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赤壁之戰前東吳不是絕對主力嗎 東吳後面爲何成爲打醬油

赤壁之戰前東吳不是絕對主力嗎 東吳後面爲何成爲打醬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赤壁大戰”前後,東吳爲何從“絕對主力”淪落成“打醬油”?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自秦朝掃清六合,一統八荒之後,走進大漢王朝,西漢之後劉秀光武中興,東漢末年的到來也是混亂的開始。

當時的朝廷昏庸,皇帝更換頻繁,一國之中“尚無可征戰之兵”,加之以嚴重的徭役賦稅,直接導致了地方人民的苦難加劇,很快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無奈之下,朝廷下令各地自我招兵守衛平叛,戰亂平定之時,也是天下大亂之日。

因爲兵權被放至地方難以收回,很快出現了羣雄逐鹿的局面,最終在演變之後,形成了劉備孫權曹操三方對峙的局面,孫劉弱而選擇了聯合作戰,一同對抗曹操,並在赤壁之戰中大勝曹操,但東吳一方,爲何在赤壁之戰以後由主力軍變成了“打醬油的”。

一. 赤壁之戰中舉足輕重的東吳

1. 接納投靠的劉備一方

赤壁之戰前東吳不是絕對主力嗎 東吳後面爲何成爲打醬油

其實從三方勢力最早的部署來看,曹操最強,孫權和劉備相對較弱,孫權方面雖然在勢力上無法與曹操向比擬,但是地盤卻是十分穩固,佔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坐擁長江天險,經歷三世的穩固之後,基本無人能夠撼動其地位。

而當時的劉備一方勢力是非常弱的,用吳國謀士的一句話說,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幾乎無容身之地”,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早年劉備的遭遇。

新野一戰,雖然打敗了曹操的先鋒軍隊,但隨着曹操親自率大軍前往,劉備選擇放棄新野,攜民出走,這正是因爲如此,樊城一戰再次失敗不說,還被曹軍入夜偷襲,導致軍隊出現大潰敗,幸有趙雲張飛等力戰敵軍,放得保全。

但劉備深知此非長久之計,於是諸葛亮借一帆風直至東吳尋求孫權的庇佑,這是劉備在窮途末路之下的投靠,所以雙方的合作之中,東吳其實是主要力量,而東吳之所以選擇與勢力較弱的劉備聯合,是因爲曹操佔領荊州之後,大有南下奪取江南的意思。

當時的孫權面對曹操的虎視眈眈,其實自己是想要一戰的,但手下大多主張投降,認爲這次戰爭沒有把握,孫權爲了保證自己父兄之基業不受損失,只能選擇聯合駐守江夏的劉備,共同抗曹。

2. 戰前充分準備的東吳

赤壁之戰前東吳不是絕對主力嗎 東吳後面爲何成爲打醬油 第2張

其實早在雙方聯合的時候,劉備一方就被當作是外援,所以早從戰爭的準備階段開始,東吳就一直是絕對主力,當年雙方在準備階段的時候,東吳一方面操練水軍,一方面利用蔣幹實施離間之計,處死了原本荊州的降將,蔡瑁,張允二人。

這是東吳在赤壁之戰中的第一層貢獻,蔡瑁張允死後,雖然于禁等人接手了水軍,但北人不善水戰,在軍隊實力的積累上自然有所削弱,曹操自此對東吳產生記恨,雙方水深火熱,大戰在即。

當然,東吳對赤壁之戰的貢獻,“蔣幹盜書”只是個開始階段,爲了獲得戰爭的勝利,東吳周瑜再次利用蔣幹,假借龐統鳳雛之名巧獻連環之計,在東吳的運作之下,曹操錯誤的採納龐統的連環計,將大小舟船連接在了一起。

除了這些,赤壁戰爭還有一步相當重要的棋,那就是黃蓋的苦肉計,求實東吳一方,在最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了曹操是個多疑之人,而之所以依然堅持選擇詐降,目的就是爲了讓曹操放鬆警惕,此後鞭笞黃蓋,派其詐降,都是爲了儘可能的靠近曹操。

