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傳統文化 > 古老的白狼王國與普米族有什麼關係

古老的白狼王國與普米族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普米是古代羌族的一支遺裔,原來是西北的遊牧民族,後來沿橫斷山脈南下。他們稱漢族爲“夏米”,即夏人。漢唐之際,他們曾生活在四川省邛崍山脈以西,金沙江、雅礱江和大渡河之間的廣闊地帶。普米族古老相傳說,其先民曾在貢嘎嶺地區生活,以後逐漸南移至九龍、越西、冕寧、西昌一帶。在元世祖南征大理時,部分西番人隨軍南下,最後定居於滇西北地區。

羌族曾是中國西北今甘肅,青海地區最強大的少數民族,以勇猛善戰著稱,他們的勢力曾發展到青海省全部及藏北地區,並循金沙江、雅礱江到達川西。公元前七世紀中葉,秦國國君秦穆公用謀臣由余,一次就滅了十二個戎國,拓地千里,成爲西方的霸主,羌部落被迫遷徙。

西羌與秦國鬥爭失利,其中一部分退居青藏高原,進入金沙江,雅礱江的上游,並逐漸南移;由於邛崍山的阻擋,與中原交通不便。在這些地區,形成了衆多的民族部落集團,如白狼、槃木、唐菆、靡莫、滇、邛都嶲、笮都、冉駹、白馬等。

笮是漢族對自稱“白狼”的部落的稱呼。“白狼”一詞,是普系語“布朗”的變音別譯,意爲“米蠶蛹者”,即普米先民因養蠶而有名的自稱。東漢流傳下來的“白狼歌”,保留普米古語最多。在白狼歌中,他們自稱是食肉、衣皮、不見鹽谷。

古老的白狼王國與普米族有什麼關係

白狼王國是西番中較爲先進強盛的一個分支,那時的白狼王國,大致在現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位於金沙江、雅礱江的中游,大雪山從北到南貫穿其境,東面有高大的、南北走向的邛崍山與成都平原相隔絕。白狼王國約有部衆10萬人,很少與內地往來。

普米族的傳說、迷魂經和保持至今的古俗也印證了上述的觀點。普米族至今仍保持着尚白、供奉羊角、召巫迷鬼等古羌習俗,擅長養羊,實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和父子連名制。據普米人傳說,他們的祖先最早生活在昆倉山白雪皚皚的“崩崩木裏瓦”地方。雲南的普米是晚近才從現今的巴塘、裏塘、貢嘎嶺一帶遷入的。

普米有父子連名的系譜,男子有背家譜的傳統,多的能背上數十代。他們在人死後均行火葬。並按不同的家支,將骨灰罐集中在各自墳山上,俗稱罐罐山。他們在送葬或將骨灰罐送入墳山時,都要由韓規(巫師)念“開路經”,目的是指引死者靈魂,沿着指定的路線,去尋找祖先;他們能將尋找的路線,一站一站地背誦,或者畫出路線圖,掛在送葬的地方。路線的終點,大多在巴塘、裏塘和貢嘎嶺三個地區。普米人不怕死,就怕死後不能回到祖先的行列。因此,他們對祖先住過的地方,總是牢記在心的,不論年代多麼久遠,代代相傳祖宗的傳統不丟,對先人的住地是忘不了的。每逢節慶時,老人總愛唱《貢嗄嶺歌》,以表示對祖先的崇敬和對祖先生活故地的嚮往。古老的歌詞也代代相傳,幾乎人人都會唱。

普米族有自己古老的圖畫文字,稱作韓規文和丁巴文。象《開路經》、《貢嘎嶺歌》等,都有用丁巴文寫的書。只是僅掌握在巫師手中,使用得並不普遍。

古老的白狼王國與普米族有什麼關係 第2張

歷史記載與本民族傳說都表明,普米族是由北向南逐漸遷移的遊牧民族,在漢唐時代,大約就生活於貢嘎嶺一帶。貢嘎嶺位於大雪山的中段,靠近康定附近。

元代是普米族人口遷徙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普米族形成的重要時期。元代初年,大批被稱作“西番”的普米人隨蒙古軍隊進入滇西北,擴大了居住區域,明清時又陸續遷入,而未遷入雲南的普米人則與“西番”的其他自稱單位一起,仍是大渡河從南至金沙江流域的主要居民。至此,普米人的分佈基本定局。明清以後,隨着藏傳佛教影響的擴大,川西的普米族逐漸融於藏族,而云南西北部的普米人則仍較多地保留着古俗,並逐漸發展爲有別於四川普米族的單一民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