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康有爲簡介 康有爲與梁啓超

康有爲簡介 康有爲與梁啓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有爲(原名祖詒,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康有爲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維新派政治家,還是一位對近現代書法史影響很大的書法家和書學理論家。康有爲少年讀書即不好八股文,故屢試不中,後到香港、上海等地遊歷,閱讀了大量西學書籍,又曾從理學家朱次琦學經世致用之學並受金文經學家廖平影響甚深,在年輕時就形成了革新改良的思想。光緒十四年(1888)冬,康有爲在北京第一次上書未獲成功,開始蒐集購買了大量碑刻拓本,潛心研究書法。

說起康有爲,這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在我們熟知的教科書中,他曾是公車上書的發起人,是維新變法的干將,是思想進步的先驅,是深受皇帝器重的寵臣。如果不是頑固派的阻攔,他定會在中國近代史上書寫濃墨重彩的一頁。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康有爲真是這樣一位“大聖人”嗎?仔細研讀近代史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南海聖人”竟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忽悠”。

雖有才華,人品卻是硬傷

康有爲的確也算是飽讀詩書。他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的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在祖父康贊修的教導下,康有爲自幼苦讀儒家經典,成年之後又拜大學者朱次琦先生爲師,可以說,早期的康有爲頗受儒家思想影響。

但處在風雲變幻時期的他並不滿足於儒學的學習,在當時處於中國三千年未有之鉅變當中,傳統的儒學文化顯然已經沒辦法拯救中國了。

康有爲簡介 康有爲與梁啓超

  康有爲

什麼能救中國?孔夫子不行,程朱理學也不行,清代腐儒的訓詁考證之學就更不行了。於是,康有爲決意離開自己的老師朱次琦,前往西樵山白雲洞讀書。在那裏,他接觸到了更多新思想。尤其是在遊覽香港之後,康有爲開始由傳統的儒學轉向西學。

其實,在當時那個人心思變的時代,康有爲算得上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在儒學和西學上的多年研習,對西方制度的借鑑推崇,都足以看出此人能懂得識時務順大勢而爲之。

可是,很多時候,才華遠不及人品來得重要。像康有爲就是那種才華雖有,人品卻是硬傷的人。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提倡做人應當“知行合一”,大概康有爲一生都沒有做到吧。

"公車上書"並非康有爲領導

很多人知道康有爲大概都是從“公車上書”這件事開始的。但真實的歷史卻顯示,康有爲並沒有領導過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是這樣的: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康有爲領導上千名舉人向皇帝上書請願,反對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史稱“公車上書”。其實,這種說法,大部分來自康有爲的自述。事實上,康有爲只不過是組織了一場在鬆筠庵的集會,收集了1300名士子的簽名。

但是康有爲並沒有將這份“萬言書”呈遞上去,因爲他這一年已經37歲了,好不容易中了個進士,生怕自己的功名有什麼閃失。可是這位康先生卻十分精明,在後來的流亡歲月裏一直宣稱自己是公車上書的領導人。

不僅如此,康有爲與光緒皇帝的關係其實也並不是後人想象的那樣,就連那張著名的康有爲(右)、梁啓超(左)與光緒皇帝合影,後來都被證明是修改底片PS而成的。而康有爲自己的說法卻是:光緒皇帝足足和自己聊了九刻鐘,也就是兩個多小時,非常信任倚重自己。然而,這是康有爲撒的一個彌天大謊,所謂的兩個多小時的君臣談話,大多都是這位大忽悠胡編亂造的。

慈禧太后起初默認變法

以往我們談起戊戌變法的失敗,都會認爲是當時頑固派勢力太強大,在百般阻攔之下才導致我們變法最終不能繼續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起初,對變法這件事慈禧太后並未頑固地反對。如果慈禧太后從一開始就不同意,光緒皇帝根本就沒有能力將整個變法維持103天,所以慈禧太后對變法最起碼是默認的。

