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身爲戰國名將的王翦,爲何要對李牧實施反間計呢?

身爲戰國名將的王翦,爲何要對李牧實施反間計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229年,郭開在邯鄲大肆宣揚李牧造反的消息。趙遷身爲趙王,不能擅自離開宮城。於是,他決定派遣最親信的將領趙蔥、顏聚同往前線,取代李牧、司馬尚統兵抗秦。

當時,嬴政的吞併六國戰略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李牧實力強硬,早就被嬴政視爲眼中釘。趙遷這個時候派趙蔥接替李牧,看似合乎規矩。實際上,趙遷恰恰中了嬴政、王翦的反間計。

待趙蔥、顏聚二人抵達軍營後,副將司馬尚立即建議李牧上交兵權,以免惹是生非。然而,李牧非常固執,並沒有這麼做。他與王翦對峙一年有餘,深知趙蔥等人絕不是王翦的對手。在趙蔥不斷催逼他離去時,李牧赫然說道: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待我趕走秦軍後,再回朝領罪。”

李牧話音未落,埋伏在帳外的殺手隨即衝入帳中,當場將他捕殺。原來,趙遷、郭開早已料定李牧不會交權,在趙蔥離開王宮時,就定下了誅殺李牧的計策。

李牧死後,趙軍士氣低迷,趙蔥、顏聚接連遭遇王翦的打擊。僅僅過了三個月的時間,綿延近兩百年的趙國,就此煙消雲散,亡國之君趙遷也被嬴政扔進了深山老林中,受盡磨難。那麼身爲戰國名將的王翦,爲何要對李牧實施反間計?他在戰場上打不過李牧嗎?這位趙國最後的名將,又有過什麼樣的驕人戰績,令趙遷如此畏懼呢?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人才爲實現心中抱負,離開本國,前往他國做官之事屢見不鮮。開明的君主更是樂意招攬天下英才,爲己所用。例如,當時的趙國人李曇,出生於趙國,卻在秦國官居大夫一職,晚年時又受封趙國柏人侯。

李曇離開齊秦國時,他的長子李崇留在秦國做官,構造了鼎盛中國千餘年的隴西李氏。而李曇的小兒子李璣則在柏人繁衍生息,演變成了後世又一大興盛士族:趙郡李氏。

戰國末期,隴西李氏誕生了名垂千古的大將李信。而趙郡更是不遑多讓,位居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就是李璣的兒子。

李牧,柏人人。李牧自小就弓馬嫺熟,且熟讀兵法,能力、品格遠勝他的兄長李雲和弟弟李齊。按照李璣的想法,李牧成年後就可接管李家大業。然而,喜愛鬧騰的李牧對家族事務並不感興趣,反而利用家中關係,跑到北方的雁門,跟匈奴人交上了手。

當時,匈奴人是盤踞在趙國北方的夢魘。每到收割季節,匈奴人總會傾巢南下,大肆掠奪趙境糧食。而在閒餘時間,北方的雁門郡也不太平,常年遭受小部分匈奴軍馬的騷擾,苦不堪言。

李牧抵達雁門後,憑藉個人能力和家族關係,很快爬升到雁門郡守的位置。作爲地方長官,李牧一改前任做派。他憑藉個人喜好設置各級官吏,鼓勵邊民與匈奴人進行貿易,以此從中收入租稅,充當軍費。

而在對待士兵的態度上,李牧更是極爲慷慨。他每日宰牛殺羊,犒勞軍士。在衆軍吃飽喝足後,李牧又會對他們進行鍼對性訓練。除此之外,李牧還組織士兵四處修建烽火臺、邊塞堡壘,甚至將軍中精英派遣到各族邊境,窺探消息。

因此,當匈奴人即將南下掠奪時,坐鎮雁門的李牧早已得到了消息。他命人收攏物資、糧草,躲進堡壘中,不與匈奴人照面。如此往復多年,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匈奴人不僅沒有獲得任何物資補給,反而因長途奔襲,造成了大量消耗。

李牧的堅壁清野、龜縮不出戰術,挽救了深陷苦難的雁門郡百姓,卻也惹惱了那些自尊心強大的趙國官兵們。在他們眼中,李牧是膽小畏事,耗損國威的。與他們同一想法的還有匈奴人,膽小懦弱、只守不攻的李牧,並沒有進入匈奴人的視野。

