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場安史之亂把當時的世界第一帝國大唐搞了個天翻地覆: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經濟崩潰,百業凋零;政治混亂,人心惶惶。除了從軍的將士們可以一展抱負外(還是掂着腦袋乾的),各行各業的人都吃盡了苦頭。那麼在這次長達8年的亂世中,那些風花雪月的文人雅士們的命運如何?安史之亂對文人們有何影響呢?今天咱們就以當時的三大詩人爲例來聊聊這個話題。

這三位都是當時絕對的一線詩人,即李白、杜甫、高適。爲何把他們三個放到一起說事?其一是因爲他們不僅同處一個時代,而且年齡相仿,最大的李白比最小的杜甫只大了11歲,杜甫也只比高適晚離世5年,所以他們完全有可比性;其二是,這三位大詩人曾經在一起呆過,互相唱和,有過甚厚的交情,有過一段詩壇佳話。

(一)三大詩人齊聚宋州,詩壇傳佳話

李杜就不必說了,高適是唐朝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同岑參、王之渙和王昌齡齊名。所以他完全有資格同李杜結交。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他出身於官宦之家,是安東都護高侃之孫,但他父親早逝,所以高適幼時生活貧苦。他胸懷大志,生性豪爽樂觀,喜歡交友遊歷。

高適20歲時曾到都城長安應試尋找機會(當然不是普通的科舉考試,他跟李白一樣想走捷徑),但沒有找到入仕的門路。後來他遊歷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並定居下來,自耕自種爲生。不過高適向有報國之志,可不想當一個純粹的農民。他是一邊耕田,一邊讀書,還練練武,等待機會。

轉年10年過去,機會來了。契丹犯唐。既然讀書入仕的路子走不通,乾脆棄文從武。734年,高適決定棄筆從戎,他北遊燕趙,先後投朔方節度使信安王李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帳下當幕僚。既然從軍,當然也是上過戰場的,目睹過戰士們在前線衝殺獻身的場景。在這一時期,高適儘管沒有能施展出自己的抱負,沒有立下多少功勳,倒是寫了些軍旅詩,著名的詩句有:“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表達了他要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建立功業的雄心壯志,爲他後來成爲著名的邊塞詩人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數年之後,在邊境沒有得到重用的高適又回到宋州,這時他結識了另兩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

跟高適一樣,李白也是到長安尋找機會,他胸懷天下之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先是被唐玄宗看重進了皇宮。但是皇帝只是喜歡他的詩,在大家喝酒時讓他弄兩句助助酒興罷了,他本想弄個有實權的官噹噹的希望化爲泡影,於是他丟下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言之後,就憤而離開長安,繼續“周遊列國”。

杜甫出身於官宦世家,開始也是想走仕途之路,一心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是他命運不濟,屢試不中。正心灰意冷之際遇到了已經名聲在外但也鬱郁不得志的李白。於是二人一拍即合,成爲至交,共同遊歷天下。

這天李杜來到宋州,同高適不期而遇。三大詩人(當時杜甫跟高適的詩名還不算大,但二人也是自持才高,自以爲是詩壇頂級高手了)有了一段詩壇佳話。他們意氣相投,高適做東,三人經常詩酒唱和,“飲酒觀妓,射獵論詩,相得甚歡”。當時是天寶三年(744年),李白43歲,還年輕,高適40,杜甫32歲,都是血氣方剛。這哥仨一起遊遍宋州各地,又北涉燕趙,南去淮泗,往來於齊魯之間。三人切磋學問,揮毫賦詩,縱論天下,批評朝政,抨擊時弊,批判文化,快意恩仇。

然而男兒在世,當志存天下,整天老這樣“互粉”也不是個事,再說不出去奮鬥掙錢,“兼濟天下”也是一句空話,於是三人最後還是分道揚鑣、各奔前程了。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第2張

(二)高適在安史之亂中抓住機遇,實現抱負終得富貴

高適還是想入仕而報效祖國。天寶八年(749年),高適四十六歲時被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應皇帝親自主持的“特科”有道科,中第;但他僅被授予封丘縣尉這樣一個七品芝麻小官。當然還是難以施展自己的報國之志,而且不習慣過“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日子,於是他三年後毅然辭職。這時高適已經年近半百,但他仍不灰心,於是在這年秋冬之際,又遠走涼州,來到被李白譽爲“戰神”的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帳下。哥舒翰看他是一條漢子,於是讓他擔任幕府掌書記。