但是在康有爲的忽悠下,光緒帝把變法想得太簡單了。這位年輕的君主太過於急切,改革措施過於激進,想要在三個月裏把十年的改革都完成,甚至曾經在一天裏下了一百多道政令。其中貿然宣佈廢科舉更是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天下的讀書人一夜之間失去了向上的途徑,讀了那麼多年的書瞬間都白費了,很容易轉向革命。

面對這些激進措施,慈禧太后都容忍了。然而康有爲卻做了一件事,徹底激怒了她。當時康有爲指使楊深秀上書光緒帝,謊稱頤和園裏藏有祕密金庫,可以開掘祕密金庫爲變法提供充足的資金。真實目的是讓會黨成員僞裝成掘金工人,進入頤和園殺死慈禧太后,以便光緒皇帝獨掌大權。這個計劃實在是荒謬至極,完全不顧及大局。

最後,這個計劃走漏了風聲,被慈禧太后得知,她果斷決定動手。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從此宣告失敗,儘管出現了令人敬佩的“戊戌六君子”,然而罪魁禍首康有爲卻溜之大吉了。

逃亡海外後大肆斂財

變法失敗時,康有爲沒有挺身而出,而是逃到海外後藉着僞造的光緒皇帝的“衣帶詔”,以營救皇帝的名義大肆斂財,收了南洋華僑很多錢。

不僅如此,這位“康聖人”私生活還極其混亂。他用籌集的錢,在歐洲買了一個風景迷人的小島,在那裏住了好幾年。被他忽悠的富商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就這麼被康聖人揮霍掉了。

當時,康有爲對外一直提倡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而自己卻娶了六房太太。直到1919年,康有爲都已經是62歲的老頭子了,還看上了19歲的船家女張光,強行納爲第六房太太。康有爲的子女們都深以爲恥。

值得一提的是,康有爲56歲時娶的第四房小妾,是個年輕的日本女人。卻不料這個日本女人和康有爲的長子私通並懷上了孩子,康有爲爲之盛怒。

在民衆矇昧無知,君主不通政事的環境下,一些“大忽悠”們很容易獲得生存空間。至於他們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究竟怎樣,所起的作用究竟如何,自有後人評說。

康有爲的書法到底怎麼樣?一起來看看:

一、康有爲書法的演變發展

康有爲書法的演變發展大體上可分爲三個階段:早期——(1858)維新變法前。帖學時期及碑帖融合孕育期爲第一階段。康有爲在《廣藝舟雙楫》中回憶自己學書經過時談到:“先祖始教以臨《樂毅論》及歐、趙書,課之頗嚴。”其書作《殿試狀》是典型的“配製勻停、長短合度、輕重中衡”的“館閣體”,法制森嚴,運筆不苟,毫無個性可言。但藉此可見康有爲青少年時期所練就的過硬基本功。這也爲他日後書法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期——變法失敗流亡海外16年,個人書風逐漸形成之蛻變期爲第二階段。在此期間,他環球三週,遊遍亞、歐、美、非各洲,共計42個國家和地區,遠遊使康有爲開闊了眼界、豐富了閱歷、錘鍊了意志,也給予了他成爲一代書法大家所獨有的素質。晚期——回國之後,漸入化境之成熟期爲第三階段,他的廣博學識、開闊胸襟爲他人所未有。與此同時,他逐漸地涵養提煉,從而創造出獨特的魏碑行楷書“康南海體”。此體體闊勢寬,平正端莊,中宮收緊,下部疏散,結體疏密得宜,字風渾厚雄放,有縱橫奇宕之氣。從三個字可以概括“康體”的主要特點:“重”、“拙”、“大”。所謂“重”,指的是渾厚、凝鍊,有金石之感;所謂“拙”,指的是古樸、率真,有生澀之感;所謂“大”,指的是險峻、舒朗,有高遠之感。康有爲的文章天下稱道,他寫的“康體”字大氣磅礴,筆下生波瀾,令其文風和書風相得益彰。所作之書縱橫開闔、大氣磅礴、渾厚雄健、瀟灑奔放、純以神行。妙入毫端其腕下工夫之深足以令世人折服。

