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下):徐虎林捐軀報國,張叔夜奉詔興師

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下):徐虎林捐軀報國,張叔夜奉詔興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蕩寇志》是清代作家俞萬春創作的白話長篇英雄傳奇小說,此書草創於道光六年(1826年),寫成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對明代小說《水滸傳》的續寫,又稱《結水滸全傳》或《結水滸傳》。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此書塑造了法術高強的陳希真、陳麗卿父女及雲龍彪、劉慧娘等智勇雙全、全忠全孝的形象,讓他們去輔佐張叔夜圍巢梁山,把一百單八將盡數擒拿殺光,其剝去也永世不得翻身,體現了“尊王滅寇”的宗旨。

第一百三十二回(下) 徐虎林捐軀報國 張叔夜奉詔興師

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下):徐虎林捐軀報國,張叔夜奉詔興師

原來公孫勝自汶河渡與希真鬥法,被希真用訣鎮壓之後,羅真人授他的五雷天心正法,竟從此呼喚不靈。今日只得將他起先學得妖法,用心祭煉了七日,特來興霧作怪,襲取二關。徐槐見是妖術,急令堵御,吩咐將鎮關大炮五座,直向黑霧中打去,那霧中賊兵兀自喊聲不絕。忽然幾陣狂風撲關而來,最後一陣有一股惡臭腥羶之氣實不可耐,這邊官軍被臭氣撲倒數十人。只見徐槐一個寒噤,渾身飛出萬道紅光,直向黑霧中射去,黑霧紛紛盡散。顏樹德急前一看,那徐槐兩目已定,鼻息全無,原來浩然丹氣已歸太虛了。顏樹德大驚。任森急叫休亂,使教顏樹德掖住徐槐,自己只顧督兵抵禦。只見賊兵連聲吶喊,雲梯滿布,翻翻滾滾殺上土。爲首一員賊將,乃是金槍手徐寧,指揮衆賊奮勇喊殺。任森料知難支,便叫樹德道:“我在此擋禦一陣,你快保主公回頭關去,並通知韋李二將嚴守頭關。”樹德應了,急忙扶了徐槐,帶兵八百名,奔入頭關去了。

這裏任森挺着單槍擋住徐寧,徐寧舞動鉤鐮槍直取任森。兩個就在關上奮勇廝並,兩槍卷舞好似兩條怒龍,揮揮霍霍的左右盤旋。關上天搖地動,賊兵已紛紛佈滿,官軍奮呼喊殺。賊兵後隊李應、張清也紛紛殺到-下。此時任森、徐寧已力戰了三十餘合。任森因勢危拼命,情願有死無生;徐寧因兵勝逞強,定道有贏無敗。這一邊任森的槍怒如雷發,只有攻取,絕無遮攔;那一邊徐寧的槍疾如雲飛,但顧鉤攢,卻忘挑撥。兩個又鬥了數十合,徐寧吃任森一槍刺中咽喉,任森吃徐寧一槍刺入腰脅,說也湊巧,兩杆神槍交溯,兩員勇將齊休。官軍、賊軍各搶屍身而回。賊軍乘勢殺入二關,官軍退守頭關去了。

且說顏樹德保着徐槐屍身入了頭關,韋揚隱、李宗湯接報,一齊大驚,急忙點齊兵將,登-守備。不一時,二關上官兵都紛紛奔來,數卒界着任森屍身,與衆兵一齊到了-下,韋李二將開-迎入。官兵進畢,韋李二人正待閉-,只見宋江領着李應、張清,大隊人馬已乘勢來搶頭關。韋李二將在-上悉力守住,與賊軍足足相持了一日,不分勝負。裏面隨營軍弁,將徐槐及任森均如禮安殮。顏樹德哀毀之餘,跌足捶胸,神喪色沮。忽到自己帳中,敲開一甕陳酒,連吸數鬥,趨入徐槐棺旁,大哭道:“君在我聽用,君死我心痛,從今無知己,地下永相從。”言畢,以頭觸棺而死。衆皆流淚,當時亦爲安殮了。韋揚隱、李宗湯在土-上徹夜防堵,不敢輕離。賊兵亦在-下徹夜哨探。

