年,朱元璋以部落爲基礎,將朵顏三衛分解爲朵顏、泰寧和福餘。

這裏不由得感嘆朱元璋的智慧與手段,他授予3個部落首領官職,同時派遣朝廷命官進行牽制,更智慧的是,朱元璋將朵顏三衛劃分成3部分,既分解削弱實力,又增加內部摩擦隔閡,結果都是利於明朝邊疆穩定。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第17子朱權爲寧王,封地位於大寧,而朵顏三衛就歸屬大寧都司管理,也就是說朵顏三衛要受寧王朱權的節制。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3張

在洪武年間,北元朝廷的部落將領時而投降明朝、時而再次選擇背叛,爲了震懾東北地區的遊牧部落,朱元璋在這裏設置寧王、遼王、沈王、韓王,目的就是有效控制明朝東北邊疆的穩定。

寧王朱權駐紮在長城之外,從地理上東邊連接遼左,西邊連接宣府,戰略位置極爲重要,因此朱元璋爲寧王朱權配備的軍事力量也是最強的。

《明史》記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這裏特別提到朱權麾下的朵顏三衛騎兵驍勇善戰,當時,鎮守邊疆的藩王經常聯合出兵作戰,朱棣對朵顏三衛騎兵的戰鬥力印象深刻。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繼位,史稱建文帝。由於建文帝非常擔憂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們,在黃子澄、齊泰等人的籌劃下快速削藩,最終逼反了燕王朱棣。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4張

朱棣起兵後在真定擊敗耿炳文,在南軍換將“草包”李景隆之際,朱棣果斷率軍北上,以說家常話爲藉口,進入朱權鎮守的大寧城。

與此同時,朱棣派人暗中賄賂朵顏三衛的首領,在朱權到城外送別朱棣的時候,突然被衝出的伏兵活捉,朱權這才明白被燕王誆騙,但爲時已晚,後來被朱棣軟禁在北平。

至此,朱棣不僅獲得寧王朱權的封地領土,還收服戰鬥力強悍的朵顏三衛騎兵,朱棣實力大增,整軍南下逐鹿天下。

朱棣贏得靖難之役並不輕鬆,要知道朱棣起初只是藩王,不管是在軍事實力上,還是在調動全國後勤資源上,燕王都是處於劣勢。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5張

然而,朱棣能夠最終成爲勝利者,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建文帝昏招頻出,將朝廷優勢徹底葬送;二是朱棣麾下軍隊戰鬥力強悍,能夠在對抗南軍的同時攻城略地、發展壯大。

《明史》記載,“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寧始。”

提起朱棣軍隊的戰鬥力,自從攻克大寧,掌握強悍的朵顏三衛,這是朱棣取得天下的起點。

朱棣登基盡割大寧、“牆頭草”兩面討好

1402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論功封賞靖難的功臣,爲了酬謝朵顏三衛的首領,朱棣將原本由朱權鎮守的大寧分割成3份,分別賞賜給朵顏三衛的3位首領。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朵顏三衛的活動區域是在大興安嶺附近,在朱棣賞賜之後,朵顏三衛的地盤大幅向南擴展,當年朱權鎮守的地區全部交給“外人”,因爲朵顏三衛本質上還是蒙古部落。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6張

對於這件事,明成祖朱棣是怎麼思考的呢?

首先,朱棣害怕有人“照貓畫虎”。

朱棣是以藩王身份起兵奪取皇位的,登基後格外小心藩王的動作,就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特別重視玄武門一樣,朱棣也害怕藩王起兵反抗,他小心謹慎地削弱藩王實力,比如將寧王朱權遷居至江西。

其次,朱棣自信能夠折服朵顏三衛。

在軍事能力上,朱棣是極爲自信的,他常年駐守北平,經常帶兵到塞外作戰,深受父親朱元璋的認可,在衆位藩王當中也是佼佼者。因此,朱棣敢讓朵顏三衛常駐大寧地區,代替藩王作爲明朝“藩籬”,如果朵顏三衛敢有不軌之舉,朱棣自信可以率領明軍迅速剿滅。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7張

最後,朱棣看到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在洪武年間,按照朱元璋的藩王鎮守和明軍北伐策略,北元的軍事實力被消耗殆盡,沒有對抗明軍的能力,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四年間,蒙古部落正處於內部分裂爭鬥期,沒有精力與明朝作戰,都保持着相對較好的關係,因此朱棣可以放心將大寧交給朵顏三衛鎮守。

事實證明,明成祖朱棣的“如意算盤”大錯特錯。

在永樂初期,朵顏三衛定期嚮明朝交納貢賦,朱棣也對他們進行封賞,但是朱棣很快便發現朵顏三衛“蛇鼠兩端”背叛自己。

從地理位置上看,朵顏三衛處於明朝與蒙古部落之間,像是在夾縫中求生,於是朵顏三衛暗中歸附實力強大的蒙古部落,通過馬市等多種方式刺探明朝軍隊動向,爲蒙古軍隊劫掠提供情報。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8張

如果明朝發現並指責朵顏三衛,他們就態度誠懇地認錯,有時候還會貢獻馬匹跪求寬恕原諒。此外,由於朵顏三衛本身就是遊牧民族,在生活方式、文化習慣上都更像蒙古部落。

就這樣,朵顏三衛就像是牆頭草,明朝強大時便依附南方,蒙古強大時就投靠北方。

1408年,蒙古部落中的阿魯臺掌握實權,他通過聯姻的方式拉攏朵顏三衛首領,導致這些部落再次倒向阿魯臺。朵顏三衛爲了完全獲得大寧地區的駐牧權,聯合阿魯臺攻打明朝的邊疆城鎮。