而詐降之計成功之後,整個赤壁之戰的戰略部署就算完成了,這一系列的事件,其實都是東吳着手安排進行的,蜀漢方面除了派去一個諸葛亮當參謀之外,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貢獻,後續演義中所描寫的草船借箭和奇借東風,其實都不存在。

從上述的這種種表現來看,東吳在赤壁之戰的準備階段,東吳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屯兵江夏的劉備一方,只是在大戰開始之前單純的進行了一定的軍事部署罷了。

3. 赤壁之戰中東吳的大放異彩

赤壁之戰前東吳不是絕對主力嗎 東吳後面爲何成爲打醬油 第3張

其實東吳之所以在戰前表現的如此突出,是因爲曹操此次南下,意在奪取江南之地,而大江之上,水戰爲主,這就註定是擅長水戰的東吳來發揮主要作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曹操與孫劉之間的赤壁戰爭爆發了。

大戰初期,周瑜負責調度,丁奉徐盛,韓當蔣欽各司其職,負責埋伏,黃蓋陸遜等大將負責水上作戰,以黃蓋爲先鋒,插青龍牙旗前往曹軍水寨,在曹軍發覺之前入寨放火,雙方大戰在周瑜一方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爆發。

此時的曹操中了孫劉的多重計策,在東風的加持下東吳軍隊長驅直入,分工明確,廝殺燒船同步進行,雖然曹操八十萬大軍鐵索連舟,但終究敵不過孫劉的火攻之計策,再加上曹操方面本來就不擅長水戰,一經火起瞬間潰不成軍。

此次戰爭的形式基本呈現出一邊倒的狀態,東吳攜勝利之威追殺曹操水上殘部,而蜀漢一方則幾乎沒有參與水戰,主要負責陸地上對潰逃曹軍的追殺,並且沒有主動出擊,主要採用埋伏的方式突擊殘部,當然這也是出自於諸葛亮的計策。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孫劉一方大獲全勝,從戰爭的貢獻來看,這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東吳一方都是主力軍隊的位置,可以說,東吳憑藉赤壁這以少勝多的巨大成就,打響了名號,讓曹操再也不敢輕易南下,但這次露臉之後,東吳方面彷彿變成了打醬油的。這是什麼情況呢?

二. 此後東吳默默無聞的原因

1.先天名號的重要性

赤壁之戰前東吳不是絕對主力嗎 東吳後面爲何成爲打醬油 第4張

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中的記錄,赤壁之戰以後,東吳的存在感好像大幅度降低了,這個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名號問題,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此時的東吳之所以在戰爭之後難有作爲,原因就是自身的名號問題,

在古代,尤其是混亂時期,佔據州郡都需要名頭,比如當年劉備招賢納士,建立自己的基業,就是憑藉漢室衰微的現狀和自己“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這種身份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天下大亂之時,漢室宗親就是領導者的最佳人選。

這一點東吳是不具備的,雖然孫權佔據江東,但是追本溯源來說,他並非是漢室宗親,江東勢力的創始人乃是孫堅,孫堅被稱作是江東猛虎,最早乃是和袁紹等人一起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之一,這次討伐的目的乃是拯救漢室。

所以包括曹操,袁紹,袁術,孫堅等在內的都是漢臣,都要爲東漢朝廷服務,只不過最後因爲各路諸侯之間的相互猜忌,原本穩固的軍事聯盟產生了動搖,孫堅死後,孫策繼承了他的大業,脫離諸侯序列,帶兵隻身來到江東,才建立了東吳勢力。

從其經歷來看,歸根到底都是大漢朝臣,只不過世風日下才佔據江東六郡,赤壁之戰也是在“漢賊”曹操大軍壓境之下的防守反擊行爲,這場戰爭不但打敗了曹操,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那就是位於漢賊曹操的對立面。