次早,宋江又策衆賊軍努力攻打,自辰至午,一片槍炮之聲,轟闐盈耳。賊兵愈鬥愈奮,官軍漸漸不支。韋李二將正在慌急,忽然賊營內人聲沸亂,二關上歷亂鳴金。宋江急忙收聚兵馬,紛紛退回,急問何故。大衆俱稱三關上有一枝人馬自天而降,見是徐槐手執令旗,顏務滋橫刀躍馬,揮軍殺來,故爾兵心驚亂。宋江急令查明,寂無影響。但二關上大衆萬口同聲都說如此,宋江也無可如何,只得保守了二關,再行定議。

那韋揚隱、李宗湯保守頭關土-,見賊人無故自退,不解其故,也不敢追擊。只將防守事宜一一經理了,便下-入帳,向徐槐棺前行禮舉哀,痛哭一場,又痛哭了任森、顏樹德,便派營弁將三樞護送鄆城。這裏韋李二將協力保守頭關。慢題。

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下):徐虎林捐軀報國,張叔夜奉詔興師 第2張

且說徐青娘在鄆城接報大驚,當時隨同徐府官眷齊來迎喪,盡哀痛哭。待到治喪事畢,青娘嘆道:“我在此,所以助吾叔也。吾叔志願已成,我自今亦無事矣。”便去往訪汪恭人。恭人接見,談起徐虎林捐軀報國之事。恭人道:“令叔因公積勞,此日捐軀報國,梁山大事,業已三分有二。將來經略到來,不日凱旋,令叔之功亦序列不朽矣!惜乎我生多病,不及見賦人授首。”青娘道:“恭人近來多恙,宜養息安神,不可過勞。至家叔爲國捐軀,雖死猶生,誠有如恭人所云名垂不朽者。即恭人偉謀卓識,亦當名列青史,萬古傳流。婢子自今無事,追憶溶夫家叔授我淨土法門,至今不忘,擬即日退居高平山,遵依溶叔所教,持名修觀,以終其身。異日有緣,再當拜謁。”恭人道:“小姐有志退修,定當早證妙果。刻下且請在舍間盤桓月餘,然後告別何如?”青娘依從。當時在恭人家中聚談月餘,戀戀不捨而別。從此徐青娘依於高平山,與徐娘子同修淨土,後來青娘與徐娘子先後月餘,都是先期三日自知時至,沐浴更衣,西向唸佛,自稱“蓮花滿室,佛來迎我”,泊然而遊。這是後話。

且說雲天彪大軍在嘉祥,陳希真大軍在濮州,各自辦理撫卹事宜,正擬擇日進兵,與徐槐協力同剿梁山。忽接到二關失守、徐槐陣亡之信,都吃一大驚,不待撫卹事完,便各自起兵迅赴頭關。韋揚隱、李宗湯聞雲陳西路兵到,即忙迎接參見,天彪、希真也各相見了,共問韋李二將備細情形。韋李二人細細說了一番,天彪、希真齊嘆道:“徐虎林真人傑也!”當時會議,將徐槐赴難之事,與山東安撫使蓋天錫會同具奏。這裏一面派兵嚴守頭關。天彪部下傅玉、雲龍、劉慧娘、風會、聞達、畢應元、歐陽壽通、哈蘭生、孔厚、龐毅、唐猛。其沙志仁、冕以信,因攻城受傷,回村將息,故不在列。希真部下劉廣、祝永清、陳麗卿、苟桓、祝萬年、欒廷玉、欒廷芳、真祥麟、範成龍、劉麒、劉麟、天彪、希真各自分派將住,各路防守,一面相機攻取梁山,一面等候天兵。不數日,朝廷降旨下來:徐槐功績最深,此日捐軀,不勝震悼,着贈太子太保,錫爵定遠侯,賜溢忠武;任森錫元功伯;顏樹德錫威烈伯。雲天彪、陳希真着纘徐槐前功,鎮住梁山,統俟大經略張叔夜率領天兵征討時,協同進剿巨寇。雲陳奉旨,便一同圍住梁山,靜候天兵。慢題。