二、康有爲書法的風格特徵

康有爲的書法,從北碑中求意趣,在個人創作上,進行了大膽地實踐。其書法從碑刻中汲取營養,尤其是在《石門銘》、《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諸碑中獲得結字造型和用筆方法,其書法有縱橫奇宕之氣,筆畫平長,內緊外鬆,轉折多圓,運鋒自然,結體舒張,具有大氣磅礴、縱肆奇逸的藝術風格。符鑄評其書曰:“蓋純從樸取鏡者,故能洗滌凡庸,獨稱風格,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張,不如其言之善也。”衆所周知,自宋以後,翠帖成風,名家輩出。到了董其昌、王鐸、傅山更是將翠帖發揮到了極致。康有爲卻獨闢蹊徑,主張“學書貴有新意妙理”,在總結前代書法家成就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提出“卑帖崇碑”的觀點,倡導習書者應上發六朝,稱“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爲具美”,並身體力行。雖然他個人的審美觀點有失偏頗,但對革除清末書法萎靡、徘徊的狀態,豐富和完善書法藝術的表現語言,還是大有裨益的。這一思想在其書翠鉅著《廣藝舟雙楫》裏被闡述得淋濰盡致。

 三、《廣藝舟雙楫》將清代碑學又—次推向高潮

康有爲書法的最大貢獻是首倡北碑。他的尊碑思想將清代碑學在晚清又一次推向高潮,從而也爲他本人贏得了書壇領袖的地位。尤其在清末帖學成風“館閣體”盛行的歷史背景下提出更爲難得。打破了幾千年來帖學一統天下的格局,對二王傳統帖學構成了強有力的衝擊,形成了近現代書壇碑派書法創作的主流形態。《廣藝舟雙楫》體例嚴整,論述廣泛,從文字、書體之肇開始,詳敘歷朝變遷,品評各代名跡,論述執筆用筆,權衡優劣得失,實爲一部前所未有的系統的書法理論專著。同時,它又是繼《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及《藝舟雙楫》之後,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刻的總結碑學理論和實踐的一部著作,從而使碑學成爲有系統理論的一個流派,並在書法史上牢牢地佔據了它應有的地位。尊碑,是《廣藝舟雙楫》的中心思想。他認爲碑刻有“十美”即“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飛動、天趣酣足、骨氣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奉爲書法的圭臬。同時他在書學上崇尚“變”,其認爲:“蓋天下世變既成,人心趨變,以變爲主,則變者必勝,不變者必敗。而書亦其一端也。”這對於後世書壇的演變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書中他對碑帖之優劣及書法的發展道路進行了充分的解說:第一進一步闡述了書法推陳出新洗去千年的帖學詬病是書法革新的必須之路。第二指出帖的病因所在。不獨六朝遺墨不可復睹,即唐人鉤本亦是鳳毛麟角矣,故今日所傳諸帖,無論何家、何帖,大抵宋、明之人重鉤屢翻刻之本,名雖羲獻,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論。第三指出改革帖學的唯一出路是南北朝碑學,並對現已出土的碑版進行整理,劃出風格,以益於學者取法。受其理論影響,民國時期書法界許多人從碑版中尋找新的藝術資源,並用各種大膽嘗試解放自己的藝術創造力。

康有爲簡介 康有爲與梁啓超 第2張

  康有爲作品

我國的書法藝術在歷經了長期的沉悶之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康有爲作爲一代書法大家,書法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作用在逐漸地爲愈來愈多的人所認識,他的《廣藝舟雙楫》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在爲一代又一代人所首肯和重視。而康有爲在書法史中的最大貢獻,是他的探索精神,他的革新意識,不僅是他在傳統寶庫中的廣泛發掘和科學繼承,是他在創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和成功開拓,也是他爲我們所留下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