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七回:練猢猻成都大戰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七回:練猢猻成都大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英烈傳》,又名《雲合奇蹤》《皇明英烈傳》《皇明開運英武傳》等,是明代無名氏(一說徐渭或郭勳)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分爲十卷,共八十回。成書於明萬曆年間。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

《英烈傳》寫的是朱元璋率羣雄英烈推翻元朝統治、剪除割據勢力、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英烈傳》的作者扣緊題名,濃墨重彩地塑造出皇明開運時期叱吒風雲的英烈羣像。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販烏梅、取襄陽、戰滁州等。

第七十七回 練猢猻成都大戰

且說僞夏明升,對着衆臣說:“巴蜀的險阻,已失去了一半,如何是好!”正在憂惱,恰有哨子來報:“大明兵將竟到成都府正東安營。”守成都的是戴壽、何大亨兩將,又有吳友仁,也從古城逃來,便商議道:“今日之事,若用人力,必難取勝。此處城東七十里有座黑支山,極多猢猻,向來遊手遊食的人,都將他教成拖槍舞棒,扮演雜戲。我們不如下令,凡民家所養猢猻,盡行入宮,每猢猻十頭,出獄中死囚一人,率領在前廝殺,繼後便以大兵相隨。那猢猻隨高逐低,扳援林木,踏山越嶺,極是便利,朱兵料難抵擋,此計何如?”衆人應道:“大好,大好!”即刻拘集猢猻,接連在城中,令死囚演習了十餘日,只不開城迎敵。傅友德對衆將說:“他們何故如此遲延,若是待救兵來,則重慶地面是個孤城,他恐我分兵攻取,必不分兵來救。瞿塘地面,去此甚遠,且湯元帥等在彼攻打急迫,也難分兵來救;若要坐老我師,則內邊兵糧聞得積聚不多,不知何故如此?他們必有奸計,我等須要提防。”因而下令哨子,暗行打探,不題。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七回:練猢猻成都大戰

且說太祖一日視朝,通使奏說,“外有一人,自稱赤腳僧。從峨嵋山到此,求見陛下,言國祚的事。”太祖恐他出言惑衆,不令相見,次日,忽然龍體不安。太醫院官,未敢造次進藥。卻又報道:“赤腳僧說,天目尊者着他轉送藥方。在午門外候旨,畢竟要求一見。”太祖因念當年師過五臺,湯和等去訪張三丰,那道童備言天目尊者便是周顛。且今赤腳僧道從峨嵋山而來,大軍已徵巴蜀,未知下落,便令一見也可。乃傳旨出去。那僧人見了太祖,袖中取出一件東西,說:“這是溫良石,須以金盤盛水,磨藥飲下,那病便好。”太祖看他來得奇異,即令內侍照方磨服,果然胸次即刻平安,倍覺精神。那赤腳僧即大步從外面走進,太祖連忙向前問道:“周顛年來未見,恰在何方?且師父說從峨嵋山來,不知近來曉得征討僞夏的消息否?”那僧答道:“天目尊者在廬山與張金箔、謙牧、宗泐四人,輪番較棋,你可着人往問;若是巴蜀事務,七月中旬,可以稱賀。但此時傅、朱二元帥,陸路軍馬,大是憂疑。我此去可同冷謙一走,指與方略。”太祖便說:“冷謙我一向聞他善於仙術,至於卜課、樂律之伎,更是精工。他如今在此做官,師父既同他至軍中,不知幾時得有曉報哩?”那赤腳僧道:“這也容易,成都得勝,便着冷謙來見。”太祖允奏。他便同冷謙登雲而去。按下雲頭,正是匡廬山上。赤腳僧與周顛等三人相見,備說把藥醫治了太祖。並說太祖要巴蜀近日攻討信息,因要冷謙同行。冷謙道:“我一向在金陵做個太常協律郎,近來頗厭塵務,今日塵累將滿,我便同你巴蜀走遭去,報與大明之主也。”便同赤腳僧飛向成都而來。在雲頭一望,但見僞夏戴壽等,在城中演練猢猻,教他拖搶舞棍,搶箭奪刀的把勢。看了一回,竟從朱、傅二元帥營前歇下。走到轅門,叫轅門軍校報知。傅友德、朱亮祖聽了,便着中軍官迎到寨中,分賓而坐。將僞夏閉門不戰,拖延時日,憂悶無處,細說把二個得知。

