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劉細君《悲愁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劉細君《悲愁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細君《悲愁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這是這位苦命的公主在和親之後寫下的無奈之詩,本站小編覺得,我們可以從中深深體會到她心中的巨大悲愁。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爲室兮氈爲牆,以肉爲食兮酪爲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爲黃鵠兮歸故鄉。

寫作背景

劉細君《悲愁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西漢王朝至武帝劉徹時,經過四、五十年的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武帝即着手用武力解決長期以來令漢人深爲頭痛的匈奴問題。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強健剽悍,尤善馬上作戰。漢希望能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於是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歸來,向武帝建議:西域旁大國烏孫,與匈奴有仇怨,可用和親政策聯絡之。這樣,武帝先後兩次以宗室女爲公主,嫁與烏孫王。這首《悲愁歌》的作者劉細君,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她是第一位嫁往烏孫的漢室公主,也稱“烏孫公主”。

烏孫,中國古族之一,以遊牧爲生,漢時生活在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與漢距離遙遠。當時的烏孫王昆莫獵驕靡年紀已老,細君僅與其孫年齡相當。兩人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夫妻之間一年會面僅一、二次,全無溫情可言。再則,與漢相比,烏孫是個相當落後的民族。細君生長在文明程度較高的中原,又是漢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薰陶。她遠別家人,來到烏孫,除了其他各種困難和痛苦,還必須要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烏孫民族的習俗。這對於一個來自“禮儀之邦”的女子來說,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她經歷了難以忍受的感情折磨,心中孤苦悲傷,分外思念親人和故鄉,卻無所告訴,故寄情於聲,寫下了這首楚歌形式的《悲愁歌》。漢帝劉氏家族本是楚人,多善楚歌。楚歌本長於表現憂愁幽思的情感,而且,這種形式本身也寄託了她對故國、故鄉的深情思念。

賞析

劉細君《悲愁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第2張

詩的首兩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點出了細君悲愁思鄉的原因。這裏的“吾家”,並不是指細君的父親江都王劉建,而是以漢武帝劉徹爲代表的漢帝國。細君是爲了劉氏宗族的利益而遠嫁烏孫的。“天一方”不僅指烏孫與漢相距之遙遠,而且流露出了細君從漢來到烏孫,就彷彿是來到了另一個世界的陌生、恐懼的感覺。“異國”實質上強調了兩地文明與文化的差異。“穹廬爲室”兩句,描寫了烏孫與漢在居住、飲食等方面的截然不同。其實,這就是文化的區別。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昆莫獵驕靡後曾使其孫岑陬娶細君爲妻,細君不肯從命,上書漢朝天子,希冀能得到親人的支持。漢天子的回答是:“從其國俗,吾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無奈,爲了漢帝征服匈奴的大業,她只得再次成爲岑陬的妻子。烏孫這種祖孫共妻的習俗,是人類早期羣婚現象的遺留。漢人尤重倫理。細君要違背倫理去接受野蠻,其心情可以想知,尤其是她又是一位女性。這些,在劉細君,既不可講,也羞於啓齒,故只能用物質文化的不同來代表意識文化的差異,用生活習慣的難以適應來表現她在習俗禮儀上所忍受的難堪。如果說,遠嫁而長久不能與父母家人相見,固然使細君日夜思念故鄉,而上述的習俗禮儀的難堪則使細君的鄉土之思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有心肺摧折之痛。她多麼羨慕那天上秋去春來的黃鵠(天鵝)。儘管它們要飛行千里,越過沙漠翰海,經歷艱難險阻,可它們是自由的,它們能一年一度地飛到細君的故鄉,避開北方的嚴寒,度過溫暖的冬天。“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畢竟只是細君的一個美好而無法實現的願望。仰望高空南飛的黃鵠,細君心中無限悲哀悽涼。據史書記載,細君後老死烏孫,終生不曾歸漢。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