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戰史祕聞 > 二戰後百萬日僑被棄東北:日本政府竟對此漠然

二戰後百萬日僑被棄東北:日本政府竟對此漠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投降。此後,根據《波茨坦公告》精神,中美蘇等盟國開始磋商解決滯留海外的日僑俘問題,並做出遣返安排。然而日本政府卻向駐外國公使館發出訓示,提出日本僑民“現地定着”的方針,要求駐外公使採取措施,保護當地日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當此之際,日本駐外公使有何能力去保護自己的僑民?一句“現地定着”,實際上意味着“現地拋棄”。日本軍國主義的棄民政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利用日本移民充當戰爭“人盾”

日本武裝佔領中國東北後,將數十萬日本開拓民(1936年,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貧民涌入我國東北地區,成爲日本開拓民)安排到中蘇邊境一、二線地帶,擔任對蘇防禦和鎮壓抗日武裝任務。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屢遭敗績,日本軍部將大批精銳部隊調走後,將25萬在鄉軍人和開拓民緊急徵集充斥前線,同時要求留在開拓團駐地的老幼婦孺以增產糧食來支援“聖戰”。

特別是1944年日本軍部在戰略部署上,由對蘇進攻作戰轉變爲對蘇防禦作戰,放棄北邊振興計劃後,對外仍嚴格保密,“就連對‘滿洲國’總務長官武部六藏也加以保密,在與總參謀長的例行聚餐會上也僅僅給他出示了軍隊的新的配備圖。根據國策遷入滿洲的開拓團的日本農民什麼都不知道。”

二戰後百萬日僑被棄東北:日本政府竟對此漠然

1945年7月5日,關東軍制定最後對蘇防禦作戰計劃,確定在“新京至大連一線以東、新京至圖們一線以南地區,進行持久作戰”的指導方針。日本開拓團的大部分集中在滿洲的東北部,這些開拓團的所在地,都處於關東軍對蘇防禦計劃的防衛區域之外的位置,因此隨着關東軍作戰計劃的轉變,在蘇聯參戰的情況下,他們最先被推上前線,最先犧牲於戰火。而在防禦區域內的日本人,無論是官吏還是商人則正忙於撤退,這些日本開拓民爲日本關東軍充當了戰爭的“人盾”。

  關東軍只顧自己逃跑

1945年8月9日下午,關東軍下達日本人撤退的命令,但當時有的開拓團無法接到命令,有的開拓團縱然接到命令也無法到達集結地。實際上這樣的命令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是關東軍推脫責任的一種形式,但關東軍對其家屬及日籍高官則完全是另一種態度。8月10日上午9時,關東軍總司令部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如何撤退在新京(即長春)的日本軍政機關人員、日籍官吏及其家屬和一般日本人問題。會議決定採用火車輸送辦法,按關東軍家屬、官吏及其家屬、國策會社職員及其家屬、一般日本人的登車順序,將其分批撤到朝鮮,而後回日本。下午5時,士兵驅趕其他日本人羣,給關東軍家屬開闢一條通道進入站內。8月11日1時40分,首列輸送關東軍家屬的列車開出長春站。而後,每兩小時開出1列,至15日總共開出18列,運走關東軍家屬17116人、日本大使館和關東局家屬750人、滿鐵職員家屬16700人……共58364人。

二戰後百萬日僑被棄東北:日本政府竟對此漠然 第2張

而在偏遠地區的日本開拓民沒有享受到關東軍帶來的“恩澤”,卻品嚐到種種難嚥的苦澀。有的關東軍自己撤退時將橋樑炸斷,給後撤下來的日本開拓民帶來極大麻煩,許多人被急流沖走或淹死;還有的關東軍潰逃散兵與開拓團民混在一起,怕小孩的哭聲被蘇軍聽到,便命令母親將孩子殺死,母親下不了手,他們就用刺刀將孩子刺死……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