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成語典故 > “風馬牛不相及”中的“風馬牛”是什麼意思?

“風馬牛不相及”中的“風馬牛”是什麼意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解釋】: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風馬牛不相及”常用來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出自於《左傳.僖公四年》。

春秋初期,齊桓公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是聲威大震,中原的諸侯沒有不屈從他的。但南方楚國的國力也在不斷增強,楚王不但不服齊桓公,還要與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等八國軍隊攻打蔡國,蔡侯只好連夜逃往楚國,請求楚國出兵援助。齊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國,於是率領率領軍隊長驅直入向楚國進發。楚成王接到密報,一面調集兵將準備同齊國作戰,一面派屈完到齊國軍營進行談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大臣,他對楚國非常忠誠。爲了楚國的安危,他隻身前往齊國的軍營去見齊國的管仲,責問他:“你們齊國住在北方,我們楚國住在南方,齊楚兩國相隔這麼遙遠,即使馬牛走失不會跑到對方的國境內。尤其沒有料想到你們的兵馬,竟然踐踏我們的國土。”屈完鏗鏘有力的言辭,把管仲問得理屈辭窮,無言以對。齊桓公見楚國沒有屈服的意思,於是就把大軍開進楚國的領地內,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談判,齊桓公得知楚國早已有所準備,如果用武力討伐楚國,勢必會落個兩敗俱傷,只好同楚國講和,雙方言歸於好,各自撤軍。

這件事發生後,後世遂用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風馬不接、風馬、風牛等來比喻事物之間的毫不相干、沒有關聯。

如湯顯祖《南柯記》有文曰:“太子,君處江北,妾處江南,風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至於釋迦牟尼,可更與文藝界風馬牛了。”《宋書。王弘之傳》:“凡祖離送別,別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劉知幾《史通。斷限》:“其與曹氏也,非唯理異犬牙,固亦事同風馬。”徐陵《與齊尚書僕射楊遵彥書》:“方今越裳藐藐,馴雉北飛;肅慎茫茫,風牛南偃”。

“風馬牛不相及”中的“風馬牛”是什麼意思?

對於這種取喻,後世已無爭議,至於“不相及”(即兩者毫不相干),爲什麼叫做“風馬牛”,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不相及”的含義,後人卻有不同的說法,分歧是:

1 、細微說。《書經。費誓》說:“馬牛其風”。後漢賈逵注曰:“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公的和母的牛馬,在一起互相引誘,叫做“風”。因爲國家和地域不同,所以連雙方的馬牛都不可能發生關係。孔穎達注:“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此取喻不相干”。意思是:齊與楚,即使在像馬牛雌雄相誘這類“末界微事”一樣的細小之處也都沒有關係。現在我們形容一切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彼此完全無關,就是這麼引申而來的。1985年出版的《常用典故詞典》“風馬牛不相及”的釋義也認爲:“你們在極北,我們在極南,真和放牧馬和牛,牧牡不能相誘相逐是一個道理。不料你們會來到我們這裏,究竟爲了什麼呢?”

2 、遠距說。認爲“風”爲放逸、走失之意。齊楚兩地相距甚遠,所以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如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的《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說:“風”與“放”通,“此指兩國相去極遠,絕不相干,雖牛馬放逸,也無從相及”。1985年出版的《成語典故》在“風馬牛”條目中也認爲:“你們住在北方,我們住在南方,中間相隔遙遠,真是‘風馬牛不相及。”

3 、方向說。近來,中央民族學院賈敬顏教授經過到牧區實地調查和考證,提出了新說:“方向說”。他在其專著《民族歷史文化萃要》一書中認爲:這句成語中的“風”是個名詞,即人們平常所說的風,而不作動詞用。經過調查,賈敬顏教授得知,馬和牛在颳風天是相互逆方向行走的。馬是逆風而行,風愈急,馬愈是迎風奔馳,故有“胡馬依北風”的詩句;而牛卻是順風而行,所以草原上火災多燒死牛。賈敬顏教授由此認爲,齊國在北而楚國在南,就像風天裏的牛馬一樣方向相反,齊伐楚乃無端涉足。賈敬顏教授通過

查閱宋人筆記,找到了自說的佐證。如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三曰:“牛走順風,馬走逆風,故楚子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俞琰的《席上腐談》捲上載:”牛順物,乘風而行則順;馬健物,逆風而行則健“。(筆者補充,精人吳楚材等所編《古文觀止》的註解也說:”牛走順風,馬走逆風,兩不相及。)由此可見,“風馬牛”的本義是方向相反:“風馬牛不相及”簡作“風馬牛”,後被用來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成語典故》等書認爲:細微說和遠距說的講法基本上是相同的;而第三種說法則似乎比較牽強。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