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丁公默送蝤蛑》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丁公默送蝤蛑》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丁公默送蝤蛑

蘇軾 〔宋代〕

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

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

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座寒。

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

譯文

小溪中的石蟹小得像一枚錢幣,突然見到團縮着蝤蛑,好像一隻赤色的玉盤。

看着它澄黃澄黃的背殼酒興就來了,斫出大螯雪白雪白的肉飯量都增加了。

沿海一帶,海匯萬類,對於蝤蛑卻是聞名已久,這天吃蝤蛑,下着怪雨,颳着腥風,入坐的時候感到了一種寒意。

笑自己這個吳興太守實在太饞這口美味,用詩換得品嚐蝤蛑的機會。

註釋

《丁公默送蝤蛑》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丁公默:丁騭,字公默,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嘉祐進士,除太常博士,由儀曹出知處州。蝤蛑:即梭子蟹,海蟹的一類,頭胸部的甲略呈梭形,螯長而大,第四對步足扁平似槳。可供食用。

輪囷:屈曲貌。

斫:砍、斬、削。

海錯:泛稱海味。

吳興:郡名,今浙江湖州。

尖團:雄蟹之臍尖,雌蟹之臍團。

賞析

首聯“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寫蝤蛑之大。梭子蟹是蟹類中之大者,比河蟹大得多。爲了說明蝤蛑之大,先說溪蟹之小:小溪小溝裏的石蟹,是路人常常見到的,它形體很小,小得像一枚錢幣。然而,蝤蛑煮熟了,端上桌,它屈曲着,猶如一隻赤玉的盤子。“赤玉”喻其色,“盤”喻其大,因爲是“輪囷”蟠屈着的,故以圓“盤”來比喻就顯得十分貼切。又對照又比喻又描繪,把“喜見”的感情色彩突現了出來:哇,多大的蝤蛑呵,它團縮着,好像一隻赤色的玉盤!

《丁公默送蝤蛑》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頷聯“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寫蝤蛑之美。打開蝤蛑的背殼,澄黃澄黃的,此時酒興就來了;斫出大螯的肉,雪白雪白的,此時飯量就增加了。“半殼含黃”,即蟹黃佔滿背殼;“兩螯斫雪”,即螯肉斫下如雪。這一聯裏的“雪”字,是從語言礦藏裏提煉出來的絕妙字眼,從歷來的詠蟹詩看,常常比喻爲“玉”(楊萬里:“酥片滿螯凝作玉”;張未:“螯肥白玉香”),東坡則喻爲“雪”,而且與“斫”字結合,更顯一種動態的美,斫螯,酥片,如雪,構成了特殊的美不可言的意境,美到什麼地步?似乎在催人喝酒、勸人加餐。

頸聯“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坐寒”,是寫蝤蛑之名。南蠻之地,沿海一帶,海匯萬類,品種繁多,然而,對於蝤蛑這一款,卻早就知道了,是一種珍品,是一種佳餚,如今品嚐,名不虛傳,的確爲一款美味。這一天吃蝤蛑,下着怪雨,颳着腥風,入坐的時候感到了一種寒意,在如此季節和氣候裏,對這一餐留下了尤其難忘的印象。主觀感受是:以前聞名久,現在印象深。從又一個側面誇讚了蝤蛑。

尾聯“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寫詩人之饞。詩人蘇軾與丁公默,同科進土,友誼甚篤,又沾親帶故,交情更深,詩作往還本是平常之事。這次,蘇軾寄詩丁公默,丁卻送來了蝤蛑,於是,詼諧幽默的蘇軾競說成了由於自己的“饞”,是用“詩”換來了“蝤蛑”。蘇軾走南闖北、奔東跑西,吃過不少方物,很多是他激賞的,比如江瑤柱、河豚魚之類,卻從未用過“饞”字,唯對蝤蛑,竟自稱饞太守、以詩換蝤蛑,可見,蘇軾對蝤蛑之大、之美,食蟹之樂、之趣,倍加青睞,給予一份特別的評價。

蘇軾反覆說過,“我生涉世本爲口”、“自笑生平爲當然,他不是一個餬口充飢的人,而是一個口感如尺、秤的美食家,於此,世問纔有所謂東坡肉、東坡餅、東勻經過他品評的蝤蛑、河豚也有了在食界不可動搖的地家都說蘇軾是個“開派”者,詩開了“蘇黃(庭堅)”派,“蘇辛(棄疾)”派,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是宋家之一,那麼,從對食物品鑑的角度看,他又是個獨佔開派鑑賞家。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