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成語典故 > 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哪裏?晉文公重耳跟這個成語有什麼關係?

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哪裏?晉文公重耳跟這個成語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退避三舍”。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退避三舍”是漢語中常用的一個成語,意思是主動躲開衝突,避免矛盾的激化。在古代,“舍”是一個距離的計量單位,一舍就是三十里。如此說來,退避三舍就是後退九十里了。

行軍打仗,向來是佔盡先機的一方最易取勝。即使有時候選擇以逸待勞的方式,也只需堅守不出就行了。兩軍交戰,後撤不僅給敵軍以可乘之機,對於己方士氣來說,也是巨大的打擊,可謂是兵家大忌。

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哪裏?晉文公重耳跟這個成語有什麼關係?

那麼,退避三舍一詞是源自何處呢?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自先秦時期的編年體史書《左傳》:“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交戰的時候,晉文公命令晉軍後撤九十里,以此來報答楚成王對自己的恩德。

晉文公名叫重耳,是晉國的第二十二位君王。在當上晉國的國君之前,重耳的經歷極爲坎坷。由於,晉國發生了內亂,身爲貴族的重耳受到了多方勢力的威脅。爲了保住性命,他只能和心腹手下趙衰、胥臣等人一起逃往別國。

可是,齊國、楚國、秦國等較大的諸侯國擔心引火燒身,都不敢接納晉文公一行人。無奈之下,重耳只好領着手下逃到了自己母親的故國——翟國。

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哪裏?晉文公重耳跟這個成語有什麼關係? 第2張

流亡翟國,只是重耳迫不得已的舉動。他本想等晉國安定之後便回家,不料新即位的晉惠公仍然無法穩定晉國的局勢。更爲糟糕的是,晉惠公對重耳很是仇視。晉惠公八年(公元前643年),晉惠公擔心重耳會回國搶奪王位,於是,派了很多刺客前去翟國刺殺重耳。此時,重耳等人已經在翟國居住了十二年。

適應了翟國生活的他們,早就把翟國看作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面對殘忍的晉惠公,重耳等人只好再次選擇逃亡。他們聽說齊國國君齊桓公英明神武,求賢若渴,於是,想要去齊國碰碰運氣,看齊桓公能否接納他們。去往齊國的途中,重耳經過了衛國。衛國的國君衛文公見重耳等人非常落魄,心中很是不屑。

衛文公雖然沒有在言語上侮辱重耳,但每頓飯只給重耳準備粗茶淡飯。敏感的重耳意識到了衛文公的蔑視,於是,加快了去往齊國的步伐。但是,連日的奔波,使得重耳的身體變得非常虛弱。又堅持走了幾天,重耳餓的前胸貼後背,實在是受不了了。爲了維持生存,重耳放下貴族的架子,向沿途的村民討要食物。

但是,看到面黃肌瘦的重耳,村民們連正眼都不看一眼。重耳多次討要,他們才嘲笑着將一個土塊遞了過去。看着手中的土塊,重耳氣的說不出話來。在重耳看來,士可殺不可辱,何況自己還是晉國的貴族。他忍無可忍,當即有了輕生的想法。隨行的趙衰趕忙攔住重耳,耐心地開導道:“土塊代表着土地,他們給你土塊,就是想要向你臣服啊。”

聽了趙衰的話,重耳長嘆一聲,然後,繼續向前方走去。

之後,重耳等人相繼來到了齊國、曹國、宋國和鄭國,但都沒能長久地呆下去。離開宋國後,重耳又來到了楚國。楚國的國君楚成王很早就聽說了重耳的賢德之名,於是,對重耳等人很是優待。重耳過慣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對於這樣的招待感到有些受寵若驚。

看着重耳如坐鍼氈的樣子,趙衰笑着說道:“主公逃亡了這麼多年,呆過的國家有很多。不說那些慢待我們的大國,很多小國都特別輕視我們。現在楚成王這麼尊重主公,主公萬萬不能推辭。因爲,這是上天要幫助主公啊。”重耳聽了之後點點頭,從此便在楚成王的面前不卑不亢起來。

重耳心懷大志,一心想要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雖然身在他鄉,但他每天都堅持讀書學習。十幾年的逃亡生涯,不僅使重耳的意志得到了磨礪,還使重耳懂得了感恩。有一天,重耳誠懇地對楚成王說道:“不管是奇珍異寶,還是綾羅綢緞,大王這裏都是應有盡有。我想了很久,實在不知道該用什麼東西來報答大王。”

楚成王笑着說道:“那你就要好好想想了,以後你回到了晉國,該用什麼東西來回報寡人呢?”重耳想了一會,誠懇地說道:“大王的恩情我定會銘記在心,如果楚、晉兩國迫不得已發動戰爭的話,我將後撤九十里,以此報恩。”楚成王聽了之後並沒有放在心上,但一諾千金的重耳卻始終記着這件事。

此後,重耳回到了晉國並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執政之後勵精圖治,使得晉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逐漸有了問鼎中原的實力。晉國日益強盛後,迅速引起了楚國的警覺。楚國的大將子玉擔心晉文公有吞併楚國之心,於是,不斷建議楚成王攻打晉國。楚成王屢次拒絕,可子玉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

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哪裏?晉文公重耳跟這個成語有什麼關係? 第3張

久而久之,楚成王不厭其煩,只好同意讓子玉領兵出擊。晉文公五年(632年),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省範縣南部)一帶排兵佈陣。戰鬥還未開始,晉文公就下達了後退九十里的命令。接到命令後,晉國的一些將軍很是不滿,他們皺着眉頭,發着牢騷:“我們晉軍是國君率領,而楚軍只不過是由臣子子玉率領。臣子不避國君也就罷了,怎麼國君反倒要避起臣子來呢?”

面對部下的不滿,晉文公不爲所動,仍然堅持讓大軍後撤。直到後退了九十里後,晉文公才讓大家停了下來。看到晉軍後撤,子玉立即令楚軍發動進攻。晉軍雖然未能佔到先機,但晉文公冷靜地分析戰況,及時讓晉軍避過了楚軍的第一輪進攻。接着,晉文公利用突然颳起的沙塵掩蓋晉軍的蹤跡,然後趁楚軍不備突然發動進攻,將楚軍斷成兩截。子玉見大軍首尾不能相顧,趕快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之後,晉軍果斷追擊,將楚軍打的落花流水。子玉多次試圖重整軍隊,但都沒能成功。最終,神情恍惚的子玉自殺了,晉軍贏得了勝利。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爲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哪裏?晉文公重耳跟這個成語有什麼關係? 第4張

城濮之戰中,晉文公不僅遵守了當年的諾言,還憑着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打垮了楚軍,留下了一段佳話。作爲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這“霸主”二字,他是當之無愧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