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歷史上有哪些喜愛香椿的文人墨客?他們留下了哪些詩作?

歷史上有哪些喜愛香椿的文人墨客?他們留下了哪些詩作?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有不少關於香椿的詩作,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雲:“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一場春雨過後,天氣越來越暖和了,春光越發明媚起來,滿世界綠意盈盈的。

椿有兩種,一曰“樗”,即爲臭椿,再就是香椿。香椿爲楝科,落葉喬木,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

先秦古籍《山海經》載:“又東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櫄木即爲香椿。這種被稱爲“樹上的蔬菜”,食用歷史悠久,早在漢代食椿習俗就已遍佈大江南北,至唐宋食椿更盛,曾與荔枝一起作爲南北兩大貢品,深受皇上及宮廷貴人的喜愛。

歷史上有哪些喜愛香椿的文人墨客?他們留下了哪些詩作?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春菜》一詩中,羅列了蔓菁、韭芽、薺菜、青蒿、茵陳、甘菊、菠菜等菜蔬,香椿也赫然在列:“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

元金時期素有“北方文雄”之稱的元好問寫有《溪童》一詩:

溪童相對採椿芽,指似陽坡說種瓜。

想得近山營馬少,青林深處有人家。

春色漸濃時,雙雙對對的孩子騎在樹上採摘椿芽,整個畫面清新怡然,活潑可愛。

明代文人李濂爲官數載,後罷歸鄉野治學,他在《村居》中寫道:

浮名除宦籍,初服返田家。

臘酒猶浮甕,春風自放花。

抱孫探雀舟,留客剪椿芽。

無限村居樂,逢人敢自誇。

詩人無官身輕,躬耕隴畝,含飴弄孫,好不自在。偶有客來,捧出窖裏家釀的臘酒,又在和煦的春風裏採摘椿芽。這樣的待客方式,這樣閒適的田園生活,多麼令人嚮往啊!

歷史上有哪些喜愛香椿的文人墨客?他們留下了哪些詩作? 第2張

晚清文人康有爲對香椿更是鍾愛有加,專門寫有一首《詠香椿》,詩曰:

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杈芽。

長春不老漢王願,食之竟月香齒頰。

這首詩裏蘊含了兩個故事。

1917年春末,康有爲來到徐州。在徐州逗留期間,聞聽蕭縣的皇藏峪林壑幽美,遂往一遊。皇藏峪瑞雲寺的主持冬嶺和尚熱情接待,並向康有爲講述了劉邦與皇藏峪的故事。相傳劉邦與項羽決戰,兵敗後來到皇藏峪避難,他飢腸轆轆,便向當地山民討吃要喝。山民想招待他,苦於一時無菜,適逢當天是穀雨,便從樹上掰下一把香椿芽,做了“香椿托盤”和“生油拌香椿”兩個菜。劉邦食後,感覺香醇無比,妙不可言,遂問香椿芽爲何如此好吃,山民答:雨前香椿嫩如絲,雨後香椿生木質。劉邦見溝底坡畔生有香椿數株,嫩芽紫紅油綠,感慨道:“但願香椿長春!”

恰恰康有爲來時已是芒種,過了採食香椿的最佳時節,他不由嘆息道:“我來的不是時候啊!”冬嶺和尚終沒讓康先生失望,用貯藏的穀雨前的香椿芽,做了煎豆椿卷、燴香椿丸子、炸香椿餅、旋紋香芽託四個菜款待他。康有爲品後,齒頰留芳,異香滿口,回味無窮,不覺詩興大發,揮毫留下了上述詩句,爲皇藏峪的香椿芽增色不少。

歷史上有哪些喜愛香椿的文人墨客?他們留下了哪些詩作? 第3張

古人食椿,不僅讚頌它的美味,還記述香椿入饌的種種做法。

宋代蘇頌編著的《圖經本草》載:“椿木實而葉香,可啖。”

明代散文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稱,“元旦進椿芽、黃瓜,一芽一瓜,幾半千錢”;朱元璋的兒子朱橚在《救荒本草》中,記載香椿“採嫩芽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明代科學家徐光啓也將香椿作爲救急菜、救荒菜,載入了《農政全書》,稱“其葉自發芽及嫩時,皆香甜,生熟鹽醃皆可茹”;戲曲家兼養生學家高濂在他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還詳細記錄了香椿芽的吃法,如“香椿芽采頭芽,湯焯,少加鹽,曬乾,可留年餘。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麪筋,熝豆腐、素菜,無一不可。”

而清代“性靈說”詩人兼美食家袁枚也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香椿頭拌豆腐的吃法,稱其“到處有之,嗜者尤衆”。

香椿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胡蘿蔔素和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不僅營養豐富,口感香醇,其藥用價值也不可小覷。中醫典籍《唐本草》最早記錄了香椿的藥用價值,稱其“主治症疥,風疸”。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再次明確指出了“香椿葉苦、溫,煮水洗瘡疥風疽,消風去毒”的功效。

香椿古稱“大椿”,爲長壽之意,常常被視爲長壽的象徵。這一文化典故源於莊子《逍遙遊》中的句子:“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此大年也。”意爲上古時代的大椿樹以人間八千年當做自己的一年,可見壽命之長久。後人常以“椿”形容福壽綿延,如以“千椿”形容千歲,以“椿壽”作爲對長輩的祝壽,以盼望長輩像椿樹一樣長生不老。北宋詞人晏殊在《椿》中雲:

峨峨楚南樹,杳杳含風韻

何用八千秋,騰凌詫朝菌。

以“椿”的繁茂長壽,生生不息,來襯托生命短暫、渺小的朝菌。宋代無名氏的一首賀壽詞裏,也有這樣的句子:

壽堂已慶靈椿老,年年歲歲,重添嫩葉,頻長繁枝。

歷史上有哪些喜愛香椿的文人墨客?他們留下了哪些詩作? 第4張

古人還用“椿”來比喻父親或其他長輩,將已過耄耋之年的父親稱爲“椿庭”。而“萱草”“萱”則用來代指母親,古人將“椿”與“萱”結合,用來指父母健在、健康長壽之意,如“椿萱並茂”。東漢大臣牟融寫有一首送別詩云:

渡口潮平促去舟,莫辭尊酒暫相留。

弟兄聚散雲邊雁,蹤跡浮沉水上鷗。

千里好山青入楚,幾家深樹碧藏樓。

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

該詩淺顯直白,表達了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同時也流露出父母雙親對遠行之子的擔憂。明代大才子唐寅也曾寫有一首題畫詩《椿萱圖》,表達對堂上雙親的殷切祝願,詩云:

漆園椿樹千年色,堂北萱根三月花。

巧畫斑衣相向舞,雙親從此壽無涯。

香椿樹上也結滿了濃郁的鄉愁。母親知道我們都喜歡吃香椿芽,她在東園栽種了一溜兒香椿樹,每到春分之後,香椿樹綻發紫紅的椿芽,肥厚鮮嫩,母親摘了一籃滴着鮮氣的椿芽兒,不論拌豆腐、炒雞蛋,還是調上雞蛋皮或者加了一點肉末攤春捲,那味道香得讓我們嘖嘖咂舌。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