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鐵鉉是明朝初年名臣,曾擔任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假如靖難之役中多幾個鐵鉉這樣的人,朱棣估計連南京的地界都到不了就被打死了。

建文元年,剛登基的建文帝迫不及待想要給叔叔們一點“顏色”看看,所以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建文帝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他不認同朱元璋的“家天下”概念,在西漢,在西晉,凡是抱着家天下觀念的開國皇帝都苦了子孫後代,所以建文帝想要迅速消滅這些隱患。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可天下十幾二十個諸侯王,建文帝要是一個個找理由削藩,而且還只能一個縣一個縣削的話,那麼到建文帝駕崩那一天都削不完,於是乎建文采納了黃子澄齊泰等人的意見:

柿子先挑“硬”的捏。

這個硬柿子,就是當時輩分最高,實力最強,威望最深的燕王朱棣。

挑一個難度高的開局,建文帝有這種魄力是好事,不愧是朱元璋的血脈,但問題來了,建文帝有野心,手下倚重的將領卻個個拉胯,先是老將耿炳文、郭英這兩人,後來又是新生代李景隆,他們紛紛輸給了朱棣,還將官軍貼進去大半,活生生讓朱棣殺到了南京。

可要說朱棣的軍事能力鎮壓當世,以少勝多輕而易舉那也是有失偏頗的,因爲在當時,仍然有人讓朱棣“瞻前顧後”、“左右爲難”。

比如坐鎮遼東的江陰侯吳高,他不需要和朱棣在正面開戰,只要朱棣帶着軍隊南下,吳高立即帶着遼東兵馬攻打北京,嚇得朱棣最初根本就不敢河北的範圍。

而比起吳高更厲害的,還有坐鎮濟南的山東參政鐵鉉,在李景隆大敗給朱棣,並且被朱棣圍城後,本來只是負責督運糧草的鐵鉉站了出來和朱棣鬥智鬥勇,不管是文還是武,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朱棣還差點中了鐵鉉的計謀,被鐵鉉殺死在濟南城門下。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第2張

整一個靖難之役中,鐵鉉是唯一一個敢公開對朱棣下死手的人物,所以朱棣感嘆鐵鉉的膽識的同時,也對鐵鉉“恨之入骨”。

朱棣大敵鐵鉉:牢牢保衛濟南。

鐵鉉是洪武年間的都督府斷事,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對鐵鉉非常重視,鐵鉉的字叫“鼎石”;這個字正是朱元璋批賜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是希望鐵鉉未來能成爲大明的鼎石。

在建文登基後,鐵鉉被升爲山東參政。

按理來說,鐵鉉這種出身和官職,如果沒有什麼變故,他這一輩子都不會和戎馬沾邊,但當靖難之役爆發,而且有着絕對人數優勢的李景隆在白溝河戰敗後,身在濟南的鐵鉉只能站出來了,鐵鉉沒有顯赫的背景,也沒有以一當百的武力,但他就靠着心中的正義,直視朱棣。

朱棣造反雖然說得義正嚴辭,但他面對鐵鉉這種剛正不阿的人,一樣會心虛。

當朱棣圍攻濟南時,鐵鉉先用了“攻心計”,將一封《周公輔成王論》送到了朱棣面前,這一封書信,內容就是鐵鉉講述周公旦輔佐周成王的故事,讓朱棣做明朝的周公,而不是做一個篡位的國賊,這封信也把朱棣氣笑了。

他把鐵鉉包圍了,鐵鉉反而來招降他,不得不說,鐵鉉的膽識和心智讓朱棣又怒又欽佩,所以朱棣在一開始,沒有對濟南城發動全力趕盡殺絕。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第3張

鐵鉉或許知道朱棣不會聽進去,而他也可能只是爲了拖延時間,朱棣認爲自己連帶着五十萬大軍的李景隆都打敗了,小小濟南城更不在話下,可他不知道的是,李景隆和鐵鉉並不是一個檔次的人,李景隆是貴族出身的草包,鐵鉉卻是正兒八經的當世人才。

朱棣放話要三個月拿下濟南,鐵鉉一聽,偏不如朱棣的意,可強攻強守並不是什麼好辦法,一切只能智鬥。

三個月要攻破濟南城,朱棣並不是單純的放狠話,而是真的有所準備,因爲朱棣面對堅守的濟南城,他有決心挖開黃河的大堤,讓黃河洶涌的河水灌進濟南城,一旦被水災牽連,濟南城的百姓不降也得降,即便是倔強的鐵鉉,也沒有很好的應對之法。

