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間印象 > 歷史劇 > 《最美逆行者》爲何被罵?和《花木蘭》的“毛病”一樣

《最美逆行者》爲何被罵?和《花木蘭》的“毛病”一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微博熱議《最美逆行者》“詆譭女性”真的不虧,我看了兩集以後連夜肝稿出來打拳。

作爲一部由國家廣電總局組織指導、央媽出品、耗資巨大進行實景拍攝、記錄武漢抗疫的“任務劇”,我真的很難想象它會在編劇、導演、演員各個維度爛成這樣,豆瓣評分跌破1星。

爲了自保,豆瓣不得不關閉了它的評分和評論入口。

回頭看一看《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這真的是爲逆行者護航到底啊。

好不容易走出國門的中國抗疫故事,還被《紐約時報》在官推上一頓嘲諷:

退役老兵拒絕接受治療是爲了“給國家節省醫療資源”,發燒咳嗽的奶奶隱瞞病情就是“不想給兒子拖後腿”。

單位組織抗疫小分隊,女性以“照顧家人”爲由不願參加;主動請戰的抗疫英雄最好的結局是“和老公復婚”。

似乎只要女人還想做女人,她的獨立地位就會在她身上引起自卑情結;反過來,她的女性特點也使她懷疑自己的職業機會。

《最美逆行者》爲何被罵?和《花木蘭》的“毛病”一樣

△這裏的媽就是主動報名的女司機,最後的“嘉獎”是和前夫復婚

別急着生氣,還有更迷幻的:你能想象春節前,抗疫一線的醫院裏空空蕩蕩嗎……

牀位是空的,走廊沒有人,醫護人員就只有主配角那麼幾個。

病毒的極速擴散、疫情的險峻,是靠一條條政策新聞播報的畫外音串聯的。觀衆幾乎得 全程腦補、強迫自己回憶當時的武漢到底是個什麼氛圍。

等到我們需要依靠影像瞭解過去的時候,央視出品的《最美逆行者》絕不只是一部電視劇。

所有參與過抗疫的女性要求自己平等地被看見,哪怕是作爲羣體;真實發生在武漢和華夏大地上的悲痛與堅毅,也不會因某寸頭小生的一個微笑就被掩蓋過去。

關於性別的不平等表達:女性的力量不在於「她像個男人」

陳數飾演的女軍官肖寧,和其他女性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她結束休假、把孩子和剛做完開顱手術的父親丟在北京,主動請戰到一線。

絕大多數鏡頭裏,肖寧無需展示女性的特質與力量。她沒有惶恐、慌亂、不安和想家的時刻,像個冰冷的AI一樣戰鬥。

即便如此,在醫護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她那曾一起抗擊埃博拉的戰友還是說:你一女同志,在旁邊配合就好了。

肖寧說的是:我們是戰友,你還信不過我嗎?

並沒有迴應性別質疑,而是試圖 像男人一樣用力氣來證明“我可以”。

△解放軍軍醫肖寧與華院長(也是曾經的戰友)的對話

最爲經典的還是那段 “咱們報名的都是男同志,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個?”

背景是武漢交通公司在春節休假前召開緊急會議,需要組織春節緊急運輸小隊。大多數在崗職工已經休了假、準備回家過年。

這裏導演的鏡頭語言很“有趣”——

任務傳達後,一位男司機立馬起身說了句:“黨員同志帶頭。”

辦公室內的男人們紛紛起立,爭相簽字。

會議室內僅有的四五位女司機則低頭沉默,被點名要求參加的“徐大姐”不願參加理由是“要回家過年”。

唯一站出來主動請纓的李文麗,還被其他姐妹拉住 “你湊什麼熱鬧啊。”

《最美逆行者》爲何被罵?和《花木蘭》的“毛病”一樣 第2張

三八婦女節當天,新華社發文《婦女節,感恩抗疫一線的女性醫護人員》。

文章指出:衆多女性醫護人員參與到救援一線,在抗疫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支援武漢抗疫的上海醫生中,超過50%爲女性,護士中的女性比例更是超過90%。

《最美逆行者》在前兩集中重點描寫了主動請戰的解放軍軍醫肖寧、累到睡在方向盤上的公交車司機李文麗、得了漸凍症還堅守一線的華院長。

前兩者都是女性角色,能看出導演和編劇並沒有刻意掩蓋女性爲抗疫做出的貢獻,或者說承認女性對抗疫做出了貢獻,但在眼神、肢體、語言等符號的使用上,極力凸顯男權社會的論調——

能戴上軍功章的女人,和男人一樣冷靜、有力量、舍小家顧大家。

讓我立志成爲獨立女性的不是思文、也不是波伏娃和李銀河,而是動漫版裏的花木蘭—— 她登頂,是因爲能打破框架,不沉迷於陽剛之思維,不單純追求力量。

在真人版電影中,木蘭需要提兩桶水登上山頂。她有任何技巧嗎?沒有,她調動了自己的玄幻之氣,就這麼直接上去了。

真人版《花木蘭》和《最美的逆行者》都在極力宣揚一種男性至上的價值觀: 女人想要成功,就得像男子漢一樣。

木蘭和肖寧作爲女性的經歷並不重要,甚至可以說:her gender is a obstacle.