這就說明東吳孫權只想穩居六郡,不是他不想攻城略地,一旦在戰勝曹操之後效仿曹操攻打他人,那整個江東就會變成衆矢之的,此前曹操就被罵作漢賊,東吳不甘心犯天下人之大忌諱,所以只能被迫選擇自保以求安寧,赤壁之戰以後便默默無聞。

2.善守不善攻的東吳

赤壁之戰前東吳不是絕對主力嗎 東吳後面爲何成爲打醬油 第5張

其實東吳之所以在赤壁之戰以後變得“無足輕重”,除了師出無名之外,幾次戰爭中暴露的弊端也是非常現實的原因,戰後東吳也曾攻打曹操的地盤,但是效果都不怎麼樣。

比如在南郡的爭奪之中,當時曹操派遣曹仁駐守,原本是劉備去取,奈何被東吳搶先,結果孫權在這次奪取南郡的戰爭之中不但沒有佔到絲毫的便宜,手下大將周瑜還被曹仁所傷,此外,此後的合肥之戰中更是被曹操以少勝多,殺的慘敗。

“張遼讓江東小兒止啼”的故事更能說明一點問題,那就是東吳只適合駐守江東而不善攻,屢次戰爭的不成功也是東吳在赤壁之戰後再難有所作爲的重要原因。

3.後繼無人的東吳

第二代將領和皇室人才的缺失也是東吳此後默默無聞的一大因素,以大都督爲例,這個位置就好像是東吳的高危職業,自從周瑜亡故之後,再也沒有像他那般才華橫溢的人來擔任這個位置,此後的魯肅,呂蒙,陸遜等,雖然頗有才華,但是都英年早逝。

孫權在位的時候,東吳大都督這個位置就接連做了好幾次更換,並且在才能上是一代不如一代,而不同三軍大都督對士兵的訓練必定是各有千秋,同一批士兵短時間內將領連番更換,註定造成戰鬥力的削弱,所以纔會在後期默默無聞。

其實東吳之所以赤壁之戰之後走向了半隱退,和後期東吳的第二代領導者脫離不了關係,孫權之後,孫亮繼位,但是這個皇帝並沒有在位多長時間,十五歲親政的孫亮僅在一年之後就被孫綝廢除,並於十八歲的時候去世。

此後東吳朝政便被孫綝兄弟全權把握,任人唯親的情況之下東吳混亂不堪,此後是孫休繼位,幸好有老將丁奉輔佐,才勉強維持了朝中混款的狀況,這種內政都難以穩定的東吳朝廷根本就難以顧及對外的作戰情況,一直埋頭處理國內問題的東吳,很難嶄露頭角。

三.總結

赤壁之戰前東吳不是絕對主力嗎 東吳後面爲何成爲打醬油 第6張

所以從總體上來看,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是大放異彩,從最初抗曹的決定在到後來的出謀劃策,再到後來的調兵遣將以及戰略安排,可以說在這次以少勝多的戰爭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赤壁之戰以後,東吳好像一下子將自己隱匿了起來。

不是東吳孫權不願意名垂青史,實在是迫於現實的情況所迫,軍事方面,大都督的接連去世更換使得東吳士兵的作戰能力很難再回到赤壁之戰以前,政治方面,孫權去世之後的第二任皇帝被架空,朝政陷入空前的昏庸。

再加上思想方面“漢臣”的束縛,讓赤壁之戰大異彩額東吳,最終還是成爲了戰後“打醬油”的。

參考文獻:

【1】 陳瀟,崔浩.赤壁之戰中孫劉集團維持並鞏固聯盟的公關策略【J】.公關世界.2017(13):56-63

【2】 張維玲.“赤壁之戰”話用人【J】.領導文萃.1994(03):53

【3】 翟向南.合則兩利:地圖上的赤壁之戰【J】.少兒國學.2021(05):16-1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