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間印象 > 科學探索 > 白眉鵐:體長13 15釐米,其特徵及生活習性介紹

白眉鵐:體長13 15釐米,其特徵及生活習性介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眉鵐有怎樣的特徵及生活習性?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眉鵐,拉丁文名是Emberiza tristrami,又名白三道兒、五道眉、小白眉,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鵐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Tristram's Bunting,命名人爲Swinhoe,命名時間是1870年。

白眉鵐:體長13 15釐米,其特徵及生活習性介紹

白眉鵐雄鳥春羽整個頭黑色,頭頂中央有一顯著的白色中央冠紋,眉紋白色長而顯著,從嘴基直到頸側,顎紋亦爲白色長而寬闊並延伸至頸側,後頸沾慄紅色。背、肩慄褐色有時沾橄欖灰色、具顯著的黑色中央紋,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慄紅色,有的具灰白色羽緣;翅上小覆羽灰色或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具皮黃色或沙皮黃色羽緣,有的尖端棕白色或白色;飛羽褐色或黑褐色,外側飛羽具窄的白色羽緣,內側飛羽具紅褐色或慄紅色羽緣。尾羽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具寬的慄紅色或慄褐色羽緣,最外側兩對尾羽具長的楔狀白斑。頦、喉黑色,下喉有一白斑,胸和兩脅棕褐色或鏽褐色、具深栗色或暗色縱紋,其餘下體白色。冬羽頭上白帶沾皮黃色或棕色,頦、喉具寬的皮黃色或淡褐色尖端,使頦、喉部黑色常被掩蓋。上體慄黃色羽緣亦較顯著。

雌鳥和雄鳥基本相似,但頭部黑色轉爲褐黑色或深褐色,中央冠紋、眉紋和頰紋多爲污白色有時微沾黃褐色或棕色,頰紋下有黑色點斑組成的黑色顎紋,眼先、眼周皮黃色、耳羽 棕褐色或紅褐色。頦、喉白色微沾黃褐色,喉側具暗褐色條紋,下喉、胸和兩脅較雄鳥淡、 呈鏽褐色或淡栗色,具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其餘似雄鳥。幼鳥和雌鳥相似,但較暗較褐。喉、胸、兩脅具顯著的暗色縱紋。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褐色或角褐色,下嘴基部肉色或肉黃色,腳肉色。

此物種棲息於海拔700-1100米的低山針闊葉混交林、針林、林緣次生林、林間空地、溪流沿岸森林,尤以林下植物發達的針闊葉混交林中較常,不喜歡無林的開闊地帶,尤喜在山溪溝谷、林緣、林間空地和林下灌叢或草叢活動。在遷徙途中或在越冬地也仍與針葉林聯繫密切,很少到農田。

白眉鵐單個或成對活動,僅在遷徙時集結成小羣而從不集成大羣;家族羣時期也很短。性寂靜而怯疑,一見有人走過時立刻起飛隱藏於較遠的樹間或草下。飛翔頗快而成直線。平常很少鳴叫。繁殖期發出強烈鳴唱,尤以5月末6月初的鳴唱達到高峯;雄鳥於日出前到上午9—10時一直鳴叫不止。鳴叫時多在巢的周圍林下層側枝上,伸頸仰頭,音似“zi—da—da—zi”。雌鳥僅發出呼喚聲或驚叫聲。白眉鵐在樹上也在地面活動,尤喜在風倒木處尋食。此鳥初到時和秋後的食物多半爲動物質,小部分爲草子和漿果;夏季差不多全是昆蟲和昆蟲幼蟲,有的還有少數蠕蟲和蜘株,但喂雛的食物絕大多數是鱗翅目幼蟲,偶爾有蟎類和漿果。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善隱蔽,整天多數時候都躲藏在林下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和覓食,很少暴露在外,如遇驚擾,或在灌叢間低飛逃竄,或飛到附近樹上,注視一會再飛走,飛行快而直。

白眉鵐:體長13 15釐米,其特徵及生活習性介紹 第2張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爲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該物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3.1——低危。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