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石評梅的散文賞析 石評梅的散文選讀

石評梅的散文賞析 石評梅的散文選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國四大才女的生命還不滿二十七歲;她的創作生涯才僅僅六年。詩歌、小說、劇本、評論等體裁,她都曾駕馭過;但其成功卻在散文。在她去世後,其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分別由盛京書店(後又改由北新書局)和文化書局出版。1983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又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石評梅作品集》。第一卷爲散文,收入《濤語》、《偶然草》,以及過去未收入的作品;第二卷爲詩歌、小說;第三卷爲劇本、長篇遊記、書信。同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綜合性的《石評梅選集》。

石評梅這位現代的薄命才女,正在爲當代越來越多的讀者所熟悉和熱愛。

愛與愁,和淚共吟石評梅曾說:“就是投自己於悲劇中而體驗人生的。”

她的一生,便是一個極美麗的悲劇。但是,其年華確也太匆匆,對於人生這部大著,她剛剛讀了“愛情篇”、“友愛篇”、“苦悶篇”,正要以她聰慧敏感的心靈,去更廣、更深地觸及人生各面的時候,這部人生大著便頓然合上了。因此,在石評梅的散文裏,儘管也有對於“身外大事”“腥風血雨”,以及自然風光的描寫,諸如:《報告停辦後的女師大——寄翠湖畔的晶清》、《女師大慘劇的經過——寄告晶清》、《血屍》、《痛哭和珍》、《無窮紅豔煙塵裏》等等,寫的是社會重大事件;《戰壕》、《社戲》、《偶然來臨的貴婦人》、《董二嫂》等等,寫的是社會生活、人世百態;長篇遊記《模糊的餘影——女高師第二組國內旅行團的遊記》、《煙霞餘影》等,寫的是南遊的見聞以及北京西郊的風景,其中亦不乏佳作;但是,從整體觀之,她寫得最多、最好的,還是愛情、友誼和苦悶這三大主題。

愛情,這是石評梅蘸着血、和着淚抒寫的主題,它構成了作者散文的精華。


石評梅的散文賞析 石評梅的散文選讀

石評梅的愛情文字,大都寫在其愛情悲劇的大幕落下之後,因而帶有濃厚的回憶和反思色彩。回憶和反思,使其抒情變得更加纏綿悱惻而又深刻雋永。在石評梅筆下,我們分明讀到一顆悲痛欲絕且悔恨不已的心靈,在孤寂悽苦中,獨自追蹤着、演繹着、咀嚼着那美麗而又痛苦、不堪回首而又永遠難忘的塵夢:在醫院的病榻前,她和君宇淚眼相望,心靈默契(《最後的一幕》);在陶然亭的夕陽下,她和君宇並肩漫步,低低傾訴(《我只合獨葬荒丘》);在一個狂風暴雨之夜,君宇在躲避敵人迫害的危急時刻,前來探視病中的評梅(《狂風暴雨之夜》);在那悽清孤寂的夜晚,她燈下獨坐,面前放着君宇的遺像,默默地低頭織着繩衣,一直到伏在桌上睡去(《父親的繩衣》);在落雪天裏,她獨自趨車去陶然亭,踏雪過小橋,來到君宇墓前,抱着墓碑,低低呼喚,熱淚融化了身畔的雪,臨走時,還用手指在雪罩的石桌上寫下“我來了”三個字,才決然離去(《我只合獨葬荒丘》);在白雪鋪地、新月在天的時日,她腸斷心碎,低泣哀號,恨不能用熱淚去救活冢中的君宇,喚回逝去的英魂(《腸斷心碎淚成冰》);她面對着那一棺橫陳、搖搖神燈,痛悔萬分。她責問自己:“數年來冰雪友誼,到如今只博得隱恨千古,撫棺哀哭!”她怨艾死者:“你爲什麼不流血沙場而死,你爲什麼不瘐斃獄中而死?卻偏要含笑陳屍在玫瑰叢中,任刺針透進了你的心,任鮮血掩埋了你的身,站在你屍前哀悼痛哭你的,不是全國的民衆,卻是一個別有懷抱,負你深愛的人。”(《夢迴寂寂殘燈後》)不論是責己或尤人,都出自她那一顆慧心,滿腔至情。

在1927年的清明節,她在陶然亭高君宇墓畔,寫下了扣人心絃的《墓畔哀歌》敬獻給亡靈。她願醉臥墓碑旁,任霜露侵凌,不再醒來。

石評梅的散文賞析 石評梅的散文選讀 第2張

當我們讀這些悽苦哀惋的愛情傾訴時,亦不難發現:在石評梅的愛情觀裏,固然包含有以個性解放爲核心的現代意識;但更多沉澱着的,還是傳統的文化和道德因素。她的感情世界,基本上是封閉式的;她的抒情方式,基本上是自足型的。像中國歷代那些薄命的紅顏、才女一樣,將愛情視作精神、感情上的“聖物”,風晨雨夕,自哀自怨;深閨荒郊,自憐自嘆,細細咀嚼着其中的甜蜜與悽苦交織的滋味。也許正是這種愛情心理的複雜性,使得石評梅的愛情傾訴,帶有濃郁的古典的纏綿。你看:披上那件繡着蛺蝶的衣裳,姍姍地走到塵網封鎖的妝臺旁。呵!明鏡裏照見我憔悴的枯顏,像一朵顫動在風雨中蒼白凋零的梨花。

我愛,我原想追回那美麗的皎容,祭獻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誰知道青春的殘蕾已和你一同殉葬。

