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王建所作的《渡遼水》,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王建所作的《渡遼水》,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建,字仲初,中唐時期官員、詩人,生於768年,逝於835年,其一生正好貫穿整個中唐。擅於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他的詩作題材廣泛,集中形象反映現實,揭露社會矛盾。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王建所作的《渡遼水》吧。

渡遼水

王建 〔唐代〕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裏。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各與題本鄉。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

王建所作的《渡遼水》,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渡過遼水,此時離開咸陽足有五千來裏。

出征的時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難再次相聚,便讓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傷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時還有士兵戰死後屍骨被送回咸陽的,這些墳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鄉。

活着的戰士知道應該不會有渡河歸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遼水邊駐馬回望遠在天邊的家鄉。

註釋

⑴遼水:指大小遼河,源出吉林和內蒙古,流經遼寧入海。

⑵咸陽:古都邑名,在今陝西咸陽東北二十里。

⑶如:動詞,去。重:一作“裏”,一作“裹”。

⑷營家:軍中的長官。一作“塋冢”,即墳墓。

⑸題:上奏呈請。

⑹回渡:一作“渡遼”。

⑺駐馬:停住了馬。傍:同“旁”。

王建所作的《渡遼水》,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第2張

簡析

王建在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曾在幽燕一帶度過了十多年的戎馬生涯,對邊疆戰士的生活極爲熟悉,十分同情他們的痛苦,這首詩便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裏。”這兩句寫出徵的戰士背井離鄉,長途征戰。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別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對外戰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父母與兒子、妻子與丈夫、小孩與父親的生離死別,正是源於統治者的這些對外侵略戰爭。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一作‘塋冢’)各與題本鄉。”這兩句體現了遠征之人的思鄉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鄉,希望落葉歸根。句中的“白骨”與“塋冢”都是戰爭留下的淒涼的遺物,是殘酷戰爭的見證。淒涼的遺物與思鄉之情融匯在一起,讓人傷感莫名,表達了詩人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的控訴與憤慨。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死的尚有“白骨”“歸咸陽”,活着的只能隔着遼水空望家鄉。他們只能期望有一天戰死沙場後,自己的遺骸能夠被幸運地送回長安。遠征戰士的悲哀,在這字裏行間表現得很濃烈。

此詩筆力遒勁,意境蒼涼,讀來令人心摧骨折、肝腸欲絕。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