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咸豐臨終前留下兩方印章爲什麼會成了改變的清朝命運的關鍵?

咸豐臨終前留下兩方印章爲什麼會成了改變的清朝命運的關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咸豐臨終前留下兩方印章,爲何因此改變了大清的命運?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清末名士王闓運晚年時,回憶辛酉政變,曾寫下一首詩《獨行謠》:

“祖制重顧命,姜姒不佐周。誰興同道章?翻怪垂簾疏。不能召親賢,自刎據天圖。戮之費一紙,曾不驚殿廬。祺祥改同治,御坐屏波離。”

王闓運這首詩寫得比較晦澀,如果對當時歷史背景不瞭解,可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咸豐臨終前留下兩方印章爲什麼會成了改變的清朝命運的關鍵?

事實上,這首詩是在分析爲何晚清政壇會走上太后垂簾聽政的道路,而“誰興同道章,翻怪垂簾疏”一句,則表明了王闓運本人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王闓運曾在辛酉政變主角之一的肅順門下當過幕僚,作爲“肅門六子”之一,王闓運的爆料,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詩中說的“同道章”,指的是咸豐皇帝第一方印章“同道堂印”。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比較喜歡文雅,經常用某堂來給自己住處命名。比如乾隆的五代五福五德堂,嘉慶的繼德堂,道光的慎德堂等。因爲是日常起居之所,所以皇帝們也會以此名刻上一方印章,作爲自己的私章使用。而咸豐皇帝的這枚印章,則叫做同道堂。

按照清代祖制,皇帝若沖齡登基,必須制定顧命大臣。咸豐臨終前,皇子載淳只有6歲,因此咸豐指定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確立了載淳成年之前以顧命大臣輔佐的體制。

但與此同時,咸豐還特別賜給皇后和皇子兩枚印章。給皇后也就是後來慈安太后的印,爲“御賞”,交給載淳的,則是這枚“同道堂”,而因皇子年幼,這枚同道堂印交由他的母親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保管。

咸豐給她們留下的這兩方印章,不是單純爲了留作紀念,而是有政治上的用途的。吳相湘先生曾在故宮瀏覽同治登基之後一段時間裏的諭折,發現均是以御賞印首,同道堂印訖。

咸豐臨終前留下兩方印章爲什麼會成了改變的清朝命運的關鍵? 第2張

也就是說,所有軍機處發下的諭折,均需要呈兩宮太后閱覽,然後兩人分別鈐印,諭折方可生效。這樣一來,雖說咸豐遺詔讓顧命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但實際賦予他們的權力並沒有那麼大。從理論上而言,顧命大臣只具有擬旨權,而諭旨能否最終發生效力,還得兩位太后說了算。

後人論及辛酉政變,政局在一夜之間由顧命而變爲垂簾時,總說是因爲以董元醇爲代表的一衆大臣上奏疏請垂簾的緣故。而王闓運則在詩中問道,“誰興同道章?”

御賞和同道堂印,是咸豐親自賜給慈安和慈禧太后的,在這種安排下,同治初的體制已經是垂簾顧命兼而有之。若無這兩枚印章,就是下面的大臣上一百道奏摺申請垂簾,也起不到什麼效果。所以說,讓大清走上垂簾聽政的體制,並最終因此走向滅亡,就是咸豐本人的鍋,推不了給別人。

咸豐皇帝臨終前最爲悔恨的,應該就是自己死得太早,沒能留下一個成年的繼承人。要爲一個幼帝安排身後大事,最難做的,就是權力平衡。

咸豐雖然信任顧命八大臣,但又沒有信任到完全把江山託付給他們的地步,加之咸豐認爲同治登基後,兩宮太后處於弱勢地位,因此賜給她們這兩枚印章,作爲制衡顧命大臣的武器。

咸豐臨終前留下兩方印章爲什麼會成了改變的清朝命運的關鍵? 第3張

然而,要玩這種兩方均勢的遊戲,關鍵在於上面還得有一個強主,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但咸豐去世後,年幼的皇帝發揮不了這種穩定器的作用,結果只能是一邊倒,最終是兩宮太后贏得了這場政治鬥爭,奪取了政權。

而王闓運所謂“不能召親賢,自刎據天圖”,則是暗諷咸豐不肯信任恭親王,將他排除出了權力中樞。若能引入恭親王這一股勢力,形成太后、親王、顧命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許更有利於權力制衡,等同治成年後順利完成權力交割,避免大清走上垂簾聽政的道路。