這情調,這韻味,這氣氛,乃至這意象,對於心理上積澱着中國古典文化的讀者來說,其心靈會產生多麼和諧的共鳴。

友誼、親情,構成石評梅散文的第二主題。自幼被父母看作掌上明珠的石評梅,自然對父母有深深的依戀;當人生風雨襲來時,父母親情便是其心靈的庇護。不僅像《母親》、《歸來》,寫出了她對父母的一片摯情;即使在像《父親的繩衣》、《醒後的惆悵》;這些哀念君宇的散文裏,也時有對父母的呼喚:她說,“在天辛死後,我已整個的跪獻在父母座下了”;她要向母親講述她那“奇異的夢”。

當然,在人生的悽風苦雨中時時給石評梅以救助、慰藉的,還是廬隱、陸晶清一般摯友。她們的友誼是其顛簸在人生苦海中的一隻“方舟”,因而也是其散文的共同主題。

像石評梅散文中的《玉薇》、《露沙》、《梅隱》、《漱玉》、《素心》、《給廬隱》、《寄山中的玉蕭》、《婧君》、《寄海濱故人》等等,都是友愛的心聲。

在這類散文裏,她向友人傳遞着彼此的消息,公開着自己的祕密,傾訴着內心的苦悶;同時,她又深深地同情、慰藉着他人的痛苦與不幸。試讀其《寄海濱故人》,此文作於高君宇病逝的次年,顯然石評梅心靈的創傷還未完全平復,然而她卻在勸慰不幸的露沙。她說:“半來,我們音信的沉寂,是我有意的隔絕,在這狂風惡浪中扎掙的你,在這痛哭哀泣中展轉的你,我是希望這時你不要想到我,我也勉強要忘記你的。我願你掩着淚痕望着你這一段生命火焰,由殘餘而化爲灰燼,再從憑弔悼亡這灰燼的哀思裏,埋伏另一火種,爆發你將來生命的火焰。”又勸露沙“不要消沉,湮滅了你文學的天才和神妙的靈思”,並奢望她“能由悲痛頹喪中自拔超脫”,以自己所受的創痛,所體驗的人生,替“有苦說不出來的朋友們泄泄怨恨”,這也是自己“藉此懺悔藉此寄託的一件善事”。

石評梅及其摯友,同爲“天涯淪落人”,儘管聚散無常,但心靈永遠相通、相慰:她們在這“空虛無一物可取的人間”,手相挽,頭相依,在天涯一角,同聲低訴着自己的命運,只有她們“聽懂孤雁的哀鳴”,“聽懂夜鶯的悲歌”,相互理解。(《小蘋》)。

石評梅的生性和經歷,註定了愁和淚伴其一生。她的散文,就是她那根纖細敏銳、多愁善感的心絃,在人生悽風苦雨中的顫動。

石評梅的愁,其根源既來自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亦出自她自身的心理的衝突。前者固無力改變;後者更難以超越。她的愛情悲劇,實質上亦是心理悲劇。

石評梅的散文賞析 石評梅的散文選讀 第3張

因此,在愛情上,一方面她愛得那麼執著;一方面她又愛得那麼痛苦。

感情與理智,愛慾與道德,時時在內心交戰;但終未能衝破自己築起的藩籬,實現自我超越。直到高君宇死後,她才覺悟了“從前太認真人生的錯誤”;不過,這種“覺悟”,並未達到思想桎梏的真正解脫;反而又將自己束縛在另一種傳統觀念裏,她要做一個“殉情”者,用自我犧牲,去補償自己欠下的情債。這就不能不使她繼續掙扎在愛的痛苦裏。

在人生觀上,石評梅也表現出矛盾的苦悶。她說,她的心情,“有時平靜得像古佛旁打坐的老僧,有時奔騰涌動如馳騁沙場的戰馬,有時是一道流泉,有時是一池冰湖;所以,有時她雖在深山也會感到一種類似城市的囂雜,在城市又會如在深山一般的寂寞”。

石評梅的散文賞析 石評梅的散文選讀 第4張

(《寄山中的玉薇》)她時而幻想去主宰命運:“命運是我們手中的泥,一切生命的鑄塑也如手中的泥”,“我們怎樣把我們自己塑造呢?也只在乎我們自己”;但轉而便又陷入宿命的悲觀:“我也覺得這許多年中只是命運鑄塑了我,我何嘗敢鑄塑命運”。她說,她願做個“奔逸如狂飆似的駿馬”,把生命都載在小小鞍上,去踐踏翻這世界的地軸,去飛揚起這宇宙的塵沙”,使整個世界在她足下動搖,整個宇宙在她鐵蹄下毀滅;然而,她終做不成天馬,因爲她本不是天馬,而且每當她束裝備鞍馳驅赴敵時,總有人間的牽繫束縛,令她毀裝長嘆。她曾不解造成其命運的是社會還是自己?終未能找出答案:她也企圖探索人生的究竟,同樣得不到解答。她感到信仰的迷惘;她甚至對她所執著追求的愛,也產生了懷疑,她說:“青年人的養料惟一是愛,然而我第一便懷疑愛”,認爲:什麼“甜蜜,失戀,海誓山盟,生死同命”,這一套都是“騙”,“宇宙一大騙局”,只有“空寂”纔是“永久不變”的,因此,她要在“空寂”中生活,將心付於“空寂”(《給廬隱》)可以說,石評梅的散文,就是她心靈的掙扎和呼喊。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