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揭祕:看似強大的明軍爲何輸掉大淩河之戰?

揭祕:看似強大的明軍爲何輸掉大淩河之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要問明清之間的哪場戰鬥是最慘烈?那恐怕非大淩河之戰莫屬。自明與後金開戰以來,無論是從廣爲人知的薩爾滸,還是被驚心動魄的鬆錦大戰,處處都瀰漫着明軍慘敗的悲哀氣息。但是要說哪場戰役最能代表雙方的軍事系統優劣,我們還是要複習下大淩河畔的故事。

揭祕:看似強大的明軍爲何輸掉大淩河之戰?

由於在野戰中吃盡了技不如人的苦頭,明朝軍隊開始想辦法剋制清軍在野戰方面的優勢。大明朝廷很快就決定使用孫承宗的堡壘戰略,以守代攻,蠶食不斷遊走出擊的清軍。大淩河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破土動工。

作爲優秀的戰略家,滿清的大當家皇太極,已經敏銳地發現了這一招的巨大威脅。如果明朝的堡壘戰略得到全面落實,那麼關外的八旗軍將處處受限,優勢盡失。兩代人,努力幾十年的成果也將功虧一簣。

天聰汗皇太極

於是清軍果斷出擊,力圖在這顆釘子釘入木樁之前將其拔掉。值得一提的是,日後爲滿清立下汗馬功勞的三爲漢王還未投降,清軍並沒有獲得先進武器技術的穩定來源。清軍雖然有嘗試仿製紅衣炮,並用漢族叛軍建立了自己的僞軍炮兵營。但處於草創階段的清軍炮兵,在火力上還沒有建立後來的那種巨大優勢。因此,面對大淩河城這樣的中世紀要塞,清軍也只能採取最古老的圍困戰術。

八旗軍首先在大淩河城的四面都挖掘壕溝。這些壕溝的周長足足有30哩,在守軍的城池與壕溝之間,又相距3哩。這些壕溝深達1丈,寬度也是1丈。在壕溝外面還砌有防護牆,高度也有1丈。牆上設有垛口,方便圍困着在牆頭,從容射擊。

接着,清軍又在牆的內側5丈距離上,又挖掘了1條壕溝,壕溝的表明都覆蓋了一層泥土。清軍士兵就在壕溝的周圍紮營,營地外再挖1條深5尺-寬5尺的壕溝。完成固若金湯的圍城陣地後,城裏的守軍根本出不來,城外的援軍也別想混進去。

如此縝密的圍困佈局竟出自一直被明朝人罵蠻族和韃子的清軍之手,恐怕不能不讓人對明朝人的世界觀本身,刮目相看。

清軍的戰壕圍困戰術 可以參考之後的雅克薩之戰

之後爲了防止城內的明軍與增援部隊夾擊八旗,皇太極又派人僞裝成錦州援軍,引誘守城的主將祖大壽,讓其以爲自己有機可乘派兵出城會師。結果,發現上當的明軍自然是中了清軍的埋伏,損失慘重。祖大壽也自此破膽,不敢再戰。

現在,皇太極可以專心對付趕來支援的明軍了。

揭祕:看似強大的明軍爲何輸掉大淩河之戰? 第2張

過了一個多月,明朝的八萬援軍終於姍姍來遲。雙方在距離大淩河十五里的長山展開決戰。

由於明軍裝備的火器雜亂而低效,又因訓練水平低而怯於近身肉搏,只能使用呆板的車營戰法。這種戰術的核心就在於用戰車來取代盔甲與嚴密的隊形,阻擋對方的投射力量和衝擊。自己則躲在木質的野戰城牆背後,用各類火器與弓箭射擊。

起初,清軍的攻擊並不順利。其左翼部隊被明軍的炮火和弓箭擊退,無法從正面衝入。於是皇太極下令讓負責製造火炮的佟養性拉來大炮,用這手頭爲數不多的西方近代科技,轟碎了明軍賴以立足的屏障。

隨即,雙方展開面對面交戰。八旗步兵推着盾車,徐徐前進。盾車的擋板擋住了明軍一邊,雜亂無章的優勢火力。清軍騎兵則使用傳統的騎射戰術,遊走在明軍側翼,邊衝邊射。

按理說,明軍在裝備上是有着巨大的優勢的。八旗軍雖然裝備了火炮,但是就數量而言,顯然是下風。更何況在冷兵器方面明軍也具有紙面上的優越。

明軍弓箭手的訓練標準是在開國的時就定下來的,其要求完全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士卒被要求最低能拉開爲50磅的弓,最高則要有160磅。在對手缺乏護甲的情況下,這樣的要求是綽綽有餘的。須知,即便是赫赫有名的英格蘭長弓,也基本不會超過明朝人定下的160磅標準。在精度上,明軍要求弓箭手在138米外射中靶子,這也與英格蘭長弓手相差無幾了。

