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嗎?爲何對於他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面?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嗎?爲何對於他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電視劇《大秦賦》播出後,關於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迅速成爲熱議的焦點,其實關於秦始皇施政是不是“暴政”,要分兩方面來看。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由於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的一系列新政,以及秦國法家思想下的高壓統治,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秦始皇的施政顯然是“暴政”無疑,但對於後世之人而言,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卻顯然具有極大的先進性,因而近現代以來對於秦始皇的評價開始逐漸趨於正面。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嗎?爲何對於他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面?

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秦始皇的施政乃是暴政無疑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徹底摒棄了周朝分封制下的一系列政策,開始全面推行中央集權統治,並迅速將已經在秦國取得成功的政策推向全國,其實這些政策革新本身並無問題,可問題就出在了秦始皇施政的過程。

1、大面積的政策革新超出了百姓承受能力。爲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不僅全面推行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而且對於文字、度量衡、車軌、貨幣等進行了全面統一。然而,這些包含了百姓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政策,無疑從根本上打破了六國百姓數百年的生活習慣,百姓的舊有生活秩序完全被打破,這顯然超出了百姓們的接受能力,即使這些政策有利於國家統一,但百姓們卻根本接受不了,因而在民間造成了極大的恐慌。這也是秦朝新政施行以來,全國各地叛亂現象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2、“世卿世祿制”全面廢除六國貴族難以接受。雖然自春秋戰國以來,“世卿世祿制”便已經逐漸崩潰,但由於當時中原各國變法並不徹底,六國貴族仍然保留有一定封地、財權和兵權,然而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隨着全面推行郡縣制,等於從制度層面徹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六國貴族後裔將就此喪失封地,被與其他百姓一起編入戶籍、淪爲平民,需要自食其力、耕田種地,對於六國貴族來說,這顯然令他們難以接受。而當時秦朝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員,最低也就到縣一級,縣以下屬官仍然多以當地聲望卓著者擔任,其中不乏六國貴族後裔,這些人雖然特權不再,但仍然擁有一定影響力,這點從劉邦所在的豐沛就不難看出,如此可想而知秦朝制度推行的難度。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嗎?爲何對於他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面? 第2張

3、法家思想下的高壓統治與民間積聚的怨氣。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便始終堅持法家治國思想,而其核心便是“法網嚴密、高效執行”,即以嚴格的獎懲制度來確保朝廷政策推行,秦國統一天下之後,隨着“秦法”的大規模推行,這一思想得以沿用。前文說過,由於民間的恐慌和六國貴族的牴觸,秦朝政策推行難度極大,然而朝廷卻並不考慮其中因果,在法家治國思想下,他們只懂得以嚴格的獎懲來確保制度的推行。然而,秦法之所以在秦國能取得成功,與秦國特殊的思想文化和社會制度是分不開的,但這卻並不適用於長期享受先進文化思想的中原各國。結果,一方面是民間不斷積累的怨氣,另一方面則是朝廷毫不妥協的持續高壓,秦政於是在百姓眼中,自然也就變成了“暴政”。

4、士子階層因喪失入仕之路而對朝廷不滿。隨着春秋戰國以來“世卿世祿制”的崩潰,列國君主開始大量吸收士子入朝爲官,但由於當時並沒有官員選拔機制,士子入仕仍以“遊說”爲主。然而,由於秦朝統一天下後推行法家治國思想,秦始皇派往各地的官員主要爲熟悉《秦律》者,結果導致各學派列國士子的入仕之路就此斷絕。雖然秦始皇爲此創立了“博士”職位,以列國士子充任,但這些僅有議政權,而沒有施政權的職位,顯然無法平息士子階層的怒火。由於秦文化與中原各國文化的巨大差異,列國士子本就對秦國在思想上保有優越感,對秦文化極爲鄙夷,如今再加上入仕之路的斷絕,他們豈能不對秦國的統治生怨,進而引發了此後的“焚詩書”事件,結果導致朝廷與士子階層徹底決裂。而在那個讀書人相對較少的年代,士子階層無疑擁有着引導輿論的能力。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嗎?爲何對於他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面? 第3張

5、秦始皇時期基建工程太多百姓痛苦不堪。爲了維護秦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穩定,秦始皇在大肆革新的同時,又開啓了諸多大型工程,例如大咸陽宮、驪山大墓、長城、靈渠、秦直道、西南棧道等,同時又接連向百越和匈奴用兵。從近現代出土的雲夢秦簡來看,雖然秦朝的《徭律》和《戍律》相對較爲合理,但由於那個時代生產運輸手段相對落後,而全國人口又不是太多,同時期開啓如此多的大型工程和戰爭,無疑加重了每個百姓的服役時間,每年接受徵發那是常有的事。其實,這也並非秦始皇不體恤百姓,而是源於秦國固有的統治思想作祟,對於秦國百姓而言,頻繁的勞役他們早已適應,但對於六國百姓而言,他們何嘗經歷過這些,一時間想要讓他們適應,恐怕並不容易。

