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井陘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井陘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三年三月,韓信擔任指揮在井陘口一帶對趙軍進行了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史稱井陘之戰,以漢軍獲勝告終。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漢王三年,張耳與韓信於井徑大破趙軍,斬成安君陳餘於今贊皇縣,追殺趙王歇於襄國(今邢臺西南)。漢王遂立張耳爲趙王。此戰,韓信奇正並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光輝的篇章,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背景

公元前205年,韓信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此時,黃河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它得到了劉邦的讚許和批准。

井陘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起因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擊敗代國的相國夏說。

公元前205年十月,韓信統率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餘聞訊後集結大軍於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河北獲鹿西10裏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

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多將廣,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趙軍主帥陳餘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李左車向陳餘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爲,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

井陘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第2張

鑑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餘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而由陳餘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爲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趙軍主將成安君陳餘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爲韓信兵少且疲,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諸侯們會認爲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建議。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

韓信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裏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佔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爲前鋒,乘着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佈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