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爲什麼要娶弟媳爲妻?原因是什麼

李世民爲什麼要娶弟媳爲妻?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啥娶弟媳楊氏爲妻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李世民。混血兒。

他的祖母獨孤氏,是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四姐,北周皇后獨孤氏四妹。嫁給唐國公李,生唐高祖李淵和同安長公主。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六日被其子李淵追諡曰元貞皇后。此人是鮮卑族無疑。

他的母親即李淵的竇皇后,被稱爲華夏族,但這個人舅父親周武帝宇文邕卻是一個鮮卑人,躍然被漢化了,但仍然是鮮卑人。

因此,學者們說:“隋室、唐室之家族關係,常與儒教道德倫理牴觸,而與塞外民族習慣暗合也。”

李世民爲什麼要娶弟媳爲妻?原因是什麼

公元626年7月2日,唐王朝首都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即爲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搏命一擊,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傳,還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爲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成了唐太宗,年號貞觀。

當了皇帝的李世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嫂子和弟媳。玳姬,李建成的寵妃,也就是李世民的嫂子,據說,玄武門之變前,她就是個一度讓李世民着迷不已的絕代佳人。玄武門之變後,稟性剛烈的她本想殺身做個烈婦,但在李世民的百般辯解和蠱惑下,以不殺太子建成五子爲條件,順從了李世民,後來還生下了高陽。然而,這個是虛構的,是被電視劇電視劇《大唐情史》虛構出來的,歷史上並無玳姬此人。

還有一說是這樣的: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族兄廬江王李瑗是支持皇太子李建成的,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後,李瑗調集兵力“謀反”,被右領軍將軍王君廓所殺,傳首京師。隨後,李世民宣佈追廢李瑗爲庶人,絕其宗室屬籍,還將李瑗的漂亮愛姬玳姬納入了後宮。

沒過多久,在玄武門之變後與魏徵被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諫議大夫的王珪來見李世民,看見他身邊站着一位不認識的美女,就問這是誰。李世民說:“這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玳姬。當年李瑗貪圖她的美色,就將她丈夫殺掉,娶了她。”

王珪裝糊塗,問道:“陛下認爲,廬江王這種做法是對呢,還是不對?微臣心中弄不明白,所以想大膽請教陛下。”

李世民不解地回答:“殺了丈夫,又搶了人家的妻子,是非已經十分明顯,你何必還要明知故問呢?”

王珪說:“廬江王殺人奪妻,陛下認爲他不對。可是,廬江王因謀反被殺,他的愛姬卻留在陛下身邊,陛下不是明知故犯嗎?因此,我覺得陛下肯定認爲李瑗做得對。”

聽得出來,王珪是在拐彎抹角地批評李世民呢,但我們要說的是,這也上虛構的,一個不存在的人根本是引不出這段對話的。

李世民爲什麼要娶弟媳爲妻?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但是,李世民娶弟媳婦這件事是真的。

《新唐書·太宗諸子傳》:“太宗殺其弟齊王元吉,納其妃楊氏,有寵,生曹王明。長孫皇后崩,帝欲立楊氏爲後,納魏徵諫,乃至。”

意思很明顯,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後,就把李元吉的老婆楊氏給娶了,還很喜歡楊氏,和楊氏生下了李明。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想讓楊氏來當皇后,但這件事被魏徵給勸阻了。

齊王妃楊氏是隋煬帝的小公主,長得貌美絕世,12歲就和李元吉成親了。據說,李元吉死後,李世民前去“慰問”,於是,齊王妃就成了李世民的楊淑妃。而魏徵勸阻李世民的話的核心意思是,陛下的德行堪比唐堯虞舜這樣的賢君,不可以爲了像辰嬴這樣的女子把自己拖累。

據此,我們今天有人說,李世民是個好色之徒,他因在個人生活上的不檢點,屢屢受到魏徵批評。魏徵曾對他說縱慾以勞人,志在嬉遊,意思是你放縱慾望,莫非想做昏君?

魏徵的話當然是不會有錯的,從古至今,把它放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是不會錯的。但是,因此就說李世民是個好色之徒,可能就大錯特錯了。

翻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古代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似乎有一個“公共習慣”,即“父死妻母、兄死妻嫂”的收繼婚習俗。匈奴、扶餘、烏桓、鮮卑、突厥、西羌等無不皆然。烏桓和鮮卑,前赴後繼的東胡兄弟。《後漢書·烏桓鮮卑傳》: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爲號焉。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爲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爲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爲衣……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以母有族類,父兄無相仇報敵也……其俗妻後母,報寡嫂,死則歸其故夫。

又說:“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

李世民爲什麼要娶弟媳爲妻?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在這個問題上,作爲混血兒的李世民,當然不能迅速地“脫胎換骨”。如此推理,唐高宗娶父親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唐玄宗娶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按血統計算,唐高宗的父親李世民是個混血兒,他的母親長孫皇后是鮮卑人,他身上的鮮卑血統約有四分之三,承襲漢族的血統僅爲四分之一。

由此,我們分明犯了這樣一個錯誤: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立場上看待和理解別人的事情,當然是會有偏差的。關於這個問題,深入匈奴的漢族戰略大師中行說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漢朝使者說:“匈奴人父子竟然同在一個氈房睡覺。父親死後,兒子竟以後母做妻子。兄弟死後,活着的兄弟把死者的妻子都娶做自己的妻子。沒有帽子和衣帶等服飾,缺少朝廷禮節。”

中行說說:“匈奴的風俗……君臣關係簡單,一個國家的政治事務,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父子和兄弟死了,活着的娶他們的妻子做自己的妻子,這是懼怕種族的消失。所以匈奴雖然倫常混亂,但卻一定要立本族的子孫。如今中國人雖然佯裝正派,不娶他的父兄的妻子做老婆,可是親屬關係卻越來越疏遠,而且相互殘殺,甚至竟改朝易姓,都是由於這類緣故造成的……”

除了種族的因素,對老百姓而言,恐怕還有財產外流的原因。玄武門之變之變中李世民不僅有《後漢書·烏桓鮮卑傳》中“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的意思,身上分明還留存着“妻後母,報寡嫂”的習俗。

這就是作爲混血兒的李世民,基因的因素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他,對各民族一視同仁,他不僅做了大漢民族的皇帝,也是草原民族的“天可汗”。也正是這個原因,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