1409年,明成祖朱棣率領10萬騎兵征討阿魯臺,由於丘福孤軍冒進,被阿魯臺抓住機會全軍覆沒。1410年,朱棣再次率領50萬大軍北伐阿魯臺,這次朱棣擊敗阿魯臺的蒙古軍,大勝而歸。

經過多年的休整發育,阿魯臺捲土重來,假意歸順明朝,在擊敗瓦剌部落後迅速崛起,在1421年徹底與明朝決裂,並在次年春天帶兵攻佔興和,鎮守城池的將領王喚戰死。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9張

明成祖朱棣擔心阿魯臺實力繼續擴大,在1422年之後的3年時間內,連續3次親率明軍討伐阿魯臺,而阿魯臺則採用迂迴戰術,躲避朱棣的主力部隊。雖然明軍北伐導致朵顏三衛損失慘重,但是爲了獲得大寧地區,朵顏三衛始終沒有屈服,一直與明朝堅持對抗。

尤其是在1424年,朱棣決定開啓新的北伐戰爭,這時有大臣建議朱棣延緩北伐,因爲經過連年戰爭,朝廷已經沒有足夠錢財保障大軍的後勤,但是朱棣堅持己見,拒絕官員們的勸諫,最終朱棣沒有找到阿魯臺的軍隊,因大軍缺乏糧食被迫班師。

在朱棣征伐阿魯臺的這些年,朵顏三衛一直陽奉陰違、暗通敵人,在後期甚至直接攻打明朝。因此,朱棣在回師途中,決定出兵剿滅朵顏三衛,以此削弱阿魯臺的實力。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10張

按照朱棣的部署,明軍兵分5路,突然出現在朵顏三衛軍隊面前,朱棣親率先鋒衝鋒在前,將敵軍打得四散逃竄,朱棣一直率軍猛追30餘里,此戰斬首敵將數十個,繳獲牛馬牲畜10餘萬頭。

朵顏三衛被朱棣教訓得損失慘重,部落再次誠意歸降,明成祖朱棣這才撤軍。

朵顏三衛貽害江山、朱棣謀略不如父親

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接替皇位的是明仁宗朱高熾,他僅在位10個月,隨後是明宣宗朱瞻基稱帝。

當時,由於朱棣晚年連續的北伐戰爭,明朝的財政十分緊張,明宣宗調整對外政策,通過外交和經濟的手段維持蒙古嚮明朝朝貢的關係。

在這段時間裏,朵顏三衛也與明朝保持良好的關係,很少在邊疆發生摩擦。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11張

和平並不是一廂情願,明宣宗時期的和平主要是蒙古內部處於分裂狀態,然而正在孕育着統一的出現,這才導致沒有精力南侵明朝,顯然,蒙古部落完成統一的時候,就是打破和平的時間。

後來,“賊心不死”的朵顏三衛,再次背叛明朝,他們爲瓦剌帶路進攻明朝,由此也引發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明朝被迫換掉皇帝,迎來皇權爭奪的動亂時代。此戰之後,明朝精銳軍隊損失殆盡,由此引發連鎖反應,明朝的邊防政策從積極進攻轉變爲被動防禦。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12張

總之,從整個明朝的緯度來看,朱棣將朵顏三衛南遷至大寧地區,是嚴重的決策失誤,導致朵顏三衛直接威脅明朝江山社稷,還爲瓦剌、蒙古部落擔任進攻向導,成爲明朝揮之不去的邊疆隱患。

朱棣的錯誤就在於封賞時將大寧拆分賞賜給朵顏三衛,崇尚武力的遊牧民族必須受強大軍事力量的震懾,否則將會成爲禍害,朱棣做出這樣的決定,顯然沒有理解父親朱元璋當年的戰略意圖。

自從朱元璋驅逐北元朝廷後,他就極爲重視大寧的建設,在1387年專門設置大寧衛,與宣府、大同等地構成北部邊疆的一道防線。與此同時,在兩年之後,朱元璋便將兒子朱權封到此地。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13張

在朱棣還沒有前往北平就藩的時候,朱元璋曾經向他說明“北部邊防策略”,說“敵人主動來攻打,只有兩個地方可供選擇,一是大寧、二是開平,只要你們鎮守這兩個地方,就可以確保北疆無憂。”

在明朝的北方防線上,大寧和開平在地理位置上相對突出,朱元璋專門在這裏屯住重兵,如果蒙古軍隊沒有攻打大寧和開平,試圖攻打其他城池,駐紮在大寧和開平的明軍可以迅速出兵,切斷蒙古軍隊的後路,甚至進一步圍困剿滅來犯之敵。

因此,蒙古軍隊只能攻打大寧和開平兩地,明軍只需要加強防守,找準時機防守反擊殲滅敵人即可,對於明朝北部防線來說,這樣就完全佔據主動地位,不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

朱棣謀略不如朱元璋,拱手送邊塞差點釀下大禍 第14張

偉人曾這樣評價朱元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高度讚揚了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擁有傑出軍事家的聰明才智。

很顯然,朱棣沒有真正明白朱元璋的戰略用意,相比父親朱元璋來說,朱棣的戰略眼光還是遜色不少。

無論是什麼原因,明成祖朱棣都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大寧北控遼河,東控大淩河,西與宣府相連,南接長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朱棣在賞賜靖難功臣時,將戰略要地大寧拱手送給“外人”朵顏三衛,不僅使大寧地區陷入敵手,而且讓“獨自突出”的開平孤立無援,失去遙相呼應的支點,將整個明朝防線置於被動險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