木蘭這樣解釋自己拯救皇帝的動機:“And it is my duty to fight for the kingdom, and protect the emperor.”

她辛苦鬥爭,是爲了維持封建父權社會;她回到家裏,因天資聰穎被賜劍封官。而她的妹妹還是以“嫁給一個可愛的男人”爲目標而活着。

真人版電影裏的花木蘭改變了什麼?

她不挑戰父權,甚至勸挑戰父權的人“走正道”;她所有的付出,並非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給家族帶來榮耀。

我不猜測這樣的劇是怎麼過的審, 只知道那些捨不得換姨媽巾的女性、被口罩勒壞了臉的女性、爲救援而剃光了頭髮的女性……時間都會記得,郭靖宇卻忘了。我以爲《娘道》已經讓他被錘夠了,看來還是沒有。

意向符號使用過密,不接地氣,沒有串聯武漢和全國抗疫的節奏感

看《最美逆行者》和看真人版《花木蘭》還有一個共通的感覺: 您這說的是中文嗎?

極度不接地氣的語言,是無法讓觀衆共情的,哪怕我們都知道它是一部正劇。

中國在面對這場浩劫時,由於天災+人禍,各項防控措施不是一步到位,整個城市的運轉也不是一開始就井然有序。

但對比其他醫療體系更完善的發達國家, 我們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還是贏得很漂亮。

一集45分鐘的紀錄片,理論上開篇應該展示武漢防疫的緊迫、人民的焦灼和相關措施是怎麼樣逐步到位的。結果導演帶我們看了空蕩的病房、除了主配角之外沒有醫護人員的醫院、躺在擔架上給醫護人員敬禮卻又不願意接受救治的老人。

△這位大爺別讓了,你旁邊的病牀是空的

疫情的發展、醫療隊的馳援、全國各地採取的防疫活動……

所有的時間線是用口播政策新聞來串聯的,缺乏實際的緊迫感和節奏感。對不起,我實在代入不了。

我記得抗疫過程中存在主動讓出牀位的人,可你起碼在電視劇裏表現出:牀位、護具是真的很稀缺;

我記得擔架上給解放軍敬禮的老人和孩子,可你起碼先做好情緒鋪墊;

我記得武漢封城的壯烈,也記得武漢人民把自己鎖在屋內高唱《我和我的祖國》。

我記得全力研究疫苗,滿頭黑髮白了一半的解放軍科研人員;

記得把撿垃圾攢下的一枚枚硬幣捐給武漢的拾荒老漢;

記得在冬夜裏趴在水泥管上睡着、只用10天就建好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

記得除夕夜集結、出發赴武漢,在動員會上寫遺書、唱響國歌的各省醫療隊;記得自制面罩、只有泡麪吃、墊着尿不溼的護士們;

記得遠在湖北之外加班加點賠錢生產的企業,和在除夕鐘聲敲響時痛哭的我們。

這是冬春之交最動人的故事,卻在電視劇裏被刻畫爲一場發生在別處的災難。

我們所有人沒有經歷、無法共情,又該怎麼紀念?

大量違背醫學常識的劇情,引發專業度質疑

微博上@協和醫院Do醫生 就專業度層面指出該劇的問題:搶救室拔掉氣管導管、護士不戴口罩、胸外按壓極不專業等。

聯繫上面幾點,我甚至有理由懷疑劇組是在 惡意醜化抗疫醫護人員。

郭老師,您可長點心吧……

毫不客氣地講,《最美逆行者》就是一部 從專業度和價值觀上都爛透了的劇。

打着記錄真實的旗號,演着最失真的劇情。沒有感人的地方,這劇能播整就一個 黑色幽默。

用一句魯迅先生的話結尾吧: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也有敷衍塞責、草草了事之人,僥倖應付、得過且過之人。

前者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後者,哪兒涼去哪兒待着吧。

你對《最美逆行者》怎麼看?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