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戰史祕聞 > 震驚中外的孫立人兵變案件前因後果及真實內幕!

震驚中外的孫立人兵變案件前因後果及真實內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解放戰爭國民黨失敗以後,退守臺灣。緊接着,臺灣就發生了一件轟動中外的大事:孫立人將軍兵變。這件案子,直接影響着當時臺灣內部國民黨的政治權力格局,影響着臺灣當局與美國的關係。那麼,孫立人將軍真的兵變了嗎?這個案子究竟是怎麼回事?

孫立人兵變案,又稱郭廷亮匪諜案,發生於1955年,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冤案。中華民國政府指控陸軍上將孫立人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以此爲藉口,宣稱孫立人“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將他革職軟禁。孫立人部屬,受到牽連下獄的,有300多人。孫立人兵變案其實是一連串的事件,主要目的是在整肅孫立人的勢力。自1950年,蔣介石與情治系統就開始有系統的整肅孫立人的下屬,直到1955年,才正式將孫立人解職,無限期軟禁。此事件由蔣介石與蔣經國主導,但是蔣介石真實的動機何在,史家仍未有定論。

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失利後退守臺灣。面對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失去了信心,開始積極尋找替代人選。1949年2月,美國駐華大使館參贊莫成德向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報告說,“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能力強、做事腳踏實地的人,不必聽命蔣介石,亦毋須服從李宗仁聯合政府,而專爲臺灣謀福利。孫立人的經驗也許不足,但其他條件卻甚合適”。艾奇遜當即指示,可與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商量,如司徒也同意,則伺機向李宗仁提出以孫立人代替陳誠。1949年5月,莫成德回國,向艾奇遜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由孫立人主持臺灣政局,以此作爲向臺灣提供經濟援助的條件。當時,美國國務院主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臘斯克與艾奇遜一樣,對蔣介石政權的腐敗墮落、喪失民心深惡痛絕,一直積極推動倒蔣運動。1949年秋,他派莫瑞爾去探孫立人的底。孫立人見到莫瑞爾,大發牢騷,但始終沒有正面回答他的提問。

震驚中外的孫立人兵變案件前因後果及真實內幕!

1949年12月,美國駐臺“大使館”代辦斯特朗和前美國駐臺北領事克倫茲抵臺。他們向孫立人明確表示:如果孫願意控制“國民政府”,美國將予以全力支持。孫立人婉拒。然而,美國方面並沒有因爲孫立人的冷淡而放棄努力。1949年底,蔣介石的心腹鄭介民赴美,西美海軍司令白吉爾對鄭介民露骨地表示,必須任命一位新的臺灣省主席,否則他們將撤出臺灣。12月28日,白吉爾詰問臺駐美武官:爲什麼“臺灣防衛司令”孫立人沒有“充分的權力”?白吉爾還對蔣介石的密使說:必須兌現授予孫立人全權的諾言。在美國國內各界緊鑼密鼓地倒蔣的同時,美太平洋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也不甘寂寞。1950年1月,他派其情報處長韋龍比訪臺,聲稱:如蔣不願離臺,則不應干預行政,麥克阿瑟可以派人入臺相助。蔣介石斷然拒絕韋龍比的提議。

2月21日,麥克阿瑟竟然不與蔣介石打招呼,直接派專機去臺灣接孫立人。孫爲了表示“清白”,請求陳誠覈准。孫立人到東京會晤麥克阿瑟,麥希望他負起“保衛臺灣”的責任,並表示將盡力提供軍援。孫立人返臺後,向陳誠轉告了他在東京的情形。孫立人自以爲這樣“透明”,可免遭蔣、陳的疑心。實際上,不去東京纔是最好的選擇。在麥克阿瑟以軍人的莽撞向蔣介石示威的時候,美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已分別擬定了《臺灣政變草案》和《臺灣可能的發展》。《草案》建議以孫立人爲指揮官,以“反共、保臺、聯美”爲主旨,對蔣實行軟禁或放逐。《發展》則說:最近幾個月,各種報道均暗示,受過美國教育、現負責臺灣防務的孫立人,正計劃發動政變,俾使蔣介石成爲有名無實的領袖,同時剷除其親信。

在美方日趨明白地將政變計劃付諸實施的感染下,孫立人也開始改變其曖昧的立場。1950年3月,美巡迴大使吉塞普向艾奇遜報告說:“孫立人將軍陷於困境,他向我抱怨無權指揮海空軍,亦無人在‘宮中’幫他說話。”隨後臘斯克於5月30日向艾奇遜提出長篇報告。報告中建議:應告知蔣介石,要他離開臺灣,將權力交給孫立人,然後,由聯合國決定臺灣前途,臺灣獲託管後,即可宣佈撤消杜魯門1月5日決定不協防颱灣的聲明。這也表明美國國務院倒蔣態度日趨堅定明朗。6月19日,美國國務院制定出一份在臺實施政變的機密計劃。這份計劃規定:(一)美國如要達成防衛臺灣的目的,蔣介石及其黨羽必須離開臺灣,將一切權力交給由美國確定的中國人領袖;(二)上述步驟完成後,美海軍駐防颱灣海域,以防止中共攻臺或臺灣“反攻”大陸;(三)如蔣抵制這一計劃,美國應派出密使“以最嚴密的方式”通知孫立人,如果他願意發動政變,則美國提供必要的軍援。