如上所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從政策本身而言似乎並無問題,但在施政過程中,由於中原列國與秦國的巨大差異,導致六國百姓難以接受進而心生怨恨,再加上秦始皇時期的大規模基建工程,以及六國後裔和士子階層的推波助瀾,秦政於是便變成了暴政。

如果從後世角度來看,秦始皇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

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或許殘暴,但從後世角度來看,秦始皇卻是個終結了舊時代,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偉大君主,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對後世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這是其獲得正面評價的關鍵。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嗎?爲何對於他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面? 第4張

1、從封建統治階段進入帝國統治階段。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徹底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中央集權統治,將天下分爲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八郡),郡下設縣,其中各郡、各縣官員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免,如此一來便使得君主的權力直接深入到了秦國各地,權力向皇帝高度集中。秦始皇的這種集權統治模式,可以說讓分封制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使得中國就此從封建統治階段開始進入帝國統治階段,並就此延續長達兩千餘年,一直持續到了清朝末期,而秦國的“郡縣”兩級行政區劃,直到明清時期才真正被多級製取代。

2、打破文化壁壘推進了思想文化融合。歷經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和戰爭,東周名義上還是個統一的國家,但實際上早已是四分五裂,尤其是文化思想方面,不僅各國截然不同,且已經形成了極爲深厚的文化壁壘。秦始皇在嘗試文化融合失敗後,最終選擇了更爲直接的“焚書”,雖然此舉過於粗暴,但也就此打破了各國間的文化壁壘,爲漢朝以後文化思想的統一打下了基礎,而這則是形成統一民族觀念和大一統思想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國得以源遠流長的文化基礎。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嗎?爲何對於他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面? 第5張

3、三公九卿制度影響了後世官僚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雖然由於沒有配套的官員選拔機制,再加上秦國法家治國思想的影響,導致引起了士子階層的不滿,但“三公九卿制”對於後世的官僚制度影響卻極爲深遠,無論是漢朝對該制度的繼承,還是隋唐以後的三省六部制,其實都是以三公九卿製爲藍本發展和改革而來的,其背後均能找到三公九卿制的影子。

4、土地私有制與自耕農經濟的建立。春秋戰國時期,隨着生產力的持續提高,曾經的井田制已經逐漸走向崩潰,但山東六國由於變法並不徹底,導致土地仍然普遍掌握在卿大夫手中。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秦始皇下令開始在秦國全面推行“黔首自實田”制度,全面廢除井田制等各種土地制度,標誌着土地私有化制度的全面確立,自耕農經濟就此建立,該制度同樣影響了秦朝以後的兩千餘年,歷代王朝皆對該制度進行了繼承。

5、貴族統治被精英統治時代所取代。如前文所述,由於春秋戰國以來各國變法並不徹底,“世卿世祿制度”仍然得以一定程度延續,直到秦始皇時期才全面廢除了貴族特權,就此讓貴族統治成爲過去式。而自秦朝推行“二十等爵位制”,百姓們必須依靠功勞來取得爵位,這不僅給百姓們提供了一條晉升之路,而且也使得舊有的階層固化被一定程度打破,從而使得貴族統治開始逐漸被精英統治所取代,雖然這個過程相當漫長,直到“科舉制”全面推行後纔算真正完成。與此同時,秦朝的“二十等爵位制”,對於後世的爵位制度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嗎?爲何對於他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面? 第6張

6、中原王朝開始走出黃河、長江流域。作爲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的兩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南征百越之戰歷時長達五年(前219年至前214年),在付出了多達三十多萬軍隊的代價之後,將東甌、閩越和嶺南土地全部納入治下,並設立閩中、南海、桂林、象郡等郡。而北征匈奴之戰,則以蒙恬率軍擊退南下之匈奴,收復河南之地(河套地區),設立九原郡,並鼓勵、遷徙民衆移居邊地。兩戰之後,使得中原王朝的統治區域真正走出了黃河、長江流域,嶺南和河套地區自此之後開始成爲中原王朝的固有領土。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嗎?爲何對於他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面? 第7張

以上種種,纔是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真正貢獻,他所開創的一系列制度,可以說對後世王朝,甚至對我國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纔是近現代以來,秦始皇評價逐漸正面化的原因。

綜上所述,對於秦朝百姓而言,秦始皇的制度或許殘暴,但對於一個後世者而言,以秦朝百姓的視角來分析秦始皇,固然有一定可取之處,但卻過於片面。畢竟,對於我們這個延續了數千年的國家而言,秦始皇的歷史貢獻,同樣不可磨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