高適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於是詩興大發,留下一慷慨壯歌:“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英惆悵,看取寶刀雄”。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任命哥舒翰爲兵馬元帥,統領20萬大軍出征潼關禦敵。作爲哥舒瀚的重要幕僚,高適被皇帝提拔爲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後來潼關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哥舒翰兵敗投降。高適臨危不懼,拒絕叛軍的引誘,冷靜地抄小路追上了唐玄宗。玄宗賞識他的忠心耿耿,不久授其諫議大夫一職。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第3張

這時高適顯出了他的政治才華。他曾勸諫唐玄宗不要將兵權分給諸皇子,否則必將留下隱患,但是玄宗不聽。果然,分到兵權後的太子李享在甘肅靈武稱帝,成爲後來的唐肅宗。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擅自引兵東巡,意圖佔據江東一方,自立爲帝,分裂大唐。

後來唐玄宗在圍困之中不得不承認太子李亨的帝位,自己當了太上皇。此時高適再次做了一次選擇,主動投奔唐肅宗李亨,被封爲淮南節度使,並參與了平定永王李璘的戰鬥。高適終於得以一展自己的軍事才華,在討伐永王李璘的過程中,高適立下了赫赫戰功。

平定永王后,高適又受命討伐安史叛軍,解睢陽之圍;後蜀地發生戰亂,他又接連出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去平叛。到了唐代宗時期,他又升遷至劍南節度史,後調回京城,任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更被封爲渤海侯等。

安史之亂讓高適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可謂是抓住了時代的機遇。咱們再看李白。

(三)李白在安史之亂中進了監獄

話說哥仨分別之後,各奔前程,高適去考官去了。李白沒有資格考官(因先祖的問題),再者他曾經在朝廷呆過,也可以說是被朝廷趕出來的人,所以也沒人敢推薦他當官。不管什麼時代,一個人光有才華是不行的,還必須有人推薦你,因爲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人多了去了,沒人推你,你就只有喝西北風了。所以當高適和杜甫二人離去之後,沒人敢推的李白就繼續“沉淪”,整天喝酒寫詩。安史之亂髮生後,乾脆一拍屁股上了廬山避難隱居了。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第4張

如果李白真這樣隱居下去,也不是壞事,大不了跟陶淵明似的,在世外桃源也能混得挺“滋潤”。問題是,老李六根未淨,並非真的想“陶潛”。於是他的機會也來了,他抓住了這個機會,把自己弄進了監獄。

命運真是一種神祕的東西,誰也難以把控。本來做爲一個詩人,跟一個反賊八棍子打不着,可李白硬是跟一個反賊扯到了一起。說來也巧,這位跟李白糾纏不清的反賊正是高適堅決主張討伐的,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李璘放着好好的王爺不幹,偏偏去造反,想當皇帝,於是天下共伐之。高適正是通過討伐李璘建立功勳、成名立萬的,而李白卻因此人栽了跟頭。竟是爲何?

卻說李白剛到廬山隱居,便接到了永王李璘的請帖,說是讓他出山共謀大事。李白一激動,就有種諸葛亮被劉備看中了的感覺,所以就決定出山。

但詩人畢竟是詩人,浪漫主義大師李白卻沒有諸葛亮的心計和謀略,再說政治可不是什麼浪漫的東西,玩政治,大師比他的小弟高適差遠了。他就沒弄明白李璘是什麼人,因爲那時候又沒有網絡,上網一搜出來了:李璘,初名李澤,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唐肅宗李亨異母弟。他因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撫養長大。李亨對李璘極好,經常抱着小弟入睡。此人長相奇醜,頸偏而不能正面看人,但聰敏好,深受其兄疼愛。李白若事先了解到李璘的資料,大概就不會跟着他混了:此人真是沒有良心,從小跟着哥哥長大,如今又想造反,同哥哥爭帝位。李白只知道他是個王爺,是皇帝他弟弟,來頭很大。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第5張

在永王的再三邀請下,李白懷着“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的浪漫主義情調,重出江湖,加入永王帳下,成爲一個幕僚。

大師雖然50多了,但一到李璘這裏上班,便迸發出一股工作狂般的激情,他處理文件、寫材料、出謀劃策都是兢兢業業,在工作之餘還不忘發揮自己的長項,寫了不少激情浪漫詩,比如他曾飽蘸感情爲李璘創作了一系列詩歌,《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不愧是詩仙,一出手就是十幾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王出三山按五湖,樓船跨海次陪都。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長風掛席勢難回,海動山傾古月摧。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詩中不乏“王”“皇”“帝”“龍”“虎”“蛟”等字眼,在他筆下,永王李璘簡直神了。