檔案顯示,實施此次計劃的密使爲美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他被蔣介石稱爲“我中國最良之友人”。1949年到1950年初,他爲臺灣在杜魯門政府的禁令下購置大批武器立下了汗馬功勞。柯克尚未去臺灣,形勢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孫立人主動將一封密函送交柯克。孫立人在信中提出願意領導兵變以除蔣,但要求得到美國支持,至少是默許;他表示,一旦掌權,將制止腐敗,並在對付共產黨方面,更具彈性(即不強求反攻大陸)。杜魯門當時雖未立即作出決定,但鑑於其一貫的反蔣態度,國務院並未覺得會有什麼出乎意料的決定,所以,艾奇遜等開始緊張地部署政變前的準備工作。1950年6月23日,臘斯克與胡適在紐約布拉薩大酒店會晤,並正式要求胡出面領導反共親美的自由派內閣以取代蔣,胡表示毫無興趣,還指責美國在盟友遭難的時候落井下石,不過,他認爲蔣不宜再做“總統”。

震驚中外的孫立人兵變案件前因後果及真實內幕! 第2張

據檔案顯示,美國務院擬定的政變日期是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並決定:在政變前,蔣介石“必須被解除權力”。然而,6月25日清晨,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傳來,艾奇遜等面面相覷,他們知道,美國的注意力將集中到朝鮮,而在朝鮮激戰的時候,是無法在一個並非沒有一點利用價值的“盟邦”發動政變的。蔣介石就這樣贏得了喘息之機!孫立人雖是良將,但並非“黃埔系”,且早年並未加入國民黨,因而始終都不爲蔣介石完全信任。由於臺海危機情況,加上美國人的情面,蔣介石不得不重用孫立人以防衛臺灣,並利用他與美國的良好關係爭取美援。但在孫立人就任陸軍總司令的同時,蔣經國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已將特務網絡滲透至陸軍總司令部,孫的一舉一動盡在其監視之下。

1953年3月21日,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森“訪問”臺北,約孫立人會面。孫立人對史蒂文森說,馬歇爾1946年對國民黨貪污腐化、沒有效率、衆叛親離的批評“絕對正確”,他表示:“國軍”仍然是不錯的,亦有望“反攻”大陸,但其領導層不行,臺灣政府是一個充斥個人權力的老邁政權。孫立人的一番慷慨陳詞並沒有獲得史蒂文森的任何承諾,相反,卻爲蔣經國的特務提供了“謀叛”的又一證據。1954年6月24日,孫立人被調爲“總統府”參軍長,實際上脫離了軍隊。同年12月,美臺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臺灣成爲美國封鎖中、蘇的“環太平洋島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蔣介石不再擔心會因爲清除個別親美異己人士而與美國決裂。於是,“久蓄異志”的孫立人已成爲他可以隨時處置的俎上肉。

1955年5月25日,臺灣陸軍少校郭廷亮被捕,經審訊,他承認,時任“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指使他在軍中聯絡了大批軍官,並派人偵察臺北陽明山西子灣、“總統”官邸等敏感地區的地形,企圖以武力實行“兵諫”。5月28日上午,蔣介石召見孫立人,說:“你以後少跟政客們來往。”孫說:“是的,我一生最討厭玩政治和與政客打交道。”蔣說:“這次我要把你給孤立起來。”雙方話不投機,不歡而散。6月6日,蔣介石在孫立人等人陪同下,前往屏東機場閱兵。閱兵後,立即產生流言,說有人企圖在現場發難,扣留蔣介石,實行“兵諫”,以排除腐敗,鞏固臺灣。

8月20日,蔣介石下令成立以陳誠爲首的“九人小組”調查孫立人。同時,爲了向輿論、特別是美國輿論顯示公正,又下令成立監察院“五人小組”進行調查。1955年10月31日,臺灣“陸海軍軍事法庭”對孫立人作出判決。從此,孫立人被軟禁33年之久。這就是國民黨退臺初期轟動一時的“孫立人案”。1988年3月20日,臺灣“國防部長”鄭爲元來到孫立人家中,告訴他:此後,他享有充分的自由了。3月22日,郭廷亮發表聲明,說他當年是在“保密局”局長毛人鳳的指使下誣陷孫立人的。1990年11月19日,90高齡的孫立人,在“總算在死前親得以平反”的慰嘆中與世長辭了。

震驚中外的孫立人兵變案件前因後果及真實內幕! 第3張

2001年1月8日,臺灣“監察院”通過決議,稱孫案乃“被陰謀設局的假案”。領公款六十萬臺幣充作孫案專門研究經費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泫源教授,“進駐孫公館翻遍了孫立人將軍保存的所有文件,和國防部與總統府的所有機密檔案文件,並未發現孫立人有任何不法行爲”。臺灣當局給孫立人“平反”,這是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事實上民進黨處心積慮用張學良、孫立人這些幾十年前的舊案來醜化國民黨,這是歷史研究爲政黨鬥爭服務的新鮮一例。孫立人是美國對臺陰謀策略的犧牲品,目中無人的他處在那個年代,遲早要出事,何況他畢竟萌生過謀反念頭。當時谷正文判斷孫立人的部屬郭廷亮等人有兵變企圖,但爲避免牽連孫立人受軍法審判,當局使用了“匪謀自首”的罪名處理郭廷亮,這只是處理不當而已。因此,谷正文認爲孫立人案並非羅織。然而,真正冤枉的是因孫案受株連的一百零七名舊部,其中三十五人判監十年以上,而被迫提前退役的部屬更是數以千計。真正要平反的只是受株連者,而非孫立人本人。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