不久後,忍受不了朝野非議的孝成王趙丹一旨詔書將李牧召回邯鄲,改派果敢勇猛的將領取代李牧的位置,出戰匈奴。然而,世事無常,輕猛彪悍、精於騎射,來無影去無蹤的匈奴人殺的趙軍丟盔卸甲,數萬精銳步兵成爲匈奴騎兵的刀下亡魂。

更令趙國百姓苦惱的是,雁門郡儼然成了匈奴人的後花園,他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根本沒人能夠阻止。邊境貿易淪爲虛談,耕種和畜牧也相繼叫停,邊民食不果腹。

萬般無奈之下,趙丹只好低下頭請求李牧出山。而李牧也適時的開出了條件:

“王必用臣,必用前,乃敢奉命。”

李牧很清楚,只有擺脫趙丹的約束,纔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掉北邊之患。儘管趙丹十分不情願,可內無良將,外有強敵,他只好應允。

身爲戰國名將的王翦,爲何要對李牧實施反間計呢?

重新回到雁門的李牧再次延續他的“龜縮之策”。雁門官民們又過上了“苟且偷生”的日子,而匈奴人的生活也不太平,搶不到物資的他們只好將觸手延伸到其他地區,惹惱了不少昔日盟友。

數年後,喜好掣肘李牧的趙丹病重身亡,繼位的趙偃眼中只有西方強大的秦國,對李牧不聞不問。於是,兵精糧足的李牧利用手中收繳而來的大量稅費,購置弩機、戰馬和各種軍需物資,每日操練士兵,爲日後與匈奴人大戰做好準備。

李牧的保密性措施非常好,他在雁門所作的一切努力,不僅匈奴人不知道,連身在邯鄲的趙國大員們也一無所知。在這些人眼中,李牧依然是那個膽怯的窩囊將領。

然而,隨着匈奴人愈發狂妄不可一世,“示敵以弱”多年的李牧終於動了。他精挑細選了一萬三千名騎兵、五萬重甲步兵、十萬精銳弓弩手和一千三百輛戰車準備迎戰匈奴。

當時,匈奴人在草原上是無敵的,奔馳的戰馬來去如風,無人可擋。李牧利用匈奴人對趙國物資的渴望,派遣數千騎兵護送士兵假扮的牧民驅趕牛羊前往邊境放牧,以此誘惑匈奴人。果不其然,匈奴小股部隊瞬間蜂擁而上,雁門士兵們也遵循着李牧的計策,交戰以後,一潰而逃,留下了數千牛羊。

如此往復多日,匈奴人搶掠了數萬只牛羊。然而,面對李牧送出的更大的“戰利品”, 貪心不足的匈奴人終於決定傾巢而出,狠狠的掠奪一波雁門郡,以報多年來積攢的仇恨。

身爲戰國名將的王翦,爲何要對李牧實施反間計呢? 第2張

俗話說:“怯懦是免於誘惑的最可靠保障”。李牧的這招“誘敵深入”堪稱古達戰爭史上的典範,他先是示敵以弱,培養匈奴人的自大心理。之後又利用匈奴人對物資的渴望,一步步的將匈奴人引誘到他的包圍圈中。

在二十萬匈奴騎兵跨入李牧包圍網後,佔據有利地形的趙國十萬弓弩手一字排開,數十萬只羽箭沖天而起,射向匈奴人。然而,不善近戰的弓兵仍舊是李牧的“魚餌”。他抓住匈奴人好勇鬥狠之心,以及對弓兵的輕視,誘使匈奴騎兵向前衝鋒。

隨着匈奴人進一步深入,李牧的多兵種聯合作戰登場了。隱藏在弓兵身後的戰車和五萬重甲步兵,手持長戈,直面奔騰而來的鐵騎。儘管匈奴騎兵驍勇善戰,可面對戰車和重甲步兵,卻無可奈何。沒過多久,匈奴騎兵就損傷過半,勉強逃過步兵擊殺的匈奴人也倒在了位列最後的強弩手身前。

而在交戰期間,李牧又派遣騎兵和部分弓兵自匈奴兩翼繞到敵後,構置防線,徹底切斷匈奴人的退路。因此,當匈奴騎兵發覺前線不利、後路被斷時,軍心潰散,爭相逃命。此戰過後,匈奴人損失過半,不得不潰逃到漠北地區,苟延殘喘。

驅逐匈奴千里之時,李牧乘大勝之勢,擊敗襜襤、東胡、林胡,將趙國北疆邊患一掃而空,重振了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