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清平樂·雨晴煙晚》賞析,詞人馮延巳寫春夜懷人之怨

《清平樂·雨晴煙晚》賞析,詞人馮延巳寫春夜懷人之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馮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傑,南唐吏部尚書馮令頵之長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亂南渡,其祖父遷居於歙州(新安)休寧馮村(今安徽省休寧縣馮村)。其父令頵追隨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國後出任吏部尚書,安家於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故史書稱其爲廣陵人。他的詞多寫閒情逸致,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有詞集《陽春集》傳世。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馮延巳的《清平樂·雨晴煙晚》,一起來看看吧!

《清平樂·雨晴煙晚》賞析,詞人馮延巳寫春夜懷人之怨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一個少婦在暮春時節的一個黃昏,思念親人並等待他歸來的情景。詞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種淡淡的哀怨與悵恨,於微婉的格調中流動着絲絲思情。此類寫女子獨居傷懷、望夫歸來的題材,在《花間集》詞作中常見。作者大多善於攝取微細的生活鏡頭,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來表現女主人公的感受。這首詞也體現了花間派的這種創作特色。

上片寫明節候、環境以及這位少婦所見的景物特色。雨後放晴,夕陽殘照,煙靄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見新池綠水盈盈,這景色春意盎然。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與一般人的賞春並沒有什麼不同,還未充分顯現出她觀景的獨特感受。作者在寫景中表現主人公觀景有一個心理過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繼而看到暮色中歸來的雙燕在種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飛盤旋,她的心絃就被觸動了,與前面兩句不自覺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雙雙歸巢,那麼人呢,作者沒有明說,只是寫這位少婦把閣中畫簾高高捲起。她的捲簾,既是爲了更清楚地看雙飛燕,也是爲了使燕子進入畫樑棲宿。這一無言的捲簾動作,蘊含着她的獨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對成雙晚歸的燕子的羨慕,也有隻見歸燕而不見歸人的怨悵。雙燕在這裏有鮮明的映襯作用,微露了她的複雜心境。在詞中,用雙飛燕、雙鷓鴣、雙飛蝶、雙鴛鴦等形象來襯托女子的孤獨感,是常見的,這裏也是如此。至此讀者看到春色雖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卻有一個轉折,從一般的觀賞到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賞景中那種希望成雙團聚的潛意識覺醒了。

《清平樂·雨晴煙晚》賞析,詞人馮延巳寫春夜懷人之怨 第2張

如果說上片的最後兩句只是讓讀者領悟到她獨處的餘味,那麼下片的開頭就承上啓下,點明瞭一個“獨”字。“黃昏獨倚朱闌”,說明她在等待歸人,也可以理解前面她爲什麼那樣凝神於雙燕了。這個“獨”字正是透露此詞懷人要旨的字眼。從“雨晴煙晚”到黃昏,再到眉月斜掛西南,夜色漸深,她等待歸人已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在這靜夜,望月思人的情懷也更濃更深了。從捲簾望飛燕到倚闌盼歸人而望月,地點是不斷移動的。此刻人依然未歸,她又來到了階砌再佇立等待。她真是心緒不寧,在住所凡是可看到歸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風捲起階前的落花,拂動她的羅衣時,她才感到春寒襲人。“落花風起”再次點明瞭暮春的季節特徵,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徵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別”,在這裏作“特別”解爲宜。春夜的風使她感到特別塞冷,不僅僅由於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羅衣,更主要是因爲她的獨處而不能在心頭激盪着暖流,這“寒”意無疑是精神體驗所致。這個春夜她恐怕要在寂寞的期待中度過了。這首詞的下片的意境頗有點像李白的《玉階怨》詩:“玉階生白露,夜久浸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李白寫的是女子秋夜懷人之怨,用的是露溼羅襪的形象;馮延巳寫的是春夜懷人之怨,用的是風拂羅衣的形象,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主人公的心情和盼待歸人有無結果,都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餘韻。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