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秋夕》杜牧所作,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

《秋夕》杜牧所作,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牧,字牧之,晚年時期居住在樊川別業,世稱杜樊川,他是晚唐時期官員,也是文學家。他的詩文負有盛名,代表作又《阿房宮賦》《題烏江亭》等,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杜牧所作的《秋夕》吧。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時間是農曆七月初七。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秋夕》杜牧所作,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

七夕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那就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這個傳說發生在農曆七月初七。不過,在《搜神記》中,則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演繹成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愛情故事。這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受到歷代文人雅士歌頌,他們驚歎牛郎織女的愛情傳奇,於是留下吟詠七夕良辰美景的詩作無數。

其中最爲著名者當屬杜牧的這首《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

臥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說,銀燭的燭光映着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夜色裏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這首詩描寫一名孤單的宮女,於七夕之夜,仰望天河兩側的牛郎織女,不時扇撲流螢,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表現了一位官女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苦悶心情。

首句“銀燭秋光冷畫屏”寫秋景,這裏“銀燭”、“秋光”、“畫屏”等物看似客觀展現,實則爲詩中女主人公的出場佈景。物與景,本平常,本無情,但着一“冷”字,蕭瑟之景、傷感之情躍然紙上。“冷”字,本是形容詞,表狀態,但在這句詩中有表動作的意味,即“銀燭”、“秋光”、“畫屏”都感到了冷意。冷的氛圍營造出來,目的就是爲了襯出女主人公內心的孤悽。

《秋夕》杜牧所作,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 第2張

二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寫女主人公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女主人公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裏常以秋扇比喻棄婦。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着持扇女主人公被遺棄的命運。此時,這女主人公用小扇撲打着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着她的孤冷與索寞,但只能徒勞無功,流露出無限的淒涼之感。

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寫女主人公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女主人公置身於冰冷、冷漠、空曠的皇宮裏,在這無邊無際的黑夜裏,她不禁長嘆:“涼如水”!“涼”字用得甚妙,與首句之“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營造氛圍、烘托情感方面收到了奇效。到這裏,全詩的情感濃度達到極點,哀怨之中含憤懣,悽惻之中藏無奈。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詩中點明地點是“天階”,但亦要結合前句之“流螢”來讀。古語有云:“草木腐,化爲螢。”一般來講,螢火蟲多出現於雜草叢生之荒涼地,比如墳冢。此句又明指“天階”,當指昔日輝煌的宮廷,如今荒涼到螢火蟲到處飛揚;或又指昔日戀人的相依爲伴,如今唯有螢火蟲爲伴了;或又隱喻了詩人的古今滄桑之嘆。

《秋夕》杜牧所作,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 第3張

最後一句“臥看牽牛織女星。”女主人公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本句女主人公把目光從身邊物移到了遙遠的天邊,使得這首詩非常自然地將畫面從地下引到天上。一個“看”字引人遐思:隔了天漢銀河相望的牽牛星與織女星,今天晚上還可以鵲渡銀河激情相擁,而女主人公卻只能在深宮南內遙望星斗消磨日月,一任如花的容顏在歲月中老去凋零。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如此星辰如此夜,爲誰一夜立風宵?孤苦無助的女主人公,除了默默落淚,就只能嘆息命運的不公了。

這首詩,構思巧妙,語言質樸流暢,感情蘊藉婉約,藝術感染力很強,頗能代表杜牧七絕的藝術成就。從形式和結構上看,全詩描物寫景與敘事抒情相結合,呈現出靈動之姿、飛騰之勢,頗動人心魄。前者旨在爲後者營造氛圍,後者意在爲前者規範意蘊,兩者相互襯托融爲一體。

後人對杜牧和杜牧的這首詩評價都很高,宋代詩評人曾季狸稱“絕句之妙,唐則杜牧之,本朝則荊公(王安石),此二人而已”;明人楊慎則稱“律詩至晚唐,李義山(李商隱)而下,惟杜牧之爲最。”清代蘅塘退士評《秋夕》曰:“層層佈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畫。只‘臥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