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治在完成掌權之後對唐朝做出了什麼貢獻?

李治在完成掌權之後對唐朝做出了什麼貢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唐朝的第三位皇帝。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作爲唐朝歷史上的第三位皇帝,李治往往是一個很容易讓人忽略的存在。李治在位34年,上接李世民時代,下武則天時代。和這兩位相比,李治難免就顯得有些黯然失色。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梳理李治的在位經歷,我們就不難發現,李治確實有封禪的資格!

公元649年,隨着李世民去世,李治正式登基。這一年,李治僅僅只有二十二歲。不過,如果要梳理李治的執政成績的話,我們其實得往後再推幾年,從公元655年開始說。

因爲在李治登基之初的這六年裏,他基本上什麼政績都沒有。在這六年裏,李治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爭權。

李治在完成掌權之後對唐朝做出了什麼貢獻?

李治爭權這件事,說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李世民去世之前,給李治留下了一套完整的領導班子。但是李治登基之後卻發現,自己完全指揮不動這些貞觀老臣,反倒有被架空的風險。雖說這些老臣也是爲了國家好,也在兢兢業業的工作。但作爲皇帝,還是需要把權力抓在自己手裏才行。

所以這六年時間當中,李治一直在爭奪權力。最終,到了永徽六年,隨着一場‘廢王立武’事件的發生,李治不顧老臣們的反對,強行立武則天爲皇后,終於沉重打擊了老臣們的權威,徹底掌握了皇權。

直到這時,李治纔開始獨掌大權,得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當然,要說在這六年裏,李治什麼也沒做,倒也有些偏頗。在這六年裏,北方被揍趴下的突厥,趁着李世民去世,死灰復燃。所以在李治登基的第一年裏,唐軍去了一趟漠北,又揍了一次突厥餘部,還活捉了突厥可汗。

但是除此之外,接下來的幾年裏,唐朝所有對外戰爭,基本上就都停止了。

停止對外戰爭,這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當時正是老臣黨掌權,如果對外在打了勝仗,老臣黨的功勞將會更大,將來更不好除掉。就算爲了自己的皇權,李治也必須暫停對外戰爭,與民休養。

而在戰爭之外,在爲政舉措方面,李治其實也做了一些事情。比如,爲了對付老臣黨,李治開始大範圍提拔寒門官員,以及那些被老臣黨壓制的官員。再加上李治確實有識人之明,所以也任用了不少賢臣。

國家不對外發動戰爭,百姓的負擔就降低了許多,國力開始恢復。當年李世民在位的時候,沒少對外發動戰爭,對老百姓也產生了很大的壓迫。而李治的這種休養生息政策,同樣也緩和了唐朝內部的階級矛盾。

另外,在老臣黨的幫助下,李治還下令編撰了《唐律疏議》。簡單來說,就是將唐朝的法律條文詳細化,讓各地官員和百姓,做到有法可依。這在中國法制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同時也讓唐朝的社會環境,變得更加法制化。

李治登基之初的六年裏,大致就是如此。

直到公元655年,隨着李治開始全面掌權,李治終於開始大刀闊斧地工作起來,重新啓動了巨大的國家機器。

因爲李治他爹李世民,在位期間實在是太猛,打得周圍所有鄰居,都擡不起頭來。所以李治登基之初,唐朝的幾個鄰居也沒敢趁機入侵唐朝腹地,最多也就敢叛唐自立而已。如今李治重新啓動國家機器,自然要收拾這些不老實的敵人了。因爲李世民在位期間,已經徹底打垮了唐朝正北方的東突厥。所以李治此時的敵人,就只剩下了東北的高句麗,以及西域的西突厥。

首先是高句麗,公元655年,在李治剛剛取得一些優勢,還沒有正式立武則天爲皇后的時候,東北就傳來了急報。高句麗進犯唐朝屬國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救。

