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楊素《出塞二首》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楊素《出塞二首》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素《出塞二首》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這是兩首開盛唐邊塞詩派先河的佳作。詩中反映的是隋王朝出兵抗擊突厥的戰爭,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出塞二首

其一

漠南胡未空,漢將復臨戎。

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

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

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

橫行萬里外,胡運百年窮。

兵寢星芒落,戰解月輪空。

嚴鐎息夜鬥,騂角罷鳴弓。

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

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

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

楊素《出塞二首》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其二

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

握手河梁上,窮涯北海濱。

據鞍獨懷古,慷慨感良臣。

歷覽多舊跡,風日慘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絕四鄰。

樹寒偏易古,草衰恆不春。

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

雁飛南入漢,水流西咽秦。

風霜久行役,河朔備艱辛。

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

寫作背景

突厥是隋初北方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由於南北朝時期中原分裂,內戰不休,北齊、北周皆重賂突厥以求苟安。突厥木杆可汗滅柔然後,北方歸於統一。隋文帝採納長孫晟建議,對突厥各部採取遠交近攻、離間強部、扶助弱部的方法,使突厥各部交相混戰。隋開皇四年(584)突厥分裂爲東、西兩部。隋文帝利用其內部糾紛,命高熲、楊素等率兵出塞,大破之。

賞析

詩從出師背景落筆:“漠南胡未空,漢將復臨戎。”“漠南”,在古代泛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區。“胡未空”,指突厥軍隊尚未剿滅乾淨。漠南乃隋之疆土。以前中原紛爭,突厥人時常南犯。隋開皇七年(587),隋滅陳統一中國,自不能再容突厥久佔漠南疆土。“漢將”,爲詩人自稱。詩中於“臨戎”前再冠一“復”字,言明此乃再次出征。“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二句,句式較爲特殊:以“出”、“指”兩個動詞各聯結兩個地名,說出行軍的路線:一經飛狐塞而出塞,一經碣石而赴遼東。“飛狐”,要塞名,相傳有狐於紫荊嶺食五粒松子成飛仙,故名,地在今河北淶源。此爲兵家必爭之地。“碣石”,古山名,在河北昌黎西北。據說因遠望此山,穹窿似冢,山頂有突出之巨石,形如石柱,故名。秦始皇、魏武帝(曹操)均曾東巡至此。此處靠山海關,靠遼東很近。這可能是另一支遠征軍的行軍路線。“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二句,乃寫隋大軍壓向突厥。“冠軍”,將軍名號,漢武帝時徵匈奴的大將霍去病被封冠軍侯。“長平”,漢武帝時徵匈奴的大將軍衛青被封長平侯。“瀚海”,北海,即今之貝加爾湖。《史記·匈奴傳》:“漢驃騎將軍(霍去病)之出代二千餘里,與左賢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級,左賢王將皆遁走。驃騎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瀚海而還。”後句用衛青事,“翼”,輔助。“大風”,指氣勢。以上寫隋兵出師後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聲威氣勢,頗像漢代抗擊匈奴的名將衛青、霍去病。詩中實際上也以衛青、霍去病自比。《隋書》本傳載,楊素“出雲州擊突厥,連破之”,便是對這兩句詩的極好註腳。

楊素《出塞二首》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第2張

“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二句,爲全詩詩眼所在,它以磅礴的氣勢,泰山壓頂的氣概寫出徵師的必勝信念和整肅的軍容。“虎落”,遮護城堡或營寨的籬笆。“龍城”,漢時匈奴地名。匈奴於每年五月於此大會各部酋長,祭其祖先、天地、鬼神,又稱龍庭。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衛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級。古代邊塞詩常用此地名。以上四句用曾立大功於異域的衛青、霍去病的典故,道出楊素此次出征的情況。其友人薛道衡和詩也雲:“凝雲迷代郡,流水凍桑乾”,“長驅鞮汗北,直指夫人城”,虞世基和詩亦曰:“瀚海波瀾靜,王庭氛霧晞”,亦同此意。

“橫行萬里外,胡運百年窮”二句及以下六句寫戰爭的經過和體驗。“橫行萬里”是對出師盛大氣象的自然延續。嚴明的軍紀,昂揚的鬥志,使這支軍隊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從而使中國北方百年戰患一旦結束。戰鬥自然以隋軍的勝利而告終結,突厥入侵者的百年好運結束了。“窮”,窮盡。“兵寢星芒落,戰解月輪空。嚴鐎息夜鬥,騂角罷鳴弓”,這四句全寫夜戰。“兵寢”、“戰解”均寫戰鬥結束。“寢”,止息。“星芒落”、“月輪空”,均寫夜將盡之時。夜盡之時戰鬥也結束了。後代詩人李白有詩云:“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銷”,很可能便受了楊素詩的影響。“嚴鐎息夜鬥,騂角罷鳴弓”二句,也寫夜戰結束時的氣氛:寒鐎已息,鳴弓已罷。“鐎”,即鐎鬥,一種有足的刁斗(作報更用),“鐎”而冠之以“嚴”,足見北方深秋,天氣已相當寒冷。“騂角”(騂爲紅色),是用來裝飾弓的,古詩中多有“騂弓”、“騂角弓”之說。後人陳子昂《送別出塞》詩云:“君爲白馬將,腰佩騂角弓。”雖寒鐎已息,騂弓不鳴,但從這響猶在耳的餘音和肅殺的氣氛中,人們還能感受出戰爭的氣息。更何況戰場上並非萬籟俱寂:“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就在這一場惡戰剛剛結束,戰場歸於沉寂之際,傳來戰馬的嘶鳴和哀鴻的嘹唳。耐人尋味的是嘶鳴者乃“朔馬”,所向者“北風”,這馬當是戰敗者突厥人的馬。古詩有云:“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馬的主人也許已陣亡了,馬卻仍悲鳴不已。大雁從北方飛來,飛過這屍橫山積的戰場,也發出令人摧肝裂膽的鳴叫,委實令人驚心動魄。這裏有兩點應當說及,一是楊素長於夜戰,他領兵滅陳時便常用此法;二是他對突厥作戰,一改慣用的鹿角方陣爲騎陣。這兩點在詩中都有了集中的體現。