且說張叔夜自上年七月奉旨征討方臘,八月到了睦州,方臘抗命迎敵。可想方臘如何對付這位張天神?但與官軍一遇,動輒敗衄。那張伯奮、張仲熊、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金成英、楊騰蛟八員大將,雷轟電擊,雲捲風馳,不及五個月,早已掃平賊寨,方臘就擒。本年正月奏凱回京,天子郊迎慰勞,告廟獻俘,舉行一切大典、張叔夜封燕國公,從徵諸將均各按功錫爵,從徵軍士均從優分別賞恤,大賚天下,百姓大悅。天子謂羣臣道:“朕涼德藐躬,撫馭失道,以致盜賊蜂起,生靈塗炭,此皆朕之罪也。今幸賴祖宗積累之厚,皇天保佑之深,浙江巨寇,竟已撲滅;山東殘賊,亦將蕩平。朕承茲天貺,敢不只懼,可降罪己之詔,以使中外臣庶,成知朕悔悟自新之意。”羣臣鹹稱聖明。天子乃下詔道:

“朕獲祖宗之德,仰蒙蒼吳之麻,首出四民,於茲一紀。雖兢業惕於中心,而過咎形於天下。蓋以寡昧之資,藉盈成之業,言路壅閉,導諛日聞;恩幸恃權,貪饕得志。縉紳賢能陷於黨籍,政事興廢拘於紀年。賦斂竭萬姓之財,戎馬困三軍之役。多作無益,侈靡成風。利源酤榷已盡,而牟利者尚肆誅求;諸軍衣食不時,而冗食者坐享富貴。災異疊見而不悟,閭閻懟怨而罔知。追溯已愆,悔之何及。自今以後,有各直省官員,能率衆勤王,捍邊立功者,優加獎重,不限常制;草野之中,懷抱異材,能爲國家建大業,定大計,出使疆外者,不次任用。中外臣庶,並許直言,雖有失當,亦不加罪。朕惟仰副上蒼,俯恤下民,毋敢逸豫。宣和三年正月詔。”

詔下之日,士民稱頌,鹹仰聖德。

次日,有一太學生,姓陳名東,應直言之詔,挺身上疏。天子聞有諫疏,甚喜,看其疏中寫道:“今日之事,蔡京壞於前,樑師成陰賊於內,李彥結怨於西北,朱(面+力)聚怨於東南,王黼、童貫結怨於遼金,敗祖宗之盟,失中國之信:惟此六賊,罪惡貫盈。今蔡京、童貫既已伏誅,而樑師成等四人猶在,願陛下明昭睿斷,速正典刑。”天子覽畢,便傳張叔夜、賀太平進宮,問:“此奏何如?”張賀二人極言陳東所奏甚是,因共陳六人劣跡。天子嘆道:“朕爲此輩欺矇久矣。”便傳旨將樑師成、李彥、朱(面+力)、王黼盡行正法。叔夜因奏:“朝中尚有一賊,皇陛下去惡務盡。”天子問是何人,叔夜便將高俅劣跡一一陳說。天子道:“縱此人於朝端,皆朕之不明所致,今日豈可尚道典刑。”便立將高俅拿下,將傢俬盡行抄沒,不日將高俅發配滄州去了。此時奸邪盡去,君子滿朝,士民歡呼相慶。賀太平進言道:“今日之事,恭逢陛下聖明神武,睿斷嚴明,小人道消,君子道長,四海昇平,萬年康樂,實基於此。惟有梁山一區,羣盜盤踞,積惡貫盈,所宜速行掃除,庶使宇內清平,萬民樂業。”天子道:“上年朕本有着張叔夜統軍征討梁山之命,嗣因方臘事急,遂命移徵方臘。今方臘既除,宋江未滅,可即着張叔夜領兵往討。”說罷,便傳諭兵部先行調集兵馬,以備攻討。數日後,兵部尚書奏稱二十萬兵馬均已調齊。