在朝鮮半島上,當時一共有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這其中,百濟和新羅較弱,國土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韓國一帶。而高句麗實力較強,除了佔據今天的朝鮮地區外,還佔據了吉林、遼寧等地。三國之中,新羅因爲實力最弱,所以一直死死保住唐朝大腿。而百濟國,則是和高句麗走得較近。

早在貞觀十七年的時候,李世民就已經親自帶兵,去打過一次高句麗。那次戰爭當中,唐軍雖然取得了很大的勝果,但最後卻因爲天氣寒冷,不得不撤軍。

戰後,李世民和一衆唐軍將領,也做出了反思。最後,唐朝軍方得出結論:高句麗是一個農耕型政權,和以往對付過的突厥、吐谷渾都不一樣。想要對付這種農耕型政權,不可能一戰滅國。只能先不斷削弱,等到國力衰弱到一定程度之後,才能一戰功成。

在唐朝修改了戰略之後,此後的三年裏,幾乎每年唐朝都會對高句麗,按時發動襲擾戰。但是,幾年之後,隨着李世民身體越來越差,唐朝進入了新老交替的時代。李治上位後,前幾年又忙着奪權。所以在這十年當中,唐朝對高句麗的襲擾,基本上完全停滯了。

在這十年當中,高句麗也徹底恢復了過來。所以到了永徽六年的時候,高句麗纔會聯合百濟,企圖滅了新羅,徹底統一整個朝鮮半島。

收到百濟的求救信之後,李治很清楚,如果放任高句麗崛起,勢必會成爲唐朝的心腹大患。再加上這一年,李治已經開始全面掌權,所以唐朝對高句麗的戰事,也開始重啓。

不過,雖然重啓了戰事,但唐朝當時還是延續了李世民的戰略。先以襲擾爲主,積小勝爲大勝。此後的幾年裏,唐軍每年都會進攻高句麗,每次不求重創,只求襲擾。

李治在完成掌權之後對唐朝做出了什麼貢獻? 第2張

在襲擾高句麗的同時,唐朝對西突厥的戰事,也重新開始。

西突厥這邊,情況和高句麗那邊又不太一樣。突厥本就是一個遊牧政權,從隋朝的時候開始,就一直被中原王朝持續打擊,後來分裂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這其中,東突厥在貞觀年間就已經被滅了,而西突厥則是盤踞在中亞那邊,因爲距離較遠,暫時還存在。但隨着唐朝的勢力範圍,擴張到了西域,雙方也就開始有了實際衝突。

不過,在貞觀年間,西突厥因爲內部內亂,已經有一部分人投降了唐朝。而隨着李世民去世,西突厥這邊,也開始不安分起來了。

沒說的,該揍就得揍。

公元655年,隨着李治派程咬金征討西突厥,唐朝對西突厥的戰事,也再次開始。

公元657年,唐軍將領蘇定方,遠征西域,一戰打掉了西突厥主力,西突厥政權就此滅亡。此後,唐朝重新控制了西域,西邊的隱患就此被解決。

在解決西突厥的這一年,李治還幹了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遷都洛陽。

李治遷都洛陽,同樣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爲傳統關隴士族集團,是以長安爲核心。之前隋唐幾代皇帝,都是以長安爲首都,難免就要受到關隴集團的掣肘。如今李治好不容易掌權,自然要削弱關隴集團的權力。遷都一事,其實也是爲了這個目的。李治遷都洛陽之後,關隴集團的地位進一步下降,這也爲唐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等到李治遷都結束,蘇定方也結束了西邊的戰事,率大軍返回。這個時候,李治終於可以全力對付高句麗了。

此後的兩年裏,唐朝一方面稍作休息,一方面依然在持續對高句麗進行襲擾戰。到了公元660年,進攻連續幾年的襲擾之後,高句麗的國力,已經十分衰弱。此後,李治開始全力剪除高句麗的羽翼。經過近一年的戰鬥後,唐軍大將蘇定方,一戰滅了百濟。百濟被滅之後,唐軍便得以徹底立足於朝鮮半島南部,開闢了第二戰場。高句麗的滅亡,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了。