詩的最後四句,寫取勝後奏凱京師。“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二句,道出對外戰爭的目的是要使荒僻邊遠之地同受王化。“休明”,美善。“暨”,至,到。這兩句詩似從張衡《東京賦》中:“惠風廣被,澤洎幽荒”(“洎”即“暨”)和陸機《五等諸侯論》中“德之休明,黜陟日用”化來。詩的最後兩句寫班師回朝,奏凱京師。“建章宮”,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西,漢武帝時建,位於未央宮西,此處代指朝廷。這個結尾並無特色。

以上爲組詩的第一首,應作於出塞歸來後,而第二首很可能作於出塞作戰期間,其寫作時間要早於前一首。詩寫出塞以後的戰爭生活及其切身感受。

“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詩的開頭就顯示出詩人以天下爲己任的愛國情操。詩人一生大半時間是在戎馬生涯中度過的,這次又將遠赴國難,捨身報國。“和親”,本指與敵議和,結爲姻親,各守自己疆土。而這時,“漠南胡未空”,故詩人只得冒死赴敵。楊素因擁立煬帝這樣的暴君,正史中評價不高,而作爲詩人的楊素忠君、孝友之心隨處可見。從“憂國不憂身”的思想出發,詩人告別親友,遠赴戎機:“握手河梁上,窮涯北海濱”。“河梁”,橋樑,因李陵《與蘇武詩》中有“攜手河梁上,遊子暮何之”的句子,後世用爲送別之地。“握手”即“攜手”。“窮涯”,遠去邊地。“北海”,即前詩中之“瀚海”。這四句激昂慷慨。

楊素《出塞二首》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第3張

“據鞍獨懷古”以下四句,可視作一篇《弔古戰場文》,撫今思昔,感慨良多。詩中以“良臣”自期,與前面“憂國不憂身”意脈相承,同樣顯出其品格高尚的一面。楊素是隋朝開國元勳,對隋文帝的政治、經濟改革有突出貢獻。此時他已任尚書左僕射(即宰相),稱他爲隋之良臣,他是當之無愧的。然而面對舊戰場,詩人卻露出慘慼的神情:“歷覽多舊跡,風日慘愁人”。詩人曾兩次出兵塞外,“舊跡”可能指自己上次出征的舊蹤跡,更可能指百餘年來突厥與漢人作戰的遺蹟。“一將功成萬骨枯”,塞外沙漠草原是漢民族對外戰爭的主戰場。詩中雖無曹操詩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描繪,但慘酷的景象也已觸目驚心:“風日慘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絕四鄰。”“荒塞”已自蕭索,何況又空在千里之外;“孤城”已自伶仃,又復絕其“四鄰”。這裏以加倍寫法,渲染了塞外的冷落荒涼與悽清。“樹寒偏易古,草衰恆不春”二句,緊扣北國高寒地帶的特點:樹木是光禿禿的時候多,草是枯萎的日子長。寒林、衰草把這古戰場的蕭瑟景象更形象深刻地凸現出來。“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二句,更以時空的轉換,概括寫出整個出塞的從軍生活:動盪和艱辛。“交河”,古城名。《漢書·西域傳》:“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陰山”,山名,爲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的統稱。“苦霧”,語出梁元帝《驄馬驅》:“朔方寒氣重,胡關饒苦霧。”交河、陰山都是抗擊匈奴的古戰場,隋時交河屬西突厥,陰山屬東突厥。楊素兩次出塞,有可能到過這兩處地方。“雁飛南入漢”以下四句,隱含思歸之意。從軍北國,見大雁南飛,水流西歸,不免產生思歸之情,但這是含蓄的。《古長歌行》謂:“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何況是“風霜久行役,河朔備艱辛”。飽受從軍跋涉之苦,久戍邊地,懷鄉之情油然而生。

詩的結尾二句“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寫邊地特有的肅殺之聲又起,一場惡戰又將開始,與詩的開頭“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作了很好的迴應。胡塵未掃,自然無以爲家。以景結情,蘊藉有味。

這組詩運用典故頗具特色。詩中多次運用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而大獲全勝的典故以自比,其身份、經歷頗有相似之處。詩中還運用許多語典,多系化用前人文學語言而來,經詩人錘鍊,熔鑄出形象鮮明、凝鍊生動的詩歌語言。如“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二句,乃從南齊文學家孔稚圭《白馬篇》“早出飛狐塞,晚泊樓煩城”句化來;詩中“交河明月夜”句,則是從南朝劉孝標《出塞》詩中“絕漠衝風急,交河夜月明”中後一句化來;楊詩“薄暮邊聲起”也從劉孝標《出塞》詩中“日暮動邊聲”化來;而“漢虜未和親”,亦來自鮑照《擬古》詩之“漢虜方未和”之句。雖然楊素詩尚不至於“無一字無來處”,但“以才學爲詩”的端倪已見。詩人還長於鍛句煉字,尤其是動詞和某些虛詞的使用,頗見功力。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