對面的八旗軍雖然也有着世界一流的弓箭手,但是此戰中主要以騎射狀態出戰,顛簸的馬背嚴重影響了弓箭的射程,更會降低射箭者的準頭。作戰效能上,無法比肩兩腳站平底的明軍。

揭祕:看似強大的明軍爲何輸掉大淩河之戰? 第3張

此外,明軍還裝備了大量的火器,包括了學習歐洲技術的佛郎機炮。所以,哪怕清軍有着盾車作爲屏障,但仍舊不能避免被車營火力殺傷。

但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在這場看似可以一邊倒的對射中,明軍居然輸了。這些曾被皇太極評價爲遼東最後精銳的明軍,在持有大量火器的前提下,被清軍用騎射從正面擊潰了。

此後的戰局自不必多說。在明軍被射崩後,其他步兵也跟着四散竄逃,被蜂擁而上的八旗軍肆意追殺,全軍覆沒。明軍騎兵也在八旗分頭追擊之下被損失慘重,丟盡了臉面。

如果明軍能夠達到訓練標準的一半,就絕不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甚至只用弓弩與八旗軍對射,也能佔據優勢的。更何況他們還裝備了火繩槍和後裝火炮,比傳統冷兵器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唯一的解釋就是明軍根本沒有紙面上塗抹的那麼強大。

揭祕:看似強大的明軍爲何輸掉大淩河之戰? 第4張

造成明軍孱弱的主要原因就是的腐敗。一些官員在巡視遼東防務的時候就曾發現,倉庫裏的器械都年久失修。大部分駐守的士兵都日子難過,吃的食物由於存放時間過長而變質,味道如同糞便一般。這麼一羣吃飽都勉強的叫花子,帶着年久失修的武器,能獲得勝利有奇怪了。

按理來說,遼東軍費支出並不算少。從萬曆皇帝開始,明朝專門爲遼東戰事而徵收遼餉。此後的明軍,應該得到千萬遼餉的救濟,絕不至於連飲食問題都難以解決。無奈,自古就有喝兵血傳統的文武官員們,從來都不會在貪墨公款時,手下留情。龐大的軍政隊伍,爲了相互牽制而設計的盤根錯節,也造就了很多不出力卻要糧餉餵飽的嘴。

當然,明朝對於腐敗並非沒有防範。例如在地方上,朱元璋時代就設立了13道監察御史,監察所轄各道,具備獨立行使司法監察權,各地行政部門不得干涉。中央要定期從派出御史巡查各道,視察工作情況。在各省設提刑按察司,負責日常廉政監察工作,只對皇帝和都察院負責。另外各省督撫及行政長官對本地方本部門的官員同樣具有監察責任。

揭祕:看似強大的明軍爲何輸掉大淩河之戰? 第5張

可以這樣的設計已經非常完美了。但是結果卻是這套制度創立之初就沒起到多大作用。朱元璋在位期間,被殺的官員有幾十萬之多,氣的朱元璋感嘆朝殺而暮犯。但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恰恰是自己的集權才導致的如此大面積的腐敗問題。越是集權的系統,其官威往往也就越重。加上自古以來,民不與官斗的傳統,即使是村中或者是地方有名的長者,也不敢和中央派來的流官對抗。監察制度逐漸演變成爲中央的索賄工具。

所以,明朝精心設計的檢查系統,因爲社會浪潮的衝擊而迅速變味。這幫地位不高的言官,俸祿雖低,偏偏權力極大,甚至連帝王都敢於抨擊。爲了凸顯自己的政績,便經常大肆攻擊各路官員,乃至憑空捏造事實也時有發生,藉機索賄官員。到了明末言官糾正腐敗的功能基本喪失殆盡,完全淪爲了黨爭的工具。

這樣的風氣自然傳染至前線的各軍。當朝廷的撥款首先被用於滿足無恥言官勢力的私慾後,各級軍官也就能上行下效的分一杯羹。明朝的軍戶制度,決定了他們家族世世代代的出路,也決定了他們必須用各種手段來餬口。於是,兵丁的口糧、盔甲、餉銀,便成爲了盤剝與開刀的對象。兵丁本身也絲毫沒有反抗的機會,只能寄希望於在潰敗中成功跑路了。

揭祕:看似強大的明軍爲何輸掉大淩河之戰? 第6張

至於明朝士兵手中的繁多火器,大部分都來自效率低下的官營作坊。這些體制內手工作坊一樣深受腐敗的摧殘,又不能靠市場與自身水準來緩解困境。所以,提供給前線士兵的也就盡是設計落後,質量不佳的次品。很多原本只停留下在想象階段的試驗品,也可能搖身一變,成爲某場戰役中的實戰利器。進而演化爲今天網絡上明朝武器吹的有力證據。

明朝的往事告訴後人,就算有着無比好看的紙面數據,依然不代表擁有世界第一的強軍。事實證明,當你的軍隊一演習就跪,軍費錢一到地方就沒,縱然再捧的天花亂墜也於事無補。從這方面來說,這個王朝的結局從開始就註定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