滅了百濟之後,蘇定方繼續揮師進攻,一度包圍了平壤,差點就直接滅了高句麗。但因爲此時北方的鐵勒再次發動叛亂,再加上天氣入冬,蘇定方不得不暫時撤軍。這一戰,唐軍雖然沒能直接滅掉高句麗,卻也沉重地打擊了高句麗的國力,滅國已是近在眼前。

蘇定方撤軍之後,因爲補給原因,唐軍主力暫時撤回了唐朝本土。此後,公元663年,已經被滅國的百濟,再次死灰復燃,組織起一支強大的復國軍。恰在此時,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來摻和了一腳。

當時日本剛剛經歷過大化改新,已經全面進入到了封建時代。此時的日本,既是爲了借戰爭消除內部矛盾,同時也是爲了向外擴張,所以當時的日本天皇,舉傾國之力,派兵入朝參戰,與死灰復燃的百濟,聯手進攻唐軍。

結果,雙方在白江口一戰當中,大戰了一場。最終,唐軍大將劉仁軌,率領唐軍大獲全勝。重創日本主力,此後更是徹底滅了百濟的復國餘部。經此一戰後,日本被徹底打怕。此後上千年裏,都沒敢再對中原生出任何覬覦之心。日本下一次敢和中國交手,已經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事情了。

經過近十年的戰鬥後,唐軍不但徹底解決了西域問題,同時也徹底打殘了高句麗。雖然還沒滅掉高句麗,但滅亡高句麗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東北方向的禍患,也已經徹底解除了。

到了這個時候,放眼唐朝周圍,所有的敵人都已經被打服了。北方的東突厥被滅了,西北的吐谷渾和西突厥也被打服了,西域也都在安西都護府的控制之下。高原上的吐蕃,雖然開始崛起,但對唐朝仍是極爲恭敬的。東邊的高句麗被打殘了(三年之後被徹底滅掉)。大海對岸的日本,也被打怕了。就連南方的南詔之類的小國,也都開始紛紛依附於大唐,不敢有任何不敬。

李治在完成掌權之後對唐朝做出了什麼貢獻? 第3張

到了這個時候,唐朝在周圍其實已經找不出敵人了。如果非想找強敵的話,恐怕得跨越整個西域,到阿拉伯半島乃至更遠的地方,才能找到敵人了。

至此,唐朝已是無敵於天下,版圖達到了頂點。甚至放眼當時整個世界範圍,李治此時所治理的唐朝,都是當之無愧的絕對霸主,沒有之一。

除了軍事領域外,在文治方面,李治亦是取得了空前的成績。此時的李治,不但擺脫了關隴集團的束縛,達成了之前隋唐四代皇帝,都沒能做到的成績。而且,李治還延續了科舉制,大範圍提拔寒門子弟。在李治的強化下,科舉制開始徹底站住了腳,成了此後中國上千年考覈人才的標準。

與此同時,隨着科舉制的發展,唐朝的詩歌文化,也開始蓬勃發展。因爲之前數十年的穩定,唐朝本土內部少有戰事,國家經濟也在飛速發展,徹底擺脫了隋末戰亂的影響,開始逐漸走向巔峯。

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李治此時的成就,都已是堪稱前無古人。就算當年的秦始皇和漢武帝,若論國土面積、國防安全以及國家經濟情況,其實也都比不上此時的李治。雖然李治的成就,是建立在之前李家兩代人的努力之上。但這個成績,仍是空前的。

公元665年,十月,李治正式封禪泰山。隨同李治一起參加封禪大典的,還有唐朝的文武百官,以及唐朝周圍所有國家的使臣或者酋長。

這次封禪,是真正的萬國來朝。

那一日,李治帶着文武百官,舉行了盛大的祭天儀式。作爲皇后的武則天,就在他身旁,見證了這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