       赤腳僧道:“我們方纔看城中百般演習猢猻,元帥可謹慎提防。”冷謙又道:“細觀氣數,並按着干支,明日他決然出戰。這只是些逆畜,其類屬火,所以依山林、岩石而生。山林岩石,俱能生火。今在巴西,又爲金方;火、金相剋。他們用此,雖是困苦無奈,其實也合此道理。明日行軍,俱可用赤旗、赤甲、赤馬、火炮、火銃、火箭等物,取以火勝火之義。朱元帥爲前鋒,傅元帥當後陣,其餘將軍分翼而前,必然取勝。”傅友德聽計,便令軍中旗甲、鞍馬,俱改做了赤色。但於號帶之間及旗巾之上,暗分隊伍,整備明日廝殺。待至天明,只聽一聲炮響,成都城中果然擁出許多猴子,並人馬衝突將來。朱亮祖即令前軍用標槍、榔棍,間着火器,密密的排列在前,施放過去。那些猢猻聞了硫黃、硝焰之氣,又被殺傷,都轉頭望本陣而逃,自相沖殺。明兵乘勢攻擊,夏兵踏死者有一大半。吳友仁回陣要走,被郭英大喊道:“你這賊慣會逃脫,今待那裏去!”一槍直透前心而死。戴壽、何大亨領了殘兵,連忙進城不出,這也慢說。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七回:練猢猻成都大戰 第2張

只是明太祖接連三日,望着赤腳僧回報,也沒有響動,恰有管內帑的奏說:“臣把守內庫,時常檢點庫中銀兩,每有缺失,細覓蹤跡,更無可得。今日進庫,忽見一張憑引,失在地下,臣意庫中嚴密,那得有人進來,今金寶失去無蹤,反而憑引一紙,伏乞聖裁。”太祖便令五城兵馬司,照憑上姓名,拘拿到殿鞫審。不及半刻,那人拿到。太祖細行審問,那人道:“臣向與冷謙友善,渠憐臣親老家貧,難以度日,即於臣寓所壁間,畫着庫門一座,白鶴一隻,因對臣說:“若要銀子時,可將畫門輕敲,其門自開,一進內便有銀兩,但無得多取。”微臣依法行事,果然開門,可以進取。昨日之間,臣見金銀滿庫,或多取也不妨,便恣意取之而出,不覺失下憑引。臣出無奈,實是冷謙所爲。”太祖笑道:“那冷謙前日方與赤腳僧前往巴蜀去了,你何得調謊弄舌?”那人道:“臣豈敢妄言,他方纔尚在家中。”太祖隨令御前校尉收取冷謙。校尉一到,便說:“冷謙,聖旨所在,不得遲延。”便隨校尉行至午門前,且對校尉說:“今日我死也。但是十分口渴,列位可將水一碗略解吾渴,亦感盛情!”校尉看他哀訴,便汲水一碗,把他喝了,一眼但見冷謙一個身子,都在碗中,恁你拽扯,只是不起,攸然之間,連形連影一些也看不見,止有清水一甌。校尉高聲的叫道:“冷謙,冷謙,你既如此,我們都要死了!”正要啼哭,那水碗中忽發聲響,說:“你們都莫憂慮,將水進上御前,你們必然無害;且我也有話正要奏聞。”那校尉只得收淚,把水盞進上,並他的言語一一申奏。太祖便說:“冷謙,可顯出來見朕,朕必不殺你。”那碗中便應道:“臣有罪決不敢出。”龍顏大惱,將盞擊碎於地,令內侍拾起,片片皆應。太祖因問巴蜀情由,他細把以火勝火的軍情,備說了一番,便說:“臣自此同周顛、謙牧、張金箔遊於清宇之間;朝北海,暮蒼梧。惟願聖躬萬壽無疆,清寧多福,臣從此辭矣!”太祖聽其自匿,吩咐管庫官仍舊供職。那失憑引的,追出原盜金銀;然孝念可原,但行笞罪去訖。

