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間印象 > 科學探索 > 世界級恐龍足跡羣被發現:新物種名贈作家劉慈欣

世界級恐龍足跡羣被發現:新物種名贈作家劉慈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浪科技訊 5月10日消息,今天,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瑞士巴塞爾自然歷史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等機構組成的恐龍足跡聯合研究團隊宣稱,他們在古藺縣桂花鄉石廟溝地域發現了大面積的恐龍足跡羣落,這對研究早白堊世恐龍的分佈、演化、行爲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古生物學意義。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期刊《白堊紀研究》之上,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這批足跡最早由發現於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工作人員徐挺發現於2014年11月,按照考察隊事先寄來的鑑定資料,徐挺按圖索驥,終於在野外發現了更多的足跡。“此前一直有老鄉告訴我,他們那裏有仙人足跡”,徐挺將這組照片通過網絡發送給古生物學專家後,專家興奮不已,這些仙人足跡其實是世界上非常罕見的馳龍類足跡。

這些仙人足跡拉開了石廟溝恐龍足跡羣研究的序幕。“石廟溝的足跡非常與衆不同,極具多樣性,除了周遭常見的蜥腳類,鳥腳類,三趾型獸腳類足跡之外,還有罕見的馳龍類足跡和翼龍類足跡,這表明在早白堊世時期,此地的恐龍非常繁榮。”領銜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博士對記者介紹道。

石廟溝恐龍足跡深藏在該鄉的原始森林內,平時被苔蘚灌草等植被覆蓋,能夠發現實屬不易。目前初步統計的足跡分佈在15塊大型落巖上,分佈於約105米的範圍內。清理足跡表面後,考察隊對它們進行了編號、拍照和測量。經初步統計,這些巖板至少包括了組成30道行跡的132個足跡。

世界級恐龍足跡羣被發現:新物種名贈作家劉慈欣

“其中一道植食性蜥腳類足跡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瑞士巴塞爾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丹尼爾?馬蒂(Daniel Marty)告訴記者,“這隻留下足跡的恐龍很可能受傷了,它的左前肢可能帶傷、甚至部分截斷,因此沒有接觸地面,並迫使右前肢在行進中更加靠近行跡中線,以便保持三足平衡。”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確鑿的足跡古病理學證據,邢立達博士介紹說,而經過計算得出的行走速度表明這隻生病的恐龍可能已經習慣了這種身體狀況,還能保持基本的行走速度。

考察隊還在石廟溝發現了一種全新的鳥腳類足跡,“它看上去非常特別,也非常萌,就像一個小貓小狗的足跡”,邢立達展示着手中的模型,只見這個足跡長約30釐米,分成四個部分,由三個趾和一個胖胖的腳跟組成,“足跡很顯然屬於鳥腳類恐龍留下,雙變量分析表明,其形態與卡利爾足跡非常相似,但又具有鳥腳龍足跡的特徵,所以我們將其鑑定爲一個新的遺蹟種。”

考察隊的專家們將這個新物種的種名贈予了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的獲得者劉慈欣,起名爲“劉慈欣卡利爾足跡”,以感謝劉慈欣對促進公衆科學興趣的巨大貢獻。“大劉”欣然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對這個榮譽感到非常高興,並表示自己對恐龍學一直有濃厚的興趣,他告訴記者:“古藺的恐龍遺蹟穿越漫長的時間保存到今天,並被古生物學家發現,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科幻色彩的奇蹟,這個遺蹟把我們帶回億萬年前的世界,讓人浮想聯翩,作爲一名科幻作家,很高興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個遺蹟,並感謝這個贈與。希望遺蹟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研究,爲我們提示更多遠古地球生命的奧祕。”

2014年迄今,古藺桂花鄉已發現三個大型足跡點,分別位於石鳳窩,石廟溝和桂花河畔。這三個足跡點彼此相距都約3公里,呈三角狀分佈。這些化石點發現了豐富的恐龍足跡動物羣。其中石鳳窩擁有東亞最長的獸腳類恐龍行跡,石廟溝有足跡古病理學和鳥腳類恐龍足跡新種,桂花河畔足跡點則有着亞洲最大恐爪龍類足跡。

“然而,目前這些足跡點完全處於‘裸奔’狀態,也就是說還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邢立達等學者對此表示非常憂慮,“這批足跡不但在四川,就算在中國,來自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在一個鄉之間,就可以看到整個四川盆地億年前的動物羣縮影,這些珍貴的記錄不容有失!我們考察隊各國的科學家再次強烈呼籲國土部門儘快保護這些自然的遺產。”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