然好景不長, 757年二月,唐肅宗李亨派重兵平亂,劍指小弟永王李璘。平叛大軍中就有高適,此時,他官拜淮南節度使,正意氣風發,鬥志昂揚。面對真正的王師,李白筆下的冒牌王師一觸即潰。李璘戰敗被殺,李白雖然僥倖不死,卻被抓到潯陽,以“附逆作亂”之罪鋃鐺入獄。

李白聽說高適發達了,於是向他求救,寫了首詩,在這首《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中,李白盛讚討伐永王的指揮官高適,稱其“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羣”。不過最終高適也沒有搭救李白。不是不救,關鍵李白被劃到反賊的行列,成了“作亂”者,爲其辯護弄不好自己也會惹來殺身之禍。所以高適爲了保住自己的烏紗,還是選擇了沉默,不出手相救自己的兄弟。高適爲此也被人詬病,不夠義氣。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第6張

第二年,李白又被流放到夜郎;又一年之後,759年,唐肅宗大赦天下,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着長江疾駛而下,寫了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那麼安史之亂對文人們有何影響?通過高適富貴和李白入獄已經分曉立見,可是被譽爲詩聖的杜甫命運又如何呢?

(四)安史之亂中的杜甫

相對於高適的發達,李白的遭殃,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命運如何?當年杜甫同李白、高適分手之後,他繼續到長安參加科考,但仍舊落第,於是成了一名“京漂”,在長安呆了10年之久。但他這人不會送禮行賄之類,所以混得很慘,只當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麼一個小官,這一職位主要負責看管兵甲器杖,基本相當於一個倉管。

在長安這十來年,杜甫生活慘淡,甚至自己的小兒子也因飢餓而死,於是發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千古慨嘆。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第7張

安史之亂髮生時,杜甫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李亨即位後,就隻身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途中不幸爲叛軍俘虜,又押回長安,同被俘的王維關押在一起。但杜甫因爲官小,沒有被重視,後來他趁亂逃走,繼續前往唐肅宗所在的鳳翔。經過一番坎坷之後,他終於在757年見到了皇帝李亨。

杜甫當然也是有一定名氣的,李亨也對之耳有所聞,所以就給他封了個左拾遺的小官。然而杜甫並沒有像高適那樣從此官運亨通,飛黃騰達,而是繼續他的黴運。他因一個文友而陷入泥坑。此人叫房琯,本來他官至宰相,只是此一時彼一時也,他曾是玄宗時的宰相,這時雖然仍在肅宗麾下效力,但李亨並不喜歡他,總想把他從相位上拉下去。恰逢有人告發房琯的門客收受賄賂,唐肅宗以此爲由把他給罷相了。

杜甫這人比較義氣,他覺得房琯無重罪,就爲朋友仗義執言:“罪細,不宜免大臣。”皇帝勃然大怒,將杜甫貶到華州(今華縣)任司功參軍。不久,鬱郁不得志的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目睹了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第8張

759年之後,屢遭打擊的杜甫乾脆棄官不做,入蜀避亂,開始了艱難困苦的漂泊生涯,其中又留下了《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名篇……

結語:一場安史之亂,讓三位大詩人有了不同的命運。高適領會了亂世出英雄這句話的真諦,把握住機會,成了大事,掛印封侯,可謂榮耀一世;杜甫不具備高適的政治、軍事才華,所以就難以把握機會,最終在亂世中重新落魄成一位“無用”書生;但他能堅守節操,體恤人們疾苦,不失爲一代知識分子之楷模,最終煉成了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最悲催的是李白,幸虧李白在戰亂之前就已封“仙”,所以安史之亂對於他來說就純粹是一場災難。

安史之亂對文人造成的影響,三大詩人齊聚詩壇傳佳話! 第9張

李白在這場災難中既沒有像高適那樣把握住飛黃騰達的機會,也沒有像杜甫那樣再度把自己淬化一下,而是“墮落”了一把,成爲叛賊的幫兇,被人詬病。要說李白在戰亂中經歷了坐牢、流放的經歷,使他有了高適和杜甫所沒有的“可貴”資歷,有了跟俄國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的資歷,但他卻並沒有因此把自己的思想境界再提升一步,走向世界,而是白苦難了一番。但這也情有可原,因爲他在被大赦之後不久就去世了,使他成了安史之亂的一個完全的犧牲品,可惜了。所以,戰亂還是不要的好。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