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明末農民戰爭的直接起因是什麼?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

明末農民戰爭的直接起因是什麼?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農民起義,又稱明末農民戰爭、明末民變、晚明民變等,爆發於明末天啓七年(1627年)的陝北起義,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東十三家完全結束,是由李自成等領導的一場農民戰爭,其結果是農民起義軍失敗,明朝滅亡,清軍獲勝。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髮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明廷面對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和內地的災荒,爲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裏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所以率先引起農民起義。

從天啓七年(1627年)陝西王二起義開始,經過洛陽之戰、襄陽之戰、成都之戰和山海關之戰,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敗,起義軍與明軍戰鬥17年,與清軍戰鬥20年。 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遊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最終推翻明朝。清軍入關後,農民軍採取聯明抗清的決策。。但是由於受到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和戰略失誤,再加上清兵與地主階級的瘋狂鎮壓,農民起義最終失敗了。

明末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明朝腐朽勢力和清兵的囂張氣焰。200萬農民革命大軍在黃河南北、長江上下十幾個省的遼闊地區,與明清地主階級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農民軍進一步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標誌着中國古代農民反封建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明末農民戰爭的直接起因是什麼?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

直接起因

明中後期,隨着吏治的全面敗壞,驛遞制也弊竇叢生。大小官吏往來於道路時,令驛站提供超過實際需要的供應,其超過的部分折成銀子納入私囊,如此便加重驛站人員的負擔。後“在劉懋的主持下,朝廷頒佈了新定的使用驛遞規章,同時宣佈裁減驛站經費。隨着驛站經費的裁減,驛夫枵腹、驛馬倒斃的現象愈來愈嚴重了。大批原來依靠驛遞勉強維持生計的壯丁被迫逃亡,其中相當一部分加入了農民起義隊伍。

失敗原因

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同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如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起義、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元末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進入北京後,內部發生很大變化。

明末農民戰爭的直接起因是什麼?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 第2張

這次農民戰爭所以最終失敗,主要有下列四個原因:

第一,由於清兵入關,滿、漢地主階級逐漸結合起來,整個國內形勢起了不利於農民軍的變化。

第二,農民軍特別是張獻忠的農民軍流寇主義作風嚴重,不重視根據地和政權建設。

第三,農民軍李自成部的主要將領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進北京後,無組織,無紀律,生活腐敗。許多將領犯了嚴重錯誤,有的將領被勝利衝昏頭腦,產生驕傲自滿、麻痹輕敵的思想,忽視了地主階級猖狂反撲的危險。還滋長了腐化思想,政治上處理不當,軍隊紀律鬆弛,戰鬥力下降,不能抵制金錢酒色的侵蝕,逐漸消失原來的革命意志。 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也是農民戰爭的常見的歷史現象,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也曾自稱爲建文帝的後裔。

第四,李自成、張獻忠死後,農民軍內部不能團結,爭權奪利,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