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盤點四首蘊含真切情感的樂府詩,與唐詩宋詞相比有何不同?

盤點四首蘊含真切情感的樂府詩,與唐詩宋詞相比有何不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後來慢慢演變成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樂府詩原是歌謠,配樂而唱,興盛於西漢,發展於東漢,是五言七言詩歌的先聲。

大部分的樂府詩是由采詩官到民間蒐集,供以帝王觀察民生。民歌的內容題材常常貼近百姓生活,語言大多通俗易懂,唱的是先民的心聲,表達的是最真切的情感。

樂府詩有我們熟悉的“樂府雙壁”——《木蘭行》、《孔雀東南飛》,還有“五言冠冕”《古詩十九首》,無不是語言樸素,描寫生動,與唐詩宋詞比起來更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感。

《長歌行》

漢樂府 【朝代】漢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小時候,人們總會幻想長大後的生活會是多麼光鮮亮麗,多麼風光自在,恨不得把十多年的漫漫光陰直接跳過,立刻長大。但真正成了曾經期望的大人後,反而變得畏葸不前,躊躇猶豫,不知前進的方向

曾經的小小少年,就像園中葵菜,鬱鬱蔥蔥,晶瑩的露珠反射着初升的太陽的光輝,美好而生機勃勃。那時的他是勇敢無畏的,不懼陽光的烤曬,積極地等待露水的蒸發,想要快快成長。

但隨着時間的流逝,他越來越能深刻感受到即將面臨的考驗,深恐秋日涼飆至,百草衰而黃。

四季循環往復,河水奔流不停,但年年歲歲人皆不同,奔流之水也一去不復返。

青春只有一次,人們總會焦慮年輕時碌碌無爲,年老時一事無成。但人生所能達到的成就本來就是沒有標準的,努力的享受生活,努力的完成工作,這樣平凡不是平庸,而是簡單美好,我想如果有標準的話,那可能是自己年老後,不會爲曾經沒有做過的事而後悔吧。

盤點四首蘊含真切情感的樂府詩,與唐詩宋詞相比有何不同?

《行行重行行》

漢樂府 【朝代】漢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不知郎君走了多遠,不知今生還有無重逢之日。相思總是擾人心神,讓人胡思亂想。

那胡馬還衝向北風嘶鳴,彷彿能聞到家鄉芳草;那越鳥仍在朝南的枝頭上築巢,似乎夢裏會回到南方,而郎君去日已遠,卻無家書一封,難道是爲他鄉女子迷惑,忘了故鄉人。

相思讓人形容憔悴,相思讓人日漸消瘦,像是一日三秋,度日如年,但在這漫長等待中,還能怎麼辦呢?

這一首相思之歌,像是倚門等待的思婦伴着節奏,悽悽切切地唱出來一樣,其中的思念之情別離之苦哀怨婉轉,讓人不由得隨着那忽然已晚歲月,一起哀嘆困在相思裏的人。

盤點四首蘊含真切情感的樂府詩,與唐詩宋詞相比有何不同? 第2張

《涉江採芙蓉》

漢樂府 【朝代】漢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夏日荷花,亭亭玉立,不染纖塵。採得芳草,自是送給佳人。

或許,他們第一次相遇時,便是以芙蓉定情。他採下還有晶瑩露水的荷花,送給羞惗一笑的她,那時,所謂佳人,就在身旁。

然而,現在的他依舊拿着荷花,身邊的佳人卻遠在天一涯,回鄉的路或許要走一個月,或許要走一年,心中無盡思念的話,卻沒有辦法告訴她。

那時路程是用腳步丈量的,人們不願背井離鄉,因爲可能一旦離開,就再也回不去了。

多少人望着天上秋去春來的鴻雁,盼望他們能託封家書,多少人望穿了夜空的明月,彷彿能隨着月光照見家人。

那時遊子很多,思念的歌也很多。

盤點四首蘊含真切情感的樂府詩,與唐詩宋詞相比有何不同? 第3張

《回車駕言邁》

漢樂府 【朝代】漢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爲寶。

他駕車行於一片莽原之上,環望四周,只見百草茫茫,隨風飄搖。

冬去春來,帶來了新生,卻也辭去了舊物,他望着不熟悉的景色,頓時心生悽慘。

萬物盛衰往復,最終都會走向滅亡,這是自然的規律,雖讓人傷懷慨嘆,卻也無奈。那在有限的生命裏什麼又是有價值的呢?在他心中,與其獲得短暫的榮華富貴,高官厚祿,不如留下美名,在身隨物化而去時還能爲後人所懷念。

樂府詩中,感慨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詩句很多。那時的社會風雨飄搖,戰亂四期,人們都在苦苦尋找生存的意義,有人認爲“爲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有人認爲“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每個人的對待生命的態度都不同,無所謂誰高誰低。

縱然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現在全然不同,但那些彷彿帶着旋律的詩歌依然能讓千年後的我們感到共鳴,好像看到先民們在這片相同的大地上對抗着戰爭、疾病、貧窮,卻依舊頑強的前行着。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