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送何遁山人歸蜀》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送何遁山人歸蜀》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送何遁山人歸蜀

【宋】梅堯臣

《送何遁山人歸蜀》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

遠壑杜鵑響,前山蜀客歸。

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征衣。

終日自臨水,應知已息機。

《送何遁山人歸蜀》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爲“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隱士或與世無爭的高人。根據題目中的“歸蜀”一詞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

作爲送別詩,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別詩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與自己分別之後的情況——當屬常見,但這首詩卻與別詩另有不同,其不同之處在於全詩四聯八句均爲想象之語,沒有一句實寫兩人分別時的情形。此詩全用想象,讀來卻無重複累贅之感,何也?詩人想象的角度不同使然。

根據詩人想象的角度,這首詩可分爲兩層:前兩聯爲一層,後兩聯爲一層。

我們先看前兩聯。這兩聯是從何遁山人遠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進行想象。

首聯“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乃詩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親歸來。首句“春風入樹綠”是寫景,描寫春風吹過,蜀地的枯樹驟然變綠的情形。此句寫景,作用有二:一,爲全詩奠定明朗、欣悅的感情基調;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童稚望柴扉”是說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的柴扉之外向父親歸來的方向望去。這個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親歸來,正是因爲春風重歸蜀地的景象讓他想起在外未歸的父親。

頷聯“遠壑杜鵑響,前山蜀客歸”,緊承首聯,想象何遁山人倚門遠望的孩子忽然聽到遠處的山壑中傳來杜鵑的叫聲,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的父親翻過前山回來了。此聯,詩人不寫孩子望到父親歸來時的反應,只說孩子看到父親回來了,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極大地想象空間。孩子看到父親時的歡喜雀躍自不待說,除此之外,他還會做些什麼?是趕緊回家將喜訊告訴母親以及其他家人?還是直接興沖沖地跑過去迎接父親?還是先告訴家人,然後和家人一起去迎接父親?這是詩人故意留下的空白,需讀者通過想象去填充。要指出的是,首聯和頷聯雖然只寫了何遁山人的孩子,但透過孩子,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家人對山人歸來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歸來的極度喜悅。

因爲頷聯已寫到“蜀客歸”,於是,詩歌后兩聯自然轉而從何遁山人的角度展開想象,想象其回家之後的情形。

頸聯“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鄉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時來,秋社時去,故有“社燕”之稱。何遁山人剛剛返鄉,燕子也剛剛南歸,兩者相見真如老友相逢,其場面當何等親切、喜悅!“征衣”,旅人之衣。山人到家,下得馬來,立即脫下征衣,洗掉征塵,其對漂泊生活當是何等厭惡,到家之後的心情當是何等輕鬆、愉快!此聯一“逢”一“洗”,寫盡了山人回鄉後的喜悅。

尾聯“終日自臨水,應知已息機”,想象何遁山人的隱居生活:終日在水邊釣魚,完全擺脫了世俗的瑣事雜務,恬淡閒適。此聯想象何遁山人的隱居生活,一方面表達了對朋友的良好祝願,另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自己對這種生活的嚮往。

除想象手法的使用,作爲送別詩,這首詩與其它送別詩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全詩絲毫沒有送人時的惆悵感傷,甚至沒有對朋友的留戀,有的是爲朋友歸鄉而高興,有的是對其以後生活的良好祝願,有的是對朋友歸鄉的羨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