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辛棄疾《生查子·獨遊西巖》: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了

辛棄疾《生查子·獨遊西巖》: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辛棄疾的《生查子·獨遊西巖》,一起來看看吧!

辛棄疾《生查子·獨遊西巖》: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了

生查子·獨遊西巖

辛棄疾〔宋代〕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上片借山來自寫,又能將山品與人品相融。首句落筆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詞用來形容西巖的狀貌很恰當,也可以引申爲詞人的驕傲和傲慢。一筆兩意,巧妙之極。而以“誰憐汝”這一問,更寫出詞人的自憐憐山,自傷傷山。此處的山與人,已在感情上合二爲一。“歲晚”一句,也是既寫山,又寫人。如是寫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寫人,則指人的老大。這樣雙綰之後,“太寒生”就成了詞人的心理自感,和對於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詞人賦予了這樣充分的靈性甚至可說是人性,那麼,上片末句衝出青山“喚我溪邊住”的語句,就不再突兀麗矯情。兩位歲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謀相伴,簡直再合情理不過。

辛棄疾《生查子·獨遊西巖》: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了 第2張

下片借月來自寫,也有與上片近似的曲筆和豐富情味。過片說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頭下來了。這就如同一個絕大的懸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釋。結韻則作出生動的解釋,說這從天而降的明月,是因爲被詞人讀《離騷》的聲音所打動和吸引。這解釋十分巧妙而合理,因爲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聽他讀書的明月,實不過是清溪裏的月影。這樣的巧用,顯示出他專注於讀《離騷》的激憤心情。因專心讀書,他再無心仰望天空。偶爾一瞥眼前,只見溪中之月凝止不動,似在入神而聽。另外,這裏的“夜夜”一語,又將前句瞬間的“明月來”化爲夜夜的“明月來”,使詞人讀《離騷》的行爲,不再是一個瞬息性行爲,而在重複、延長中加深了它的意義,加強了它所含有的詞人感情的勃鬱憤懣色彩。夜夜如此,長夜如此,這讀《離騷》的人,他的情感強度就不待測量而後知了。

這首詞是詞人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擬人、雙關、懸念、暗示等等。而它們也使此詞在藝術表達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風味上厚重而含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