所以爲了避免朱棣行如此狠毒之計,鐵鉉決定將計就計,一石二鳥。

他讓城中的老年百姓裝作是濟南守軍,跑到朱棣的面前“求饒”,而朱棣又怎麼可能看不出這些老百姓是裝的,但這些老百姓寧願裝成軍人都要跑出來投降,這就說明了濟南城內的人心已經動搖了,這就是鐵鉉的“將計就計”的高明之處,朱棣以爲自己看明白了,實際上這也只是鐵鉉想讓他看的。

而這些已經被朱棣“看穿”的老百姓趁機和朱棣“掏心掏肺”,說他們濟南的老百姓看到燕王的大軍來勢洶洶,所以害怕起了應激的反抗,但大明的百姓安敢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做對,所以只要朱棣的軍隊向後撤退,那麼朱棣進城便無人阻止,甚至是夾道歡迎。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第4張

看,這就是鐵鉉的“可怕之處”,他能夠用這種理由騙走朱棣身邊的軍隊,而且還是讓朱棣根本沒有反應過來,試問,一個有常識的軍人,他怎麼可能讓自己的軍隊離開自己,可被鐵鉉一忽悠,身經百戰的朱棣也飄飄然了,於是答應了這個要求。

於是朱棣的“作死”開始了,他先讓自己的大軍向後撤退,然後換上一身體面的衣服,只是帶着幾個貼身近衛便向濟南城門出發,儼然一副勝利者的姿態,而鐵鉉還把戲做足了,他讓軍士和百姓都紛紛在牆頭、城門附近等待,還有人高呼“千歲王爺駕到”,這些細節做足了,朱棣已經樂在其中了,絲毫沒有覺察危險。

也是鐵鉉看着朱棣那副似乎到達人生巔峯的表情,氣不打一處來,便抓準時機,在朱棣進入城門過道中間的時候,讓人斬斷綁住大門的鐵鏈,鐵鏈一斷,大門朝着朱棣的方向砸落,當場砸中了朱棣的馬頭,這個時候,朱棣才反應過來,身經百戰的他立即換上近衛的馬轉身逃跑。

這是整個靖難之役中,對朱棣“接近”死亡的記載最清晰的一次,也是鐵鉉的計謀把朱棣差點弄死了,所以朱棣對鐵鉉有着前所未有的恐懼和憎恨,試想李景隆的數十萬軍隊若是被鐵鉉率領,那麼朱棣還能安然圍困濟南城嗎?

因此,鐵鉉必須除掉,這人太危險了。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第5張

鐵鉉之謀:重在攻心,朱棣無力招架。

如果折戟濟南,那麼朱棣的大業就沒有未來了,而拿下濟南,對於朱棣的整體謀劃非常重要,所以不管以什麼手段,朱棣都要打開濟南城,於是朱棣用上了殺傷力極強,且無差別攻擊的大炮,想要將濟南砸得稀巴爛。

大炮轟城,這種打法在那個時代是無解的,要不就是城牆夠硬,多挨幾下不倒,要不就是城裏的人夠多,怎麼都轟不完,除此之外,並沒有太好的辦法。

可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不論是城牆還是城裏的百姓,這些都是客觀的防禦因素,在鐵鉉看來,除了物理防禦以外,對於朱棣這種人他還可以使用“精神防禦”。

要說朱棣最怕誰?

當然是他的父親朱元璋,所以鐵鉉在朱棣轟炸之際,將朱元璋的畫像掛在了牆頭處,然後再寫一些朱元璋的“神位”放在城池的重要位置,做完這一切,鐵鉉就回去睡覺去了,並且讓百姓和士兵們都把心放肚子裏。

別人不知道,但鐵鉉肯定知道,朱棣最怕背上“大逆不道”的名頭,發動靖難之役造反已經是他揹負不起的罵名了,現在再把他爹的畫像給轟了,那麼朱棣就是不忠不孝之人,這就等於自絕於濟南,這看似最簡陋的防禦,其實就是最強防禦。

果不其然,朱棣看到了朱元璋的畫像後,立即停手了,他憤怒地指責鐵鉉是個老狐狸、老賊,朱元璋也好,朱棣也好,他們父子二人最厭惡別人“看穿”他們,所以經此事件後,朱棣再次立下必殺鐵鉉的決心。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第6張