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下):徐虎林捐軀報國,張叔夜奉詔興師 第3張

次日五更三點,景陽鐘響,百官各具公服,齊集丹埠。天子升殿,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天子命宣張叔夜升階渝旨。叔夜趨進丹宸拜跪,天子開言道:“嵇仲,率事公忠,戎行宣力,經謀偉劃,朕實依賴。前者方臘猖狂,命卿征討,役才五月,遂奏膚功。今梁山宋江,肆逆已甚,特命卿率師往討,尚其敬慎,以襄大事。欽哉!”叔夜稽首承命謝恩。天子便傳諭,於二月十五日躬行大閱,兵部尚書領旨。當日退朝無話。

到了這日,張叔夜全裝披掛,五更上朝,伺候官家大閱。只見那左右羽林軍、龍武軍、神武軍,各自按着班次,擺列在魏闕之外。旌旗明麗,劍戟如林。裏面御道兩旁,都是神龍衛兵馬,豹尾槍排得密麻也似。那些馴象也一對一對的侍立在御道旁邊。左右金槍班將官,都個個披掛着,執持軍器,排列兩旁。四員陪輦大臣,早已全裝披掛,從立龍墀之下。殿上黃羅傘蓋,龍鳳儀仗,無數內官擎着提爐,燃着龍涎,香菸絛繞,簇擁着九龍寶輦。那三十六個校尉,都齊整整侍立着,伺候車駕啓行。須臾間,只聽得殿上撞鐘伐鼓,奏動起一派仙樂,殿頭官引-傳出午門,撲通通九個號炮響亮,午門外前站軍官紛紛起行,天子出殿升輦,四員陸輦大臣都趨出階旁。車駕啓行,張叔夜在車駕前面旁階趨行,衆扈從護着龍輦徐徐的出了宮門。張叔夜在宮門外上了馬,做那車駕的前驅。一路上鹵簿莊嚴,天威肅穆。不移時到了御教場,只見那將臺大吹大擂,鼓角齊鳴,兵部尚書率領部屬,並那二十萬大軍,早已在御道兩旁俯伏接駕。天子法駕直上正殿,轉身朝外大座。張叔夜等衆大臣都上金階,依班蹈舞,分列左右。兵部尚書獻上陣圖冊本,天子命張叔夜傳旨開躁。兩員大臣捧了令旗,傳諭兵部。須臾間,那將令號炮響亮,鼓角齊鳴,二十萬貔貅遵令開躁,端的威嚴出常,武怒超羣,說不盡那旗篩招-,槍炮轟闐,馬嘶人喊,動地驚天。那些龍虎雜陣,雲梯技擊,都依次躁演。羣臣看那躁演步伐整齊,進退有方,端是有制之師,都以必勝爲天子賀。天子大悅,當時傳旨發放,着戶兵二部遵制賞賚。車駕回鑾,號炮明動,鼓樂悠揚。兵部官員並二十萬天兵,依就俯伏送駕。張叔夜仍舊陷輦還宮。羣臣嵩呼。退朝,天子與張叔夜論議軍機。

次日,天子傳旨,命張叔夜爲經略大將軍,賀太平爲參贊,十九日告廟誓師,二十日辰時出師。張叔夜蹈舞謝恩。到了這日,天子親詣太祖告廟,遵依古制,陳設輝煌,儀度敬慎。張叔夜受了兵符印信。到了二十日,天子出郊行御餞禮,送大經略祭纛興師。滿朝文武官員隨送出城。一時震動京都,異常炫耀。其時天日晴和,風光明麗,士民聚觀,欣欣色喜。只見那旗篩連雲,戈矛耀日,祥光萬道,飛上九霄,須臾間天上慶雲聚集,五色繽紛,結成“天下太平”四個大字。萬目共觀,歡呼雷動,羣臣齊慶聖德,天子感仰天恩,龍顏大悅。當時教場上九聲號炮,經略大將軍張叔夜叩辭御駕,與參贊賀太平,率張伯奮、張仲熊、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金成英、楊騰蛟、康捷諸大將,並二十萬天兵,一齊起行。

不說天子還宮,只說張經略統領大軍,浩浩蕩蕩出了京都。一日行到歸德府遇賢山地方,忽報種經略相公有書呈上。張經略接展看視,原來薦一勇士。張公大喜,即令進見。只因這一個人來,有分教:三十六員雷將,齊輔天朝;一百八道妖氣,仍歸地窟。畢竟不知種經略所薦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