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養魚記》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養魚記》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魚記

歐陽修 〔宋代〕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以爲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築,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於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爲鬥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羣小魚遊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譯文

《養魚記》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衙署迴廊前的一塊空地有四五丈見方,正對着非非堂。此處修竹環繞林蔭遮蔽,沒有栽種其他植物。我按照地形挖了一個池塘,既不方也不圓;沒有用磚砌,也沒有築堤岸,完全保留了它自然的形態。我用鍬把池塘挖深,打井水把它灌滿。池塘清澈見底,波光盪漾,微風一吹便泛起波紋,風一停便水平如鏡。星與月映在水中,光亮直透塘底。我在塘邊休息時,水中的影像纖毫畢現;繞着水池散步,彷彿徜徉在浩蕩的江湖之間。這足以讓人抒發內心的憂鬱不暢,安慰我這個困窘寡助的人。

《養魚記》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第2張

我於是請漁人撒網捕魚,從他那裏買了幾十條活魚,叫書童把它們放養在池塘中。書童認爲池水太少不能增大容量,於是只把小魚放養在內,而丟棄大魚。我感到很奇怪,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他把自己的想法講給我聽。可嘆啊,這個書童怎麼如此糊塗而無知!我看見大魚丟在一邊乾渴,得不到安身之處,而那羣小魚卻在那又淺又窄的池塘中嬉戲,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我感觸很深,於是寫了這篇《養魚記》。

創作背景

《養魚記》大約創作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是年歐陽修二十六歲,在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當時正逢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很多正直之士無法得到重用,歐陽修便是其中一員。在這種背景下,他通過此文道出了對當時社會的憂慮。

賞析

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短文,作者以小見大,通過小魚“若自足”,而巨魚“不得其所”的境況,影射了當世君子“曾不能一日安之於朝堂之上”,而小人卻“囂囂於廊廟”的現象。

文章分爲兩段,第一段記自己挖池“以舒憂隘而娛窮獨”的事。作者以細緻的筆觸描繪了做池的經過和池水的清明之狀,以及給自己帶來的恬然自適的情趣。既不提養魚之事,也不言他事,彷彿渾然不曉世事之狀。然而最後一句“舒憂隘而娛窮獨”卻隱隱透出了作者志懷高遠而不得伸展的心理

轉入第二段,作者開始提及養魚之事。然而作者似乎並不意在養魚,而是極爲輕描淡寫地以兩句話便述完此事。轉而借童子之口道出一個可怕的現實:“以鬥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以簡練的話語點出文章的主旨,而後戛然而止。

整篇文章含而不露,敘而不議,似乎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實體現了歐公一貫的淳厚文風。以飽滿的筆法敘寫文章的次要部分,作爲鋪墊,以凝練的筆法點觸主旨,點到即止,不再生髮議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