且說湯和、廖永忠等,向因江水泛漲,駐兵大溪口。一日間,巡江邏卒報說:“金沙江口,得木牌數百面。牌面恰是穎川侯傅友德把由陳倉取階、文、青陽、綿州、漢州等日期,報與湯元帥得知的。”湯和便說:“既是如此,僞將俱必膽寒,我們正宜乘勢攻取。”廖永忠細籌了一會,道:“今舟師既不得進,可急密遣精銳千人,照橡樹葉的青綠之色,做成蓑衣,各帶糗糧、水筒,以御飢渴,只揀山崖巉險草木茂密處;魚貫而前,且行且伏,逾山渡關,埋伏在上流。約定五月廿五日更,在上流接應;水寨將士,可將鐵包裹船頭,盡置火器,在船備用;元帥可帶曹良臣、周德興、仇成、葉升爲左右哨,領陸兵六萬去攻龔興的陸寨,末將自帶華雲龍、楊璟爲左右哨,領着水師,駕着小船,從黑葉渡攻鄒興的水寨。若水寨一破,便燒斷了鐵索,毀去了橋柵,一過瞿塘,自可直趨重慶。”湯和聽計,因遣精兵千人,扮成青綠色的衣裳先行,只待廿五日在上流行事。那蜀兵見我們寨中向來毫無動靜,也便懈怠,不甚提防。至廿五日五更,湯和領了陸兵去攻陸寨。廖永忠因令水師,奮力挽水而行,把火炮、火筒,一時發作,水將鄒興中着火箭而死。一邊廝殺,一邊炬火燒着鐵索,趁紅斬斷,遂焚燬了三橋。早見上流埋伏的精銳,揚旗鼓譟,迅疾攻殺。蜀人上下抵擋不住,便活捉了有職的官員蔣達等八十餘人,斬首二千餘級,溺死者不計其數。莫仁壽卻被華雲龍一刀砍死。那陸兵飛天張、鐵頭張同龔興前來相迎。廖永忠在船頭望得眼清,那火箭射來,正中鐵頭張面門,落馬而死。龔興正要逃走,周德興趕來一刀兩斷。飛天張便脫了衣甲,混在衆軍中奔逃,被軍中縛了,解送軍前。湯和令同職官蔣達等斬首號令。水陸二路兵馬,直過了瞿塘關,仍合一處,湯和因與衆將說:“趁此前往,可保勢如破竹。廖永忠當率曹良臣、葉升、仇成率本部兵,從北路而行。我當同華雲龍、周德興、楊璟率本部兵從南路而行。”即日拔寨而往,四方州郡,望風投附。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七回:練猢猻成都大戰 第3張

洪武四年,七月中旬丙申日,大兵徑抵了重慶府,離城十里正東銅羅峽安營,明升聞報大懼。右丞相劉仁勸說:“且奔成都,再圖後舉..”未及說完,只見探子又報道:“大明傅、朱二元帥,把成都攻困甚急,來求救兵。”那明升與劉仁面面相看,更無計較。其母彭氏,吞聲飲淚,對着明升道:“事已至此,不如早降,以免生靈之苦。”明升從了母親的說話,便寫表着劉仁赴大明營中謁降。湯和便知會廖永忠,陳兵於重慶府朝天門外。明升帶了家屬,待罪軍門。那成都城中戴壽、何大亨,知本王已降,也將城出獻。傅、朱二元帥入城安民已畢。於是三巴地面,盡歸大明。三月出兵,七月平蜀,百日之間,底定了僞夏。湯和、傅友德、朱亮祖、廖永忠擇日班師回朝。在路早行暮止,於民間秋毫無犯。所得西蜀金寶、玉冊、銀印五十八顆,銅印六百四十顆。路府有七,元帥府有八,宣慰安撫司二十有五,州三十有七,縣六十有七所。俘官吏將士,與所獲牛、馬、輜重,俱以萬計。太祖臨朝,等第乎蜀功績:傅友德第一,廖永忠第二,朱亮祖、湯和第三,各賜銀一千兩,綵緞五十匹;其餘俱各賞齎有差。明升率家屬門外候罪。未知如何處理,且看下回分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