而鐵鉉以這種低成本的方式守城,在城裏有迅速組建守城軍並且練軍,在對峙期間,鐵鉉的新兵已經練好了,而朱棣沒有補充,士兵們越來越疲憊,反而還被鐵鉉“反攻”了,朱棣眼看情況不妙,便請教黑衣宰相姚廣孝,權衡之下,姚廣孝這位當世最高智慧者都決定先避開鐵鉉的鋒芒,朱棣雖然不甘,但也只能撤軍。

打跑了朱棣,這讓鐵鉉的名聲大噪,建文帝才知道這世上還有這樣的牛人,耿炳文、李景隆之流比起鐵鉉的表現簡直不值一提,所以建文帝立即升鐵鉉爲山東布政使,全權掌握山東的兵權和政權,除此之外,還讓鐵鉉擔任兵部尚書,漸漸地以鐵鉉爲重。

隨着朱棣收兵繞道,鐵鉉開始收復山東的失地,朱棣在山東的勢力範圍差點被鐵鉉全部端掉,而面對鐵鉉,朱棣絲毫沒有決戰的決心,只能從江蘇往南直插南京,在朱棣看來,建文帝比起鐵鉉還好對付,所以要說在正面戰場上誰曾讓朱棣最難堪,莫過於鐵鉉了。

而從鐵鉉保衛濟南的戰術也能看出,鐵鉉對人心的洞悉十分到位,這恰好是朱棣所忌憚的。

建文帝拉胯,鐵鉉無奈下線。

鐵鉉守住了山東,是大明的功臣,可臣子給力,皇帝拉胯怎麼辦?

建文帝表示:我很爲難。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第7張

朱棣繞道南下直取南京,這是一種很冒險的行爲,因爲只要給予鐵鉉足夠的時間,北京的大本營被鐵鉉端掉都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而即便如此朱棣都還是要南下,都是因爲他要挑“軟柿子”捏,建文自以爲是,挑朱棣這個硬柿子捏,但朱棣卻很穩,挑軟的捏。

這也說明了,在朱棣心中,攻打建文的難度比拿下鐵鉉更小,這個鐵鉉“詭計多端”,朱棣未必就能鬥到最後。

而事實也是如此,朱棣一路南下,從山東的東阿一直到江蘇的沛縣、徐州等地打向南京,雖然一路上也有坎坷,但都是化險爲夷的妙聚,反觀建文帝,他掌握着絕對的人數,竟然是一步錯步步錯,被朱棣步步緊逼到眼前,等朱棣兵臨城下時,他所信賴的李景隆都偷偷叛變了。

李景隆叛變,南京金川門洞開,朱棣毫不費力進入了南京城,拉胯的建文帝終於結束了數年的削藩之戰,一把火點燃了皇宮後便不知去向,而朱棣拿下南京,成爲新主,自此就可以調集力量來對付鐵鉉了。

當朱棣成爲皇帝時,鐵鉉的某些手段就不管用了,就這樣,鐵鉉被朱棣一步步蠶食,最終也是在淮南地區被朱棣俘獲,抓住了鐵鉉後,朱棣第一時間就要殺掉鐵鉉,原因也很簡單,這個鐵鉉是個徹頭徹尾的危險人物,他對朱棣登基的威脅太大了。

鐵鉉堅守濟南,爲何會被朱棣殘忍殺害? 第8張

鐵鉉被殺後,鐵家也受到了牽連,鐵鉉的兒子充軍的充軍,當官奴的當官奴,至於妻女,則都是淪爲官妓,未來活在卑微的社會陰暗面中,要說朱棣對鐵鉉的報復,那是絲毫不亞於對方孝孺的處置。

可朱棣即便如此對待鐵鉉,在登基之後,也經常對大臣提起鐵鉉這個“錚錚鐵骨”的忠臣,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爲朱棣明白忠臣是每一個王朝、皇帝最需要的存在,而他痛恨鐵鉉卻又推崇鐵鉉,這矛盾的根源在於他自己就是造反登基的罷了。

其實鐵鉉在自己人生的最後一刻,是可以預想到頗感無奈的,他沒想到建文如此“拉胯”,被朱棣這麼快擊敗了,建文帝一輸,鐵鉉在山東做的絕大部分努力都失效了,所以鐵鉉這個人物是遺憾的,假如他跟着一個有能耐的皇帝,未來的前途必然不止如此。

可惜一切沒有如果,鐵鉉陪着建文朝的命運,一同埋入了歷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