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論語》是如何成書的?《論語》記錄了哪些內容?

《論語》是如何成書的?《論語》記錄了哪些內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論語》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論語》一書共20篇,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語行事,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由此可知,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後來,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們經過幾度彙集而成。有人認爲,其最後成書是由曾子的學生編定。實際上,先秦時期有若干種不同的《論語》存在,只不過是後來大部分已經散佚罷了。到了漢初,廣開獻書之路,遂有大量的史書出現,其中也有《論語》的不同版本。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壞孔子舊宅時也得到了一批古書,其中就有《論語》。後人根據各種《論語》所傳之地和文字書寫的不同而分別命名,其中比較着名的有《齊論》《魯論》和《古論》三種。

《論語》是如何成書的?《論語》記錄了哪些內容?

《古論》系劉餘從孔子舊宅牆壁中所得,計有21篇,其文字都是秦代以前的古文。三國時何晏的《論語集解序》說:“《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爲之訓解,而世不傳。”《古論》中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但它把《堯曰》篇中的《子張》另分爲一篇,於是有了兩個《子張》篇。其編次也與《齊論》和《魯論》不同。《齊論》和《魯論》可能出現在漢宣帝年間,略晚於《古論》而出現。《魯論》20篇,《齊論》22篇,而《齊論》中22篇的章句很多是和《魯論》相重複的,但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

把三種《論語》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古論》與《魯論》雖然篇章不同,但這只是分合的不同,並沒有什麼實質差別,好像《魯論》是《古論》的翻版,這可以證明二者是同源的。但它們和《齊論》的差別就比較明顯。再者,《古論》《魯論》都出現於魯地,而《齊論》則出於齊地,可以證明三《論》乃出於兩源。

據《漢書·藝文志》,在漢朝時期,傳授《齊論》《魯論》的均有名師。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先學習《魯論》,後又講習《齊論》,於是,他把兩種本子合而爲一,以《魯論》爲根據進行編次,“採獲所安”,號爲《張侯論》。到了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以《張侯論》爲依據,參照《齊論》《古論》而做了《論語注》,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論語》。

《論語》一書稱名爲《論語》,有人認爲是從孔安國開始的,因爲王充曾說“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始曰《論語》”。大概孔安國在給《古論》各篇命名的同時,也給此書確定了《論語》的名字。但也有人提出懷疑,如楊伯峻認爲不會晚於漢武帝時期,因爲《禮記·坊記》中有引用《論語》的情況。只是《禮記》的具體成書時間尚無一致意見,一些問題還有待繼續探討。

《論語》是如何成書的?《論語》記錄了哪些內容? 第2張

至於此書爲何稱名爲《論語》,是因爲該書中記錄的是孔子解說個人主張及其與弟子或他人的“論難”之語。毛亨在《詩·大雅·公劉》傳中說:“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許慎《說文解字》說解“言”字亦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說解“語”字曰“論也”。段注曰:“此即毛鄭說也。語者,御也。如毛說,一人辯論是非謂語;如鄭說,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

從《論語》的流傳方式或成書過程看,它經過了多次的整理,主要是進行增益與混合,這也是《論語》撰者爲誰等問題爭議較大的根本原因。不僅如此,就是今本20篇《論語》本身也有不少問題,所以應該覈實其中材料的真僞。對此,清代學者如崔述、袁枚、趙翼等都下過功夫,其中以崔述下的功夫最大,成績也最突出。如他認爲《論語》的最後5篇問題最多,最爲可疑,很可能有“後人之所續入”,另有個別篇中的某些章句與其他文體有異。周予同也認爲《論語》的前後10篇文體不一致,尤其是末尾5篇可疑處最多。有的學者還專門撰文考證,舉出由其他學派和其他書籍中混入的內容。孔子以後,《論語》一書的成書、流傳經過了2000多年,其中自然難免摻雜有後人的不同傳說,因此,我們今天研究孔子,利用《論語》的資料時,應當持一種審慎的態度。

《論語》是如何成書的?《論語》記錄了哪些內容? 第3張

《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資料,但它決不是唯一的資料,研究孔子,不能僅僅依賴《論語》。《論語》是孔子、孔子弟子的言行錄。但孔子生前的言論流傳下來的決不止此,《論語》一書所輯錄的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除《論語》以外,如《春秋》《左傳》《國語》《孟子》《禮記》等書中也保存了孔子的不少遺言。經過孔子編訂、審閱過的《詩》《書》《易》《春秋》等,也都在某些方面和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孔子思想,也都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着作。《春秋》是魯國的歷史,相傳孔子曾修訂過,就連孔子本人也說自己“志在《春秋》”,還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中包含了他的政治思想。《儀禮》是敘述禮的,其中記載有人專門向孔子學習“士喪禮”等,可見孔子與《儀禮》之關係十分密切。《禮記》是對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等方面問題的探討,也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孔子與《易》的關係更爲密切,據記載,孔子晚而喜《易》,並作了《易傳》,這已經爲考古材料所證實。這些材料,多是孔子關於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論述。即使他所編次的書籍,也都隱含着他的思想主張。因此,我們今天研究孔子,切忌以偏代全,要綜合地、充